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盘锦市双台子区
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请将下面的文字(包括标点符号)抄写在方格中,要求正确、规范、工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答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详解】考查规范书写汉字的能力,注意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做到美观、规范、正确。做本题时,注意正楷书法要笔划平正,结体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体。标点符号各占一格。
注意“觉、浅、绝、躬”的间架结构和写法。
二、选择题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粗犷(ɡuǎnɡ) 贮蓄(chǔ ) 分岐(qí) 杞人忧天(qǐ)
B.澄澈 (chénɡ) 坍塌 (tā) 倜傥(tǎnɡ) 见意思迁(yì)
C.惩戒(chěnɡ) 云霄(xiāo) 水藻(zǎo) 翻来复去(fù)
D.搓捻(niǎn) 突兀 (wù) 虐待(nüè) 大相径庭(jìnɡ)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 贮蓄(chǔ )——zhù ,分岐(qí)——分歧;
B.坍塌 (tā)——tān,见意思迁(yì)——见异思迁;
C.惩戒(chěnɡ)——chéng,翻来复去(fù)——翻来覆去;
故选D。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臭氧一词对大家来说,熟悉又陌生。二十世纪后期,科学家发现南极上空 臭氧洞,随着这一重大发现,臭氧 走进人们的视线。虽然 每个人都听过它的大名,但是对它却又 。
A.呈现 才 不是 知之甚少 B.出现 才 几乎 知之甚少
C.出现 也 不是 了如指掌 D.呈现 也 几乎 了如指掌
【答案】B
【详解】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呈现”意思是展示出;“出现”意思是显露出来。臭氧洞显露出来才会被科学家发现,故用“出现”恰当;
第二空,联系前后句关系,应该选择表示条件关系的“才”,不能选择并列关系关联词“也”;
第三,四空,句子表达人们只知道臭氧的名字,对它了解很少,所以应选择“几乎”和“知之甚少”;
综合以上分析,文段依次应填入“出现”“才”“几乎”“知之甚少”;
故选B。
4.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树在秋天放下了落叶,心很疼,可是整个冬天,它让心在平静中积蓄力量。春天一到,芳华依然。只要生命还握在手心,人生就没有绝望,一时的踌躇满志算不了什么,一时的失败对于一生来说也不过不过是一场小感冒。心若累了,让它休息,灵魂的变化是人生永不干枯的希望。
A.“力量”和“绝望”都是名词,“休息”是动词。
B.“树在秋天放下了落叶,心很疼”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C.“踌躇满志”是贬义词。
D.“灵魂的变化是人生永不干枯的希望。”这句的主干是“灵魂是希望”。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基础语法知识。
A.正确;
B.有误。根据“心很疼”可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树人格化;
C.有误。踌躇满志:用来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心满意足。是褒义词;
D.有误。“灵魂的变化是人生永不干枯的希望。”主语是“变化”,谓语是“是”,宾语是“希望”,故句子的主干应是“变化是希望”。
故选A。
5.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秋天的怀念》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创作的散文,他的代表作还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等。
B.《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作者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C.安徒生,丹麦作家,我们学过他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代表作有《丑小鸭》《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
D.《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围绕唐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的主线,写了许多降妖除魔的故事。
【答案】C
【详解】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辨析。
C.有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选自格林兄弟所写的德国童话故事《白雪公主》;
故选C。
6.【甲】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对两首诗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颔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感。
B.尾联写诗人有家不可归的感慨,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
C.甲诗“风正一帆悬”写出风顺江面开阔,乙诗“孤帆一日程”则流露出路途的寂寞。
D.甲诗中的“乡书”“归雁”与乙诗中的“归心”“月明”都蕴含着诗人的思乡之情。
【答案】A
【详解】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A.“甲诗颔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感”有误,甲诗颔联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思是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
“残夜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出自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故选A。
三、名著阅读
7.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②“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③……
④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⑤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⑥“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赛会。”
⑦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⑧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粤自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⑨……
