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七年级上语文期末试卷(辽宁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辽宁七年级上语文期末试卷(辽宁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11-12 05:51:12

七年级

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测试卷

满分:7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一定要保持稳定呼吸,不要焦躁,要自信,相信自己能找到答案!

2.拿到试卷后,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上。

3.不要舍不得放弃,一道题无思路做不出来,你在那里耗时间,就是在减少试卷分数!

4.越狂躁,越容易粗心,和答案失之交臂!

一、选择题(共20分)

1.(2分)(2023辽宁抚顺·七年级统考期末)选出下面对《观沧海》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辣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B.水何澹澹,山岛辣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

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在秋风的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实写所见之景并融入了自己的想象,展示出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

【答案】D

【详解】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该句通过神奇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壮阔气势。不是“诗人实写所见之景”;

故选D。

2.(2分)(2023辽宁锦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下面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是线索,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了岛上树木茂盛、野草繁密的画面,展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一阵萧瑟的秋风,催动了滔天的波澜,这让诗人不禁产生些许落寞与消沉。

D.本诗选取了“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宏大的景物,苍凉中又有慷慨之气,表达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答案】C

【详解】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C.“这让诗人不禁产生些许落寞与消沉”表述有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虽是写秋景,但毫无悲伤落寞之感,反而呈现出辽阔壮美的海景。

故选C。

3.(2分)(2023辽宁营口·七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下面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

B.乙诗“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答案】D

【详解】考查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运用了视觉和听觉描写;《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运用视觉描写,“不知何处吹芦管”运用听觉描写,故第二首诗只有视觉和听觉描写;

选D。

4.(2分)(2023辽宁大连·七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含山店梦觉作

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C.《含山店梦觉作》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D.《含山店梦觉作》第四句中诗人企图在黑夜中寻找寄托,醒来时斜月相迎,顿感舒畅。

【答案】D

【详解】考查诗歌鉴赏和评价。

D.第四句中“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疑,那是一种凄然的美,仿佛万籁俱寂之夜,只有一盏孤灯,作者企图在黑夜中寻找寄托,然而醒来时却是斜月相迎,此情此景让人愈加惆怅,故选项“顿感舒畅”错误;

故选D。

5.(2分)(2022广东深圳·七年级校联考期中)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这是宋代诗人王湾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以对偶句发端,清新自然。

B.颔联中“平”“阔”“正”“悬”四字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荡的壮观景象。

C.颈联描写景物和节令,蕴含了旧事物中孕育新生机的哲理。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

【答案】A

【详解】考查文学常识、内容理解。

A.绝句的句子数是四句,而律诗的句子数则是八句。《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不是绝句;

故选A。

6.(2分)(2022天津北辰·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列对《次北固山下》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宿”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人前行的路”第一句指明了诗人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诗人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答案】D

【详解】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意思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尾联写离家已久的诗人要让归雁把家书捎回家乡洛阳;而非“诗人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故选D。

7.(2分)(2023天津西青·七年级统考期中)下面对《天净沙·秋思》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B.“古道西风瘦马”展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

C.结尾一句直抒胸臆,展现了游子心情的悲切。

D.“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中的“昏”相呼应。

【答案】A

【详解】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A.有误,“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清雅、安适的景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作者羁旅之苦、思乡之情,也是“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故选A。

8.(2分)(2022·辽宁抚顺·七年级统考期中)选出下列对《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B.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句没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

C.“枯藤”“老树”“昏鸦”“西风”“夕阳西下”都紧紧扣住了题目中的“秋”字。

D.这篇抒情作品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答案】C

【详解】考查诗词赏析。

C.“昏鸦”“夕阳西下”点明时间是傍晚,与“秋”无关。

故选C。

9.(2分)(2022湖北武汉·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列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A.首句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此时时令是秋天。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意境。

B.第二句中“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连用,写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的景象。

