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食,是用有粘性的粮食做成的食品,由于热量高、抗饿耐饥、便于携带和储藏,有利于在寒冷的天气里长时间地进行户外活动,深受东北人的喜爱。东北本土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粘食类小吃,加之各民族互相融合,饮食习惯相互渗透,以至于东北人喜欢吃粘食成为普遍现象。吉林作为东北重镇之一,也是如此。
满族粘食
满族将粘食称为饽饽,制作精良,风味独特,素有“满点汉菜”之誉。粘食耐饥,便于携带,就成了马背上的民族——满族人最喜欢的美食。满族人入关之前有一种筵席叫“饽饽席”,可以说是集满族饽饽之大成。每桌使用面粉80斤,使用的面粉多为粘面,就是以糯米或大黄米、小黄米为主,掺入适量的其他米渣,再用豆沙、果仁、白糖作馅,形成苏耗子、打糕、油炸糕、粘豆包、玻璃叶饼等各种形状、各种样式、各种口味的粘食小吃。
关东二十怪之中有一句“ 冬包豆包讲鬼怪 ”说的就是粘豆包,是吉林地区最为普遍的粘食小吃。粘豆包,又称黄豆包或简称豆包,源于满族的豆沙包类食物。每到春节之前,每家都会在准备年货的时候包上一缸粘豆包。粘豆包一般是用大黄米(也有用粘苞米、江米)磨成面,泡制一段时间,再包上豆馅,摆在玉米秸秆做成的盖帘上,拿到室外冻上,然后放在仓房的缸里储藏,随吃随拿。
另外,满族打糕,不但是美食,还是满族祭祀的祭品之一,“换索”、“抢小饽饽”祭典时,全家的妇女们将制作打糕(多用黄米制作)或用米面做成小圆饼,入锅蒸熟后,让孩子们抢着吃,俗称“抢福”,这种祭仪是以遗福后辈为主要目的。
朝鲜族粘食
说起朝鲜族,就会说到朝鲜族打糕了。朝鲜族打糕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用糯米制作的白打糕,一种是用大黄米制作而成的黄打糕。制作时,先将粘米淘净,用清水浸泡十几个小时,泡到用手指能把米粒捏碎就可以把米捞出滤干,放入蒸笼用大火蒸半个多小时直到蒸熟,然后放在石臼里或石板上,用木质的打糕槌子把粘米米粒打碎粘合在一块,直到看不出来完整的米粒,打糕就算打好了。
将黄豆炒熟碾成豆面,食用时将打糕切成块,蘸上豆面,吃起来更加筋道、糯香。根据个人口味喜欢吃咸的可以拌些精盐面,喜欢吃甜的就加白糖,调节打糕的口感。
早在18世纪朝鲜族的有关文献中记载,当时称打糕为“引绝饼”,并称引绝饼已称为传统食品之一。每逢年过节、婚姻佳日、迎待贵宾时、老人寿诞、小孩生日等重大喜庆的日子,打糕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品。
打糕衍生的月牙糕、打糕汤、辣炒年糕也是朝鲜族特色小吃,可以在朝鲜族食谱中经常看到。
回族粘食
清康熙年间,回民开始在吉林北城门外聚居、经商,后渐成规模形成回民文化特色聚集地,故称北极门外为“老北关”。旧时牛马行,经常会看到回民贩卖切糕、豆面卷子、凉糕、馅切糕的。
切糕是先把糯米洗净浸泡,煮好。将煮好的糯米铺在放有打湿屉布的蒸笼里,一层糯米,压实,一层红枣或小豆(饭豆),再铺上一层糯米,压实,一层红枣或小豆(饭豆),以此类推。红枣或小豆(饭豆)和糯米的层数自己掌握。晾凉后,倒出储存就行了;豆面卷子,也称为“驴打滚”,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将黄豆炒熟后,压成面粉状。再将黄米面擀成片,外面沾上黄豆面卷成卷;回族凉糕也称艾窝窝,主要食材是糯米粉掺一定比例的面粉做外皮,蒸熟,包白糖、芝麻、瓜子仁、核桃仁等做馅,团成圆形,可以直接食用。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酌中志》中说:“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在端午节,吉林各处市场都可以看到和粽子一样受欢迎的凉糕售卖。馅切糕和豆面卷子类似,只是豆面卷子是卷的豆面,一层一层的,而馅切糕是卷的豆沙馅,只卷成一个卷,形成中间是豆沙馅外包一层糯米的条状制品。有时候还会在豆沙馅里掺上玫瑰花瓣(玫瑰花酱),被称为玫瑰馅切糕,咬上一口唇齿留香。
起初,吉林粘食使用的主要粮食是大黄米,它出自糜子,古称“黍”,粘性大,生长期短,抗寒能力强,适合吉林种植,所以吉林乡间多有种植,而后粘苞米、江米也逐渐普及,替代大黄米的使用,如今的粘豆包、苏耗子、玻璃叶饼等很多粘食已经是粘苞米、江米制作为主流了。
来源信息:图/文 张海川
照片拍摄2013年至201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