⑩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⑪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这段文字出自《朝花夕拾》中 。你如何评价文中“父亲”的教育方式。
【答案】《五猖会》;毫不顾及儿童的心理和感受,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压制。
【详解】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
联系第①段中“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第②段中“‘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的内容可知,选文出自《朝花夕拾》中《五猖会》一文。
《五猖会》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此文匠心独运,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这些都在为写五猖会做铺垫。然而,接着转写父亲要求“我”背书,“我”失望、郁闷至极,最后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而作者并没写五猖会的盛况;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
联系第④段中“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第⑥段中“‘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赛会’”第⑦段中“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第⑧段中“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第⑩段中“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的内容可知,父亲使用的是典型的封建社会式教育,不给一个孩童讲解深奥古文的含义,只是逼着他将其一字一句地倒背如流,还以不让他看五猖会为威胁,毫不顾及儿童的心理和感受,束缚、抑制了孩童天性中的纯真与善良。
四、句子默写
8.古诗文填空。(请规范书写)
(1)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__。《峨眉山月歌》
(2)_____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
(3)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江南逢李龟年》
(4)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___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__________________,秋风吹散马蹄声。《潼关》
(6)__________________,险躁则不能治性。《诫子书》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想象奇特,借明月抒发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思君不见下渝州 自古逢秋悲寂寥 落花时节又逢君 尚思为国戍轮台 终古高云簇此城 淫慢则不能励精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中应注意“渝、寂、寥、戍、簇、淫、藤”等字的写法。
五、对比阅读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乙】
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③而损之之道也。”
(选自《荀子•宥坐》《韩诗外传》)
[注释] ①敧(qī):倾斜。②宥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挹(yì)古同“抑”,抑制,谦退。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行》)
B.敢问持满有道乎 国人道之《穿井得一人》)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久之,目似瞑(《狼》)
D.对曰:“然。” 公欣然曰(《咏雪》)
1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1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12.【甲】文中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和【乙】文体现的共同的学习方法是什么?从【乙】文中,你还得到什么其它的启示?
【答案】9.A 10.(1)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2)哪里会有盈满而不倾覆的呢! 11.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12.共同的学习方法:不耻下问(发问求教);多思考
启示:(1)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2)我们要学习孔子的实践精神,不能一味听信传言,要亲自动手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不正的容器,水满了就会颠覆,所以我们首先要使自己成为正直之士,才能成为饱学之士。
【解析】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形容词,“诚信”;
B.名词,方法/动词,说,议论;
C.代词,代指知识/补充音节,不译;
D.形容词,是的,对的/……的样子。
故选A。
10.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文言文句子翻译要点: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尤其注意一些关键词的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结合上下文,语句通顺,语意、语气不变;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有: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2)重点词语有:恶(wū):哪里,怎么。覆:溢出来。
1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做简单翻译,理解句子大意,然后根据基本的古文语法规则进行句读,同时善于利用虚词的作用,如一些句首句末的语气词,句中的助词等。句意为: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
“孔子”为主语,“使子路取水试之”是孔子让子路去做的事,“之”是代词,故在此断一处,以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后面的三个“则”,是三种不同水位的不同情况,故中间断两处。最后断句为: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比阅读。
【甲】文中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句意为: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强调的是要博学、坚守自己的志向,且要多问多思考。
【乙】文中孔子见到倾斜的器皿就问守庙的人,以及后来子路询问持满的方法和减损的方法,都是多问多思考的表现,故二者的相同点是不耻下问(发问求教);多思考。
【乙】中孔子听守庙人说了之后,还让子路“取水试之”可见,学习中要有实践精神,不能一味听信传言,要亲自动手验证;