C.第三、四句写诗人在夜间乘船,离开清溪直奔三峡的情景。诗人的朋友也因思念,正在奔向渝州。

D.五处地名连用,让人感到行船之快,既表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C

【详解】考查诗歌鉴赏。

C.“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意思是: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可见是诗人思念朋友,正在奔向渝州;“诗人的朋友也因思念,正在奔向渝州”有误;

故选C。

10.(2分)(2022辽宁葫芦岛·七年级校联考期中)下列关于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满心的哀愁。

B.前两句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营造了边塞寒冷、凄清的环境氛围。

C.最后一句直抒胸臆,“一夜”和“尽”写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与急切。

D.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答案】B

【详解】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和鉴赏诗句表达技巧。

B选项,在诗的前两句中,“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意思是: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其中提到“沙似雪”“月如霜”,也就是如雪样白的沙子,如霜一样洁白清冷的月光。此处将沙子比喻为雪,将月光比喻为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实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用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的孤独,情景交融,生发出思乡情愫。选项中“前两句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述错误。

故选B。

二、诗歌鉴赏(共50分)

(4分)(2022河南漯河·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1.(2分)诗歌哪些句子是实写沧海的景色?

12.(2分)请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分析诗歌表达的主题。

【答案】1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2.这一句是想象,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解析】11.考查对诗歌内容鉴赏。

“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这些景物都是诗人登临碣石山所见之景,都是写实,所以几句是实写沧海的景色。

12.考查对诗歌主旨的分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诗人展开想象,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用太阳、月亮、银河和星星似乎从大海中升出,夸大大海的苍茫广阔;而在人们的认知中,太阳月亮从海上东升西落,诗人超越这种认知想象日月星辰好像是从海里产生出来的,创造了开阔的意境,展现了大海的气概。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现了诗人如大海般的广阔胸怀和壮志豪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建功立业、一展宏伟抱负的渴望。

(4分)(2022河南濮阳·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3.(2分)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诗中画横线的句子。

14.(2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诗是如何抒发诗人的情感的

【答案】13.示例: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互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14.借助想象,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从而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抒发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解析】13.考查表现手法及诗句赏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意思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动态的“荡漾的海水”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这两句写俯瞰沧海见到的神奇壮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渴望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14.考查情感主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为: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写,是作者所见,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是虚写,是作者的想象,这里运用想象、夸张、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眼前看到的海上实景与想象中大海吞吐日月包罗星汉的虚景巧妙结合,展现出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这大海即是作者心胸的外化,大海的辽阔表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伟大抱负。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5分)(2021河北邯郸·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峨眉山月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5.(2分)这两首诗都是李白的佳作。《峨眉山月歌》开篇用一个“(1) ”字直接点明季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中的“(2) ”暗示季节为暮春。

16.(3分)李白在这两首诗里都提到了月亮。请你参照示例,说说诗人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是怎样借助月亮表达情感的。

示例:《峨眉山月歌》中诗人用“入”和“流”两个动词写出月影映入江水、与人万里相随的景象,此时照在家乡的明月尚可望见,而还在家乡的友人却离自己越来越远,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家乡的无限情思。

【答案】15. 秋 杨花落尽 16.示例:诗人将明月人格化,友人虽然距离自己十分遥远,但是无论友人走到哪里,明月依然可以照见友人,就可以替自己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解析】15.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①:根据《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可知,其意思是: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可见,起句“秋”字,点明季节;

②:根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可知,其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其中,“杨花”指柳絮,是诗歌中常见的意向,这里象征着漂泊无依的游子,这里指王昌龄,而“杨花落尽”寓意着春天即将过去,即暮春时节。

16.考查诗句的赏析。

根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可知,其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他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他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借此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思念、牵挂和慰藉。

