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考多少分?期末学生成绩是一笔糊涂账还是精心设计
你家孩子期末考多少分?这个的问题如今不能如实地答出来了,因为现在期末考试不给学生出准确分数了,只给了等级A、B、C。有的家长说,期末没有成绩,孩子在学校念书念得稀里糊涂,不知道孩子学得啥样;有的家长想,凭准确的分数,就知道孩子错在哪儿,在哪儿出了问题,到假期给孩子补上这一课;有的家长还是对分数耿耿于怀,找老师问孩子到底得了多少分,结果老师还是不说明;有的家长想,是不是老师“教”的不好,孩子普遍考得不好,不敢给出分?有的家长想,爱学啥样就啥样吧,不管了;还有的家长说,现在的老师就是糊弄,连判个分都不愿意判了。但依然有更多的家长对这种评价方式感到满意,认为确实减轻许多心理的压力。
部分家长对学业评价有想法是出于“唯分数”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惯性思维。
其实,学生成长的综合水平不仅仅在分数上,它包含品德发展水平:道德品质的发展是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综合水平的发展的前提,更是学业水平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方面才是学业发展水平:这个水平考察的是孩子日常学习状况,期末的一纸试卷分数不能完全代表他的实际水平,从学生和家长角度淡化了这个分数对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教育改革朝着正向发展的表现形式;这也是为第三个考察方面“身心发展水平”服务的主要表现,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他的学业成绩也有保障,也会促进其人格完善和品质的提升在淡化学业唯分数化的前提下,努力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促进孩子愉快学习、愉悦身心、快乐生活的品质服务,不把学业作为负担,从而愉快地接受学校生活,才能更好地开展学科学习,牢固掌握学科知识技能,综合素质才能提高。
关于学生期末的学业水平检测,老师所做的工作其实跟以往是一样的,而且比以往按分数评价的工作量要更大、更强、更细。因为,虽然孩子和家长不掌握分数,但是老师要掌握,目的是为了下一步的工作任务和方向,考试完毕后,老师们要把学生的试卷评估结论转化为可视性分数,根据知识点、错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一分一分地进行试卷分析,一人一人的检视原因,一班一班地计算得失,一年一年地评价结果。试后成为老师们最忙碌的时刻,也是最关键的时刻。
那么,家长和孩子收到了学业评价等级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学生的学业评价结论,基于家长所考虑的并不是试卷自身的问题。而是影响试卷质量的非智力因素问题。如孩子容易马虎这件事,其实这不是马虎的小问题,是人格不完善的大问题。家长在假期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孩子补上这一课。如何补?在日常生活中,努力促进孩子把所有事都做得井井有条,做得细致,那么他对做一道题这样的事就会认真起来了。所以,错了一道题反映的问题并不是知识层面的,是生活层面的事。如一个孩子连吃早餐总掉饭粒、吃得忙乱、吃得不认真(家长认为这是小事),那么这个孩子在学习上就会反映出写错别字(因为不会观察)、丢标点符号(因为他不在乎)、计算错误(因为他不思考、没听讲、不能有效训练)、不会写作文(因为他不会有规律性地做事,不会观察,不会思考)。
如果一个孩子能够把家长交待的一项家务劳动做得有头、有尾、有结论,这个劳动过程就成了孩子身心发展过程,品质养成过程,人格完善过程,他都能把一件相对复杂的家务劳动完成得很好,那么他肯定能实现学习品质好,学习效果好,学习成绩好。所以,家长为孩子布置一项任务、完成一个项目,比做几道题的价值大得多。
在假期,如果家长能做到有目标(为孩子生活品质完善、社会适应力增强)、有计划(家务分配、外出旅行、走亲访友、交流谈话、共享时光、亲子阅读)就能成为一位最优秀的家长了。
在辽宁西部小城,有一位老教育局书记说:“关于家庭教育,家长可以不是教育家,但是家长需要懂教育。”那就是家长要做家长的事,老师要做老师的事,各行其事,共同培养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