根据水在倾斜的器皿中“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可见所以我们首先要使自己成为正直之士,才能成为饱学之士;
根据孔子所说的“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可知,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学而》)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为政》)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雍也》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子张》
【乙】
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道:“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子路问:“请问持满有方法吗?”“持满的方法,压抑然后使之减损。”子路说:“减损有方法吗?”孔子说:“德行宽裕的人,守之以谦恭;土地广大的人,守之以勤俭;禄位尊盛者,守之以卑弱;人众兵强的人,守之以敬畏;聪明睿智的人,守之以愚笨;博闻强记的人,守之以肤浅。这就是抑损的方法啊。”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由腾讯、王者荣耀、敦煌研究院等单位合力打造的公益H5作品《王者•现敦煌》,以其精美的可视化艺术场景,从视觉、听觉等角度高度还原敦煌壁画的精美及其正在走向失落的现状。该作品运用移动网页技术实现与受众之间的交互,通过互动游戏和内置视频等技术手段,让观众亲历美轮美奂的敦煌壁画逐渐色彩剥落的遗憾和心痛,激发人们遗产保护的意识,也使受众用手指为壁画交互式赋色成为自然和公益之举。为模拟洞窟的空旷感,设计者加入回音的音效设计,增强了受众的带入感和沉浸感。新技术的植入是新时代背景下延续我国传统文化生命、为我国传统文化注入活力的有效途径。
【材料二】
孔子学院,即孔子学堂(Confucius Institute),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交流机构,是一个非盈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一般都是下设在国外的大学和研究院之类的教育机构里。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选择孔子作为汉语教学品牌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达到300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及欧洲最多),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教学平台。
【材料三】
2019年3月27日,快手在北京前门召开“快手非遗带头人计划”发布会。现场,快手发布首个非遗数据报告。快手企业社会责任总监张帆表示:“在文旅部非遗司的支持下,快手将首批在湖南湘西、贵州雷山、四川凉山试点选取非遗带头人,为其提供商业和管理教育,产业和品牌资源等,全方位支持其发展。” 目前的137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快手上涉及的非遗项目多达989项,比例达72%。在过去的一年里,快手上累计出现1164万条非遗视频内容,共250亿播放量和5亿点赞量。新媒体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材料四】
统编语文教材编写从2012年3月启动,历时四年,于2016年获批准投入使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魏鹏举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已成为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统编语文教材增加传统优秀古诗词比例,旨在从小培养孩子的文化认同,逐渐形成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13.对以上材料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H5作品《王者•现敦煌》可以让观众亲历美轮美奂的敦煌壁画逐渐色彩剥落的遗憾和心痛。
B.孔子学院一般都下设在大学和研究院之类的教育机构里,是一个非盈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
C.在过去的一年里,快手上累计出现1164万条非遗视频内容,涉及的非遗项目多达989项。
D.魏鹏举院长表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已成为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4.结合材料【一】【二】【三】 ,说说当下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15.根据【材料四】文字和图表,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答案】13.B 14.新技术的植入;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新媒体传播。 15.统编语文教材中初中古诗文占比最高,篇章最多。统编语文教材增加传统优秀古诗词比例,旨在从小培养孩子的文化认同,逐渐形成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解析】1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B.“孔子学院一般都下设在大学和研究院之类的教育机构里”表述错误。
从材料二“孔子学院,即孔子学堂……是一个非盈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一般都是下设在国外的大学和研究院之类的教育机构里”可知,只有国外的大学和研究院才设有孔子学院。
故选B。
14.本题考查概括提炼能力。
从材料一“新技术的植入是新时代背景下延续我国传统文化生命、为我国传统文化注入活力的有效途径”可知,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我们应注意新技术的植入;
从材料二“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选择孔子作为汉语教学品牌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可知,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我们应注意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从材料三“新媒体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知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我们应注意新媒体传播。
1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柱状图可知,代表古诗文的蓝色柱初中阶段最长,最根据图表可知,初中阶段在总篇数255篇的基础上,古诗文竟然有255篇,于是可得统编语文教材中初中古诗文占比最高,篇章最多;从材料四“统编语文教材增加传统优秀古诗词比例,旨在从小培养孩子的文化认同,逐渐形成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可知,统编语文教材增加传统优秀古诗词比例,旨在从小培养孩子的文化认同,逐渐形成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碗米粉