【点睛】参考译文

《峨眉山月歌》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4分)(2022河南驻马店·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下面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7.(2分)有人认为“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过”字用得很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18.(2分)朗读这首诗时,为能更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情感,“明月”二字应轻读还是重读?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17.“过”字交代了友人贬官之地荒僻偏远。“五溪”已经很偏远了,过了五溪的地方就更偏远。既叙事,又烘托哀伤的气氛。 18.示例一:我认为“明月”二字应该重读。此处将“明月”人格化(或运用拟人化的手法),重读“明月”二字,强调明月是“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更能传达诗人对朋友的同情与关切之情。

示例二:我认为“明月”二字应该轻读。明月承载着诗人的愁心,远赴千里,逐渐走远,轻读“明月”二字,更能体现诗人无尽的思念之情延绵向无尽的远方。

【解析】17.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闻道龙标过五溪”,意思是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一个“过”字,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18.考查诗歌的朗读情感。

重读起强调作用,如果答的是“重读”,则可知,表意上强调“明月”,强调了明月是“知人意、达人情”的“我”的使者,会将诗人对好友的同情与关切之情如实向朋友王昌龄传达,借明月之“口”传达“我”的关爱和同情之心;

轻读会让情感显得轻柔绵绵,强化了情感。如答轻读,则可从感情绵长,即诗人无尽的思念之情通过明月延绵向无尽的远方,让王昌龄感受到自己的温情和关爱。

(5分)(2022河北邯郸·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9.(2分)诗的尾联用“雁足传书”的典故,抒发了诗人 的情感。

20.(3分)某同学在默写“海日生残夜”时,将“生”字误写为“升”,请你帮他分析为什么不能这样写,以加深他的印象。

【答案】19.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20.“生”字表现出红日仿佛从残夜中自然生成而来,更能表现出昼夜轮回、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而“升”字仅仅是“升起”,表现不出诗歌的悠远意境和深刻哲理。(意对即可)

【解析】19.考查表现手法及情感分析。尾联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这里借“鸿雁传书”的典故,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20.此题考查诗歌炼字。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泉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在这一联中,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用“升”字不能体现出这种哲理。据此作答即可。

(4分)(2023云南楚雄·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1.(2分)请赏析颔联中“悬”字的表达效果。

22.(2分)诗中的颈联是如何表现自然理趣的?

【答案】21.“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风正帆才能悬,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描绘出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 22.颈联的“生”和“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日”和“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蕴含着时序交替,新生的美好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解析】21.考查炼字。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思是: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悬”是一动词,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微风吹来,船帆随风悬摆而动的一幅极具美感的动态景象。“悬”与前面的风遥相呼应。让读者充分体会到是一阵阵温和、顺畅的柔风吹动船帆。把“风正”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人意气昂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情态也跃然纸上,这是诗人的匠心独运。

22.考查赏析诗句。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海日”对“江春”,“残夜”对“旧年”,“生”对“入”,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4分)(2020河南洛阳·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一首小令,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3.(2分)“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字内涵丰富,请简要赏析。

24.(2分)以乐景衬哀情会使哀情倍增,请分析这种写法在这首小令中是如何使用的。

【答案】23.“瘦”表面写马的困顿,实际写人因长途跋涉而累瘦,用细节描写,表现出天涯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愁﹝或表现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24.“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温馨恬静的景象,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解析】23.考查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诗文。

“古道西风瘦马”,写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用“瘦”字来形容载作者远行的马,表面是指马因作者奔波而瘦,暗指作者因远离家乡独自漂泊,内心愁苦,逐渐消瘦;联系“断肠人在天涯”可知,游子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一个“瘦”字,表现了作者漂泊无依的、浪迹天涯,思乡的悲苦。

24.考查表现手法。

“小桥流水人家”意思是: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小桥流水,袅袅炊烟,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氛围,作者看到温馨的“人家”能够自然而然的联想到自己的家人,作者此时正远离家乡,浪迹天涯,居无定所,乐景衬哀情,面对温馨家居的场面,触发作者的思乡之情,凸显出作者羁旅天涯,漂泊无依时的思乡之切。

(4分)(2023陕西西安·七年级统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5.(2分)“小桥流水人家”一句与前后两句描绘的画面截然不同,这样写有何用意?

