豆面卷子独立包装(豆面卷子怎么做保存时间长)

豆面卷子独立包装(豆面卷子怎么做保存时间长)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0-13 02:24:31

豆面又名“绿豆面”,这个名字也有误导的嫌疑,我曾经认为它绝对跟绿豆有关,不是绿豆粉做的,也肯定是添加了绿豆的某种成分。后来发现,所谓“绿豆面”跟绿豆居然没有一点干系,原来这三字的读法上有玄机,应该读成“绿,豆面”,意指绿色的豆面,绿只是形容其颜色发绿而已。

绿豆面的本质是台州本地版番薯粉丝,粗细介于桂林米粉与龙口粉丝之间,常态下干硬而脆,折之即断,入锅煮涨后,变得根根浑圆柔顺。

台州临海本地的淀粉非常特别,其他地方买不到,每年母亲从老家邮寄或亲自带到杭州。超市里买的淀粉,多为细匀粉末状,而临海的番薯淀粉却呈现大大小小块状,如同石灰,我们当地称它为“山粉”。超市里买的淀粉,勾出芡来常常呈现出浊白色,而临海山粉勾出来的芡晶莹剔透,温润亮泽,是厨师的一道秘密武器。临海当地山粉最著名的用途是被做成山粉羹,分为甜羹和咸羹,咸羹亦即大名鼎鼎的“糟羹”。

临海山粉的产量在日渐萎缩,现在也只有上了年纪的村民,才愿意呆在老家守着几亩土地种番薯了。要做山粉先挑选优质番薯洗净磨浆,反反复复过滤出来的浆液在大桶里沉淀成淀粉。本地优质番薯因为淀粉含量高,沉淀出来的淀粉非常密实,湿润状态下表面极其平滑,像打磨过的花岗岩,用我们老家方言说,那是“相当的细体”!这些细体但又重得混凝土块似的淀粉,被转移到太阳底下晒干。过去农村里的人常常在立冬后做绿豆面,因为立冬后的阳光不骄不躁,风不潮不湿,是晒东西的好时候。

番薯淀粉做好了,接着做绿豆面。淀粉加适当比例的水,在锅中加热,搅成稠稠的近乎面团状粉浆,这粉浆淋入一个圆形带孔的漏勺,下面用一开水大锅接着,粉丝在沸水中凝结成型,从锅底浮起时就可以捞出来了。粉丝的做法在全国各地基本上大同小异,我在贵州和桂林街巷里都见过现做现卖的米粉,使用的工具原理基本相同,粉丝粗细不一只是因为筛子的孔径大小不同而已。

冬至后的阳光,让荧绿色的豆面在温爽的风中,晾得坚硬而脆。重回到沸水锅子里后,它们变得温和顺滑,但仍然保持着适度柔韧。老家临海的豆面碎,即本地版本的“粉丝汤”,豆面涨发到最大限度,截成一指长的小截,加葱花、榨菜和些许醋,如此简单清爽,即可成就一碗暖透冬夜的小吃。自己做豆面碎,免不了会添加过多佐料,虾皮、千张面结、自制的纯肉小肉圆、金黄金黄的猪油渣,或者在小油泡里塞猪肉糜代替千张面结……最好吃的豆面碎要用骨头汤煮,但不可过浓,汤头过浓会使豆面碎失却了“清凌”的本质。

豆面碎是临海人非常喜爱的早餐或夜宵。早餐一碗豆面碎加一枚“三中大饼”或者白塔桥的火烧饼,是我们眼中天造地设的搭配,只吃烧饼过干,只喝豆面碎胀了肚子,两者搭配的早餐,是开始一天辛勤劳作的动力。夜宵吃豆面碎,不再配大饼了,大饼过于扎实,不适合当夜宵,夜宵里会点上一小碟鸡爪或盐水花生,从店主的大铁皮锅里捞一条卤煮了一整天的小肠卷,切成薄片,蘸蘸酱油醋,有很特殊的临海本土夜宵味道。我们家附近有个知名的夜宵豆面碎店叫“大人豆面碎”,原来的老店主块头很大,所以这“大人”二字指的是人的块头大,而非长辈。老底子临海人取店名特别有意思,都是顺其自然信手拈来,比如“大人豆面碎”、“长人毛线”,矮的胖的高的瘦的,都可以直接用来取店名,因为靠的是手艺和品质吃饭,打的也是好好经营、细水长流的算盘,不像现在很多开店的,一开业时包装得光彩夺目,没多久就坚持不下去了,更有过分的是派发会员卡储值卡,圈了钱之后不久就不知去向的,也不计其数。

大人豆面碎店一直朴素地存在于临海老城中,多年来几乎没什么变化,味道没有变,门面没有变,只是儿辈取代了父辈继续经营。那些碗,也仍然同我小时候用过的碗一样,粗糙而不圆,有些甚至还有缺口,这些不完美,反而让我亲触到一种久违的熟悉感觉,仿佛时间也停止了前进,瞬间把我们拉回到几十年前的时光里。这夜宵的景象,恰似多年前的冬夜里,夜色中升腾着沸水锅冒出的朦白蒸汽,我们坐在歪歪扭扭的小矮凳上,围着小方桌喝豆面碎,吃小肠卷,几个黑黝黝的头顶凑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边喝边谈笑,是一种由内而外、彻彻底底的快乐和分享。

而且那一碗豆面碎里,飘着几颗油珠子,确实也只有葱花和榨菜的简单参与。

【云端原创】

(作者声明:本人文字皆为原创,抄袭必究)

(图片来自网络)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