①天有些冷了,父亲突然对我说,陪我去一趟桂林吧。父亲越来越老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了,已经不能独自外出了。我那时正好要去西双版纳,就说,桂林你已去过了,西双版纳还没去过,干脆和我一起去西双版纳吧。父亲摇摇头。我又提了几个父亲没去过的地方,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
②没办法,只好陪父亲去桂林。路上,我问,为什么非要去桂林呢?父亲说,我要去吃米粉。就为这原因?我哭笑不得。桂林米粉,我们那儿就有卖的,大老远跑去就为吃碗米粉,看来,父亲真的变成了老小孩。
③车站旁边就有卖米粉的,我说,给你买一碗?父亲不让,带着我一家一家地找。我说,随便买一碗不就行了,何必找来找去的。父亲很坚决地说,不,我要找一位姓杨的。我奇怪,他的米粉特别好吃?父亲嗯了一声,又说,我还欠他一碗米粉钱呢。
④父亲说,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次他来桂林,玩得很开心,眼看返程的时间就要到了,他匆匆赶到车站,买了返程的车票。这时,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于是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一碗米粉。也许是因为太饿了的缘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别好吃。可是等他付钱的时候,他愣住了,手插在衣兜里怎么也拿不出来。他的钱包丢了,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店主看出了他窘态,问,没带钱?父亲低下头说,钱丢了。这样吧,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我一定把钱寄来给你。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亲,说,不用了,下次到桂林来,还来吃我的米粉,不过得给两份钱。
⑤父亲红着脸答应了。十五年了,父亲没有再来过桂林,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他甚至不知道那位店主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姓杨。
⑥父亲和我把车站周围的小吃店找了几遍,也没有找到那位姓杨的。父亲就向人打听,终于有人告诉父亲,姓杨的店主早搬走了,搬到哪里没有人知道。失望如厚厚的阴云,蒙在父亲的脸上,他连连叹气。
⑦父亲开始带我在桂林慢慢寻找。要在那么大的桂林寻找一个不知道姓名的人,谈何容易。我们找了整整两天,也没有找到。天越发冷了,再过24小时我们就要回去了。这时,我突然想到,在网上寻找那位姓杨的店主。我进了一家网吧,在网上发帖,请网友帮忙寻找。
⑧第二天中午,有人打我手机,说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请我和父亲去吃他的米粉。我和父亲按他说的地址真的找到了他。父亲一眼就认出了他,快走了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可找到你了,可找到你了!”语气中满是激动。老杨的头发全白了,动作慢慢腾腾的,老态毕现。
⑨只是我有些疑惑,这个小店我前天来过,店主是个年轻人。也许是他的儿子吧,我想。
⑩米粉端上来了,味道确实不错。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然后,父亲执意按照自己的标准付了钱。
⑪临别时,父亲又一次握住了老杨的手,说,要是我还能来桂林,我还来吃你的米粉。老杨使劲地点头,久久地握着父亲的手。
⑫返回途中,我的电话响了,是老杨打来的。他说,我们吃米粉的那家小店并不是他的,他身体不好,几年前就收了生意。听说我们在找他,他特意和店主商量,临时当了一会儿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他说,他今天特别高兴。
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7.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8.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父亲一眼就认出了他,快走了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可到你了、可找到你了!”
19.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20.文中多次提到“米粉”,有什么作用?
21.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得到的启发。
【答案】16.父亲坚持要我陪他去桂林,几经找寻,如愿地偿还了十五年前的那碗米粉钱。(语意相似或相近即可) 17.父亲是一个诚信、感恩、重情重义、执著的人。 18.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找到老杨后的激动和喜悦(兴奋)之情。 19.插叙,补充交代了父亲十五年前来桂林游玩吃米粉没付钱的事情,解开了上文“父亲坚持要去已经去过的柱林,而不去没有去过的西双版纳”这一悬念,突出了米粉店老板的善良,为下文故事情节发展做铺垫。 20.“米粉”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米粉承载着父亲的诚信、感恩和老杨的善良;寻找“米粉”推动情节的发展。 21.示例:我得到的启发是要做一个诚信、感恩的人。文中的父亲坚持去桂林偿还15年前的那碗米粉钱,这种信守承诺、懂得感恩的精神感染了我。
【解析】16.考查情节的概括。解答时,可按照“某人 做了什么 结果如何”来进行概括。
人物:父亲和我;
做了什么:结合第①段中“父亲突然对我说,陪我去一趟桂林吧”第③段中“父亲不让,带着我一家一家地找”可以概括为父亲坚持要我陪他去桂林,几经找寻一个米粉店老板;结果:结合第⑧段中“父亲一眼就认出了他,快走了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可找到你了,可找到你了!”可概括找到了这个人,还了当年的米粉钱。
17.考查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回答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联系第④段中“父亲说,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次他来桂林,玩得很开心,眼看返程的时间就要到了,他匆匆赶到车站,买了返程的车票。这时,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于是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一碗米粉。也许是因为太饿了的缘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别好吃。可是等他付钱的时候,他愣住了,手插在衣兜里怎么也拿不出来。他的钱包丢了,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店主看出了他窘态,问,没带钱?父亲低下头说,钱丢了。这样吧,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我一定把钱寄来给你。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亲,说,不用了,下次到桂林来,还来吃我的米粉,不过得给两份钱”的内容可知,十五年前,父亲在桂林因钱包丢失,未能付给杨店主一碗米粉钱,但却承诺下一次来桂林吃米粉时还要吃他家的,并付双倍的价钱;