26.(2分)如果把“古道西风瘦马”中“瘦马”改为“骏马”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25.描写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生活画面,与前后两句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孤寂和思乡之情。(意近即可) 26.不好。因为“瘦马”是以马之瘦衬托人之瘦(衬托游子奔波的困苦和疲倦),而“骏马”则显现出马的强壮、有活力(衬人的精神抖擞),二者意境不同。(意近即可)

【解析】25.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写出了又是黄昏,一天快要结束。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古道西风瘦马”写出了道是荒凉的古道,风是萧瑟的西风,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这两句描绘了凄清荒凉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写出了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谧,又是那么温馨。两幅画面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26.考查词语赏析。

首先表明观点态度:“不好”。其次结合诗句内容阐明理由。“瘦”的意思是“瘦弱、羸弱”,“瘦马”一词写出了道路上马匹的瘦弱,用马的瘦弱来衬托主人游子旅途奔波的困苦和疲倦。而“骏马”则凸显出马匹的强壮、健壮,对应的则是主人精神的抖擞、得意,与全诗“枯藤老树昏鸦”整体苍凉、悲伤的意境不符。

(4分)(2022陕西渭南·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7.(2分)请说说“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28.(2分)诗歌最后两句连用了哪几个地名,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27.“人”“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瞬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晚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28.清溪、三峡,渝州。地名注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27.考查诗歌炼字。“入”是映入的意思,“流”是流动的意思,“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准确传神的写出了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明月,映在青衣江中,仿佛和江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月影映清江”的优美画面。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28.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最后两句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清溪、三峡、渝州,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不同的地域转换,暗点行船之快。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点出了与旅途相关的地名,表现了急切奔向之意。构思精巧,精巧地点出行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离友人愈远,就更加想念。据此作答即可。

(4分)(2021陕西延安·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9.(2分)请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妙处。

30.(2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29.“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意对即可) 30.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意近即可)

【解析】29.考查考生炼字的妙用。

一个“排”字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有冲破之意。“排”字也体现了鹤群团结一致的景象,形象地写出了仙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充满了动感,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使“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给予读者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在诗人看来,“鹤”是不屈的化身,借“鹤”表现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30.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依据“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和作者被贬的创作背景可知,我们感受到诗人并没有受到当时自身处境和秋天凄冷的影响;依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可知,与其他诗人“悲秋”相反,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之情,表现出在逆境中越挫愈勇、乐观向上的豪壮情怀。据此作答即可。

(4分)(2023河北邯郸·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1.(2分)本诗的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是:“ ”,成语的含义是:

32.(2分)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答案】31. 剪烛西窗 在西窗下剪烛,用以表达思念亲友,渴望团聚的情感。 32.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无语的期盼(意近即可)

【解析】31.考查成语的理解。

由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得出成语是剪烛西窗。“剪烛西窗”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后泛指亲友聚谈。可据此作答。

32.考查诗人情感。

根据“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情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于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据此可知诗人“今夜”的心境:羁旅之情、不得归之苦、夜雨愁苦、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4分)(2023河南漯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3.(2分)“僵”和“卧”含义丰富,请分析这两个词的表达作用。

34.(2分)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33.“僵”字写出了作者年老体衰,行动迟缓不便的样子;“卧”字则写出了自己年迈多病,卧床不起的现状。 34.表达了作者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的强烈情感。

【解析】33.考查对诗歌中词语的理解赏析。

“僵卧孤村不自哀”的意思是: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僵”字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卧”字则写出了自己年迈多病,卧床不起的现状。为下文叙写诗人的爱国情怀做铺垫,更显其志坚定不移。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4.考查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分析。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诗的开篇用“僵卧孤村”四字写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冷落、年老体衰的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表现了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还想着“为国戍轮台”,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则由现实的风雨,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再次表现了诗人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的情感变得更加强烈了。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