联系第①段中“天有些冷了,父亲突然对我说,陪我去一趟桂林吧。父亲越来越老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了,已经不能独自外出了”,第⑤段中“父亲红着脸答应了。十五年了,父亲没有再来过桂林,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他甚至不知道那位店主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姓杨”,第⑪段中“临别时,父亲又一次握住了老杨的手,说,要是我还能来桂林,我还来吃你的米粉。老杨使劲地点头,久久地握着父亲的手”的内容可知,事隔多年,“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所以他专程要“我”陪他去一趟桂林,并千方百计寻找杨店主,最终归还了米粉钱,再一次吃到了杨店主的米粉,兑现了他当初的承诺。父亲牢记承诺十五年,并最终兑现自己的承诺,表现出他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
联系第⑥段中“父亲和我把车站周围的小吃店找了几遍,也没有找到那位姓杨的。父亲就向人打听,终于有人告诉父亲,姓杨的店主早搬走了,搬到哪里没有人知道。失望如厚厚的阴云,蒙在父亲的脸上,他连连叹气”,第⑦段中“父亲开始带我在桂林慢慢寻找。要在那么大的桂林寻找一个不知道姓名的人,谈何容易。我们找了整整两天,也没有找到。天越发冷了,再过24小时我们就要回去了。这时,我突然想到,在网上寻找那位姓杨的店主。我进了一家网吧,在网上发帖,请网友帮忙寻找”的内容可知,父亲再次来到桂林,带着“我”四处打听,慢慢寻找了两天才找到杨店主,表现出他是一个坚毅执着的人。
18.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联系句中“父亲一眼就认出了他,快走了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可到你了、可找到你了!’”的内容可知,“认出了他,快走了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可找到你了,可找到你了”是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父亲几经辗转终于找到老杨时的激动和惊喜。
19.考查记叙的顺序。解答此题需结合上下文内容去理解文章或段落所运用的顺序。
联系第④段中“父亲说,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次他来桂林,玩得很开心,眼看返程的时间就要到了,他匆匆赶到车站,买了返程的车票。这时,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于是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一碗米粉。也许是因为太饿了的缘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别好吃。可是等他付钱的时候,他愣住了,手插在衣兜里怎么也拿不出来。他的钱包丢了,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店主看出了他窘态,问,没带钱?父亲低下头说,钱丢了。这样吧,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我一定把钱寄来给你。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亲,说,不用了,下次到桂林来,还来吃我的米粉,不过得给两份钱”的内容可知,本段在文章中插入交待来桂林的原因、解释出行目的的内容,这是插叙;
联系第①段中“桂林你已去过了,西双版纳还没去过,干脆和我一起去西双版纳吧。父亲摇摇头。我又提了几个父亲没去过的地方,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第②段中“没办法,只好陪父亲去桂林。路上,我问,为什么非要去桂林呢?父亲说,我要去吃米粉。就为这原因?我哭笑不得”的内容可知,解开了文章开头中“父亲坚持要去已经去过的桂林,而不去没有去过的西双版纳”这一悬念,突出了米粉店老板的善良,为下文故事情节发展做铺垫。
20.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章题目为“一碗米粉”,而且“米粉”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多次,把作者所见所闻的事情串联在一起,贯穿始末,所以“米粉”是文章的线索。其作用主要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文章开头写父亲为什么要去桂林吃米粉,让读者产生了疑问,为下文插入父亲对过去往事的回忆埋下了伏笔,同时解释了读者产生的疑问,最后在文章结尾又出现“那碗米粉”再次点明中心,照应题目。以“一碗米粉”写起,小事物揭示大道理,以小见大,揭示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体谅的美好风气。
21.考查阅读感悟与启示。完成阅读感悟启示题,要善于提炼,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具体的语境,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言之成理即可。此题可以从“感恩”“诚信”“善良”等角度进行阐述,注意结合相关的故事情节。
示例:我得到的启发是要做一个善良,善解人意的人。文中的老杨看出父亲丢失钱包的窘态,不仅不收钱,还邀请父亲再来吃他的米粉,体现了友善的精神。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之芯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不久,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张扬扬的葡萄叶子的。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③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凋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时时清扫那些落叶。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④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⑤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剪摘葡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而是一次全早早摘了,不论有没有熟透,摘得一串不留。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⑥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夜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
⑦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
⑧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岁月也就黯淡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⑨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使命,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来临了。
⑩坐在静静的葡萄架下,仰望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青青的葡萄,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
⑪一切都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的。
22.结合全文,说说题目的作用?
23.本文语言优美,韵味悠长,请赏析第①段划线句子。
24.体会第⑦段中“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一句中加点字的妙处。
25.文中第⑩段中写道“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请结合全文谈谈“我”充满了怎样的敬意?
26.你是否赞同文中“妻子”摘尽所有葡萄,让叶子尽快落完的做法,请说明理由
【答案】22.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果实比作作物生命的灯芯,比作生命的灵魂、使命,含蓄地揭示了中心,生动形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3.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初春时节葡萄藤嫩芽萌发的情态,写出葡萄藤叶的灵性,,表达作者对清新叶子的喜爱。 24.“怔怔地”“怏怏地”拟人化地表现出小鸟看到葡萄叶子全部落完,了无生气时(分)发愣、不高兴、很失望的样子,烘托出“我”看到叶子全部凋零时的痛惜之情。 25.参考答案:在我眼里无论是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有自己的梦想、使命和灵魂,它们为之全力的付出和努力,是值得崇敬和珍爱的。 26.参考答案:
如赞同,可从妻子素爱清爽、怕麻烦,每天叶子影响院子卫生与情绪的角度谈;
如不赞同,可从妻子漠视生命,不尊重葡萄生长规律,欠缺生活情趣方面作答。
【解析】2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要理解分析出题目的作用。
从第⑧段“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可知,题目“生命之芯”其实就是指“作物的果实,故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果实比作作物生命的灯芯,比作生命的灵魂、使命;再联系第⑪段”一切都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的“可知,题目也含蓄地揭示了中心,生动形象,“生命之芯”也激发读者对其实内涵的遐想,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3.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的赏析。
“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一句中,作者用“昏睡”“醒了”“睁开”这些形容人的行为动作的词语来描绘葡萄藤,修辞上运用拟人的手法。效果上,生动形象地写出经过一冬天休养的葡萄藤在初春到来时节嫩芽开始萌发的情态,拟人的手法也赋予了葡萄藤叶的人的灵性,联系第②段“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张扬扬的葡萄叶子的”可知,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对富有生机活力的清新葡萄叶子的喜爱之情。
24.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的理解。
“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一句中,“怔怔地”是发呆的样子,鸟雀“怔怔地”栖落,则表现出鸟儿落的葡萄藤上毫无精气神的情态。“怏怏地”是闷闷不乐的意思,“怏怏地飞走了”则表现出鸟儿飞走时的失望与不愉快。联系此段“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可知,形象地表现出小鸟看到葡萄叶子全部落完,了无生气时(分)发愣、不高兴、很失望的样子;再联系第⑧段“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岁月也就黯淡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可知,烘托出“我”看到叶子全部凋零时的痛惜之情。
2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第⑧段“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第⑨段“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使命,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来临了。”及第⑪段”一切都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的“可知,
在作者眼里无论是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有自己的梦想、使命和灵魂,它们为之萌芽、抽叶、开花作出全力的付出和努力,这种精神和行动是值得自己崇敬和珍爱的。
26.本题考查理解与运用能力。
从第③段”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凋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时时清扫那些落叶。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可知,每天叶子影响院子卫生与人的情绪,这对于妻子这样素爱清爽、怕麻烦的人来说,摘尽所有葡萄,让叶子尽快落完的做法是为了获得一份干净的场所,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表达赞同之意;
但如果从第⑧段“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岁月也就黯淡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可知,妻子漠视生命,不知道拉动摘去果实就是夺走了葡萄的灵魂,她不尊重葡萄生长规律,欠缺生活情趣。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表达不赞同之意。
七、作文
27.请以“奖励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④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文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答案】参考范文:
奖励自己
诗人写成了一首好诗,他会举杯击乐,奖励自己冰心玉壶的情怀;画家完成了画作,他会极目远眺,奖励自己傲视苍穹的桀骜;书法家写出一幅好字,他会把盏品香茗,奖励自己心旷神怡的愉悦。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奖励自己,奖励自己,可以是物品,也可以是一种精神。于我,后者更为宝贵。
奖励自己,别忘了奖励一份宽容。活在当世,充满着各种媚惑,有谁能不受外物影响,有谁能不犯错,所以,要学会宽容。对别人宽容,是奖励自己豁达人生的态度;对自己宽容,是奖励自己一直向前的勇气。“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是李斯的喻谏,嬴政若不是听取了他的话,收回了逐客令,又怎么会一统天下呢?“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这是清朝名臣张英的家书,若无此宽容之心,又何来“六尺巷”的美谈呢?其实,原谅生活,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对别人宽容,就是奖励自己一份宽容。如此,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内心如一张白纸一样坦荡,不是美的奖励吗?
奖励自己,别忘了奖励一份快乐。生活的意义就在于生活的态度,而快乐便是选择。懂得快乐生活的人,他们往往更懂得知足,更懂得感恩。那样,他们会更加懂得享受阳光雨露,盲人杨光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反之,如果一个人的眼里只看到了灰蒙蒙的天空,终日不与人近,以泪洗面,那么他的生活只会带给他无穷无尽的痛苦,尽管窗外鲜花满天,佳人如斯,于他又有何意义呢?生活不可能事事称心如意,选择奖励自己一份快乐,再植入生活,你会过得更满足。如此,叶落潇湘的时候,你会感到尽管叶子无言,但随风而飞,幸福一生,不是美的奖励吗?
奖励自己,别忘了奖励一份自信。没有人生来就聪明绝顶,也没有“笨人”就不能成才之说。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被说是最笨的卖报小孩,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被校长说是“什么都不会干的小孩”,可是当他们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候,谁能说他们是“笨人”呢?所以,即使失败,即使被所有人都嗤笑为“笨小孩”的时候,也别忘了奖励自己一份自信,让自己更有勇往直前的毅力,让自己不要对未知的将来绝望。如此,当儿时的那支画笔再次握回手中,你还是可以笑着描绘着那人生的长河,不是美的奖励吗?
学会奖励自己吧,我把希望撒满整个田野,俯首一一拾掇,即使人生的旋转楼梯蜿蜒而下,当那串紫风铃再挂回我窗前的时候,我还是奖励自己与风轻谈的喜悦。
【详解】这是一篇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奖励自己”是一个动宾短语,隐藏了一个主语“自己”,这个主语可以是考生自己,也可以是他人,还可以是一个群体、团队,比如“我”“妈妈”“小明”“我们”等,但无论是谁,主语和宾语“自己”必须是一致的。“奖励”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意思是“给予财物或荣誉来鼓励”,写作时应紧扣“给予财物或荣誉来鼓励”,“奖励”一般是指可见的、有形的具体行为或行为过程,除了金钱、物品外,还应该涵盖由此衍生出来的各色有形的奖励,如一场音乐会、一次出游、一顿聚餐、甚至是一次奢侈的睡眠等。“奖励”一词告诉我们,“自己”一定是做了一件有积极意义的事情,所以,本文的主题必须是积极向上的,“奖励”的内容也应该是以积极的为主,不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2.选材构思。从文体上看,这个题目适合写记叙文或议论文。我们要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取材,以小见大,如奖励自己一个茶叶蛋,一个苹果,一支雪糕,一本书,一次旅行……对“奖励自己”的过程细致地进行描写,感情真实,语言流畅,并且能点出“奖励自己”背后的意义,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也可以写奖励自己“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静谧独处的空间”“一次大自然的忘我投入”“与古人相遇”“在书海畅游”……他们表达出的一种是精神的自我激励、自我认同与自我释放。如写成议论文,可这样构思:首先表明观点:“奖励不一定是品尝到成功后的庆祝,同时也是失败后的鼓舞。”然后举了两个事例:李白在最低迷时奖励自己一杯清酒,让自己获得前进的动力;苏轼奖励自己赏一轮圆月,再鼓信心。结尾说:“奖励自己,告诫自己:我能行!跟随李太白扬帆出海,拥抱我们美好的未来。”
28.《现代汉语词典》对“回味”一词作如下解释:
【回味】
①名词:食物吃过后的余味:回味无穷;
②动词:从回忆里体会:我一直在回味他说的话。
回味的过程是再次感受的过程,是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的过程。在生活和学习中,许多时候,一盘菜、一句话、一首诗,乃至一片云、一件事、一份情……都会令你回味无穷。
请以“回味”为话题,题目自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④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文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答案】范文:
回味
“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河水不再流,当时间停住、日夜不分,当天地万物化为虚有……”某一天,若是世间变得荒颓乏味,我,又能做些什么?
回味,足矣。
回味往昔,忘忧的童年,多么无忧无虑,无知无畏!我们在树荫下的嬉戏玩耍,一块糖果一人一口分享;从操场上跑过,张开双臂,足底带起一路飞沙;亲昵无间的绰号,现今忆起,依旧熟悉;畅想未来,憧憬明日,我当老师,你当科学家;你拉着我的手,我攀着你的肩,说些无忌无猜的话语,即便今天吵了嘴,明天还在一起“过家家”。这样的童年,多么值得回味!
回味往昔,同桌的你。妙龄时节、风华正茂,你我间那真挚纯洁的友谊我回味良久,无法忘记。记得体育课上,我跑步崴到脚踝,痛的瘫坐地上,龇牙咧嘴,五官拧成一团。是你二话不说将我搀起,你拖住我胳膊的力量,在我耳边的关心话语,回味起来,怎能忘记?记得有几个“捣蛋鬼”给我起了古怪的外号,肆意取笑,我脸涨得通红、舌头打结,不知如何反驳,是你站出来将他们呵斥,给我解围。这样的友谊,多么值得回味!
回味往昔,谆谆教诲。记得有次小测,复习准备不足,动歪点子,打起小抄的主意。但是手儿抖、心儿慌,纸条不知往哪藏。不幸被“慧眼所识”,您意味深长的一瞥,已让惭愧的浪潮将我吞噬,头皮发麻、想化作尘烟,消散于风。您向我走来,我心砰砰直跳,小条早就攒成团、丢到地上。我小声说“老师,我错了。”您眉头稍蹙的看我一眼,在桌角不轻不重的一拍,悠然而去。课下,我主动认错,也许是已看出了我的无地自容,您眉角一扬,语气缓和而郑重的说道“记住这次,我不希望再次看到了。”我心里狠狠的呐喊道“我将永远不会忘记!”您往日对我的严格要求,已渗入我的言行举止;那些谆谆教诲,已在我身上留下深刻痕迹。这样的师生情,多么值得回味!
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就算没有了丰富的色彩,失去前进动力,甚至陷入羁绊和痛苦,我们仍然可以喘口气、歇歇脚,用这些心中最美好的回味,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然后眺望远方、打点行囊、抖擞精神,徒步走入成功的殿堂。
【详解】这是一道话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提示语中对“回味”一词做了解释,应该有两个要点。除了从其字面意义“食物吃过后的余味”理解外,我们更应该注意“从回忆里体会”。“回”,回忆,指向过去,可以写过去的人、事、物、现象等;“味”,品味,体味,体会,咀嚼。“回味”可以写品味、体味、体会、咀嚼过去的人、事、物、现象等。“回味”既有“回忆”也须有“体会”。只有“回忆”,没有“体会”是不准确的。“回味”既可以指过去难忘的事情,也可以是让人感受深刻的情感。
二、选材构思。根据审题立意可以选择过去自己印象深刻的事件,以及自己和朋友家人之间的某些对话作为写作的素材,从而表述自己对于这个事件以及语言的感情。比如:
①可写在“回味”中学会遗忘。取得成绩,获得荣誉,当然令人高兴而自豪。但是,在“回味”成绩与荣誉带给自己的自豪与幸福的同时,要懂得将成绩归零,要懂得遗忘过去的自豪与骄傲,那样才能跨入人生新的境界。
②可写在“回味”中学会感动。运动会上一直为“我”加油呐喊的同学和老师;没有完成作业,老师不是批评“我”,而是陪着“我”一道一道地做;在上学路上自行车坏了,不留名的叔叔帮“我”修好了。
③可写在“回味”中学会感悟。过去的日子里,难免会有孤独和寂寞,难免会有挫折与失败,当你沉下心来,一个片段一个细节地回味,比如,一场聚会、一次对话、一回参与,会从中获得许多的感想,让你在“回味”中思考人生,感悟生活,懂得直面生活,懂得只有笑对一切,才会跨越人生的一道道坎坷。
④可写在“回味”中学会进取。一个人的时候,日子或许是清闲的,然而就是这样的一种宁静,会有的时间与心思去回忆,去品味过去的点点滴滴,从中逐渐找到了进取的方向与动力。
⑤可写在“回味”中学会超越。超越自己可能在一次主动的发言,可能在一次主动的参与,可能在一次克服从未有过的困难,或者是做一件从未做过的事,超越后的自己是全新的自己,超越后的自己是勇敢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