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阶段检测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必修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至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海滨仲夏夜》中有一个句子:“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如果从语法角度进行分析,"燃烧"和"晚霞"这两个词是不能搭配的,因而也就不能构成语法场。但是,仔细品味,这一看似有语病的句子,却生动传神,意趣盎然。作者采用了潜喻转借的修辞方法,先在意念上将"晚霞"比作"红火",然后再把它和"燃烧"搭配。这样,用极为简约的语言突现了西天晚霞绚丽夺目的美好景色,给读者以强烈的形象感受。
这种通过潜喻转借形成的词语超常搭配现象,在不少文学作品中时而可见。这种现象的产生,是作者强烈的生活感受取代科学逻辑的结果,也是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在语言形式上的体现。因为在语言运用的实际中,常规的语言搭配往往不能将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和强烈的印象表现出来,于是,作者便突破一般语言规范的束缚,借助潜喻转借的修辞方式,使词语超常搭配起来。
语法与修辞所追求的目的是不一样的。语法通过语言的静态分析,示人以规矩,即一个句子只要符合语法规则,就是一个通顺、明白、正确的句子。修辞是研究语言的运用,注重“心营意造"。修辞以表达情感为主。为了表达情感,修辞往往不受语法、逻辑的框框限制,而能更充分地占有人的情感本质,并在情感领域内获得自我实现,创造一个忠于审美感情的时空情感。这种经过主体心灵映照出来的心象,它蕴含着生活的律动。
(摘编自李建邡《词语超常搭配现象浅析》)
材料二:
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曾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同时期人方中通《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虽然没有提名道姓;引了“红杏‘闹春’实未之见"等话,接着说:"试举'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之句,谓'烧'字粗俗,红叶非火,不能烧人,可也。然而句中有眼,非一‘烧’字,不能形容其红之多,犹之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耳。诗词中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可惜没有把那个"理外之理"讲明白。方中通说“阔”字“形容其杏之红”,还不够确切;应当说:“形容其花之盛(繁)。”“阔”字是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
苏轼少作《夜行观星》里曾有这样的诗句:“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纪昀在《评点苏诗》中对“小星闹若沸”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并未懂那句的意义。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近代西语常说“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虽然笛卡尔以为我们假如没有听觉,就不可能单凭看见的颜色去认识声音,但是他也不否认颜色和声音有类似或联系。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喻,而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可以算是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的描写。
通感很早在西洋诗文里出现。奇怪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心灵论》里虽提到通感,而他的《修辞学》里却只字不谈。古希腊诗人和戏剧家的这类词句不算少,例如荷马那句使一切翻译者搔首搁笔的诗:“像知了坐在森林中一棵树上,倾泻下百合花也似的声音。”十六、十七世纪欧洲的“奇崛诗派”爱用感觉移借的手法;十九世纪前期浪漫主义诗人也经常采用这种手法,而十九世纪末叶象征主义诗人大用特用,滥用乱用,几乎使通感成为象征派诗歌的风格标志。英美现代派的一个开创者庞特鉴于流弊,警戒写诗的人别偷懒,用字得力求精确,切忌把感觉搅成混乱一团,用一个官能来表达另一个官能;然而他也声明,这并非一笔抹煞。
(摘编自钱锺书《论通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过潜喻转借形成的词语超常搭配现象既是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在语言形式上的体现,也是作者强烈的生活感受取代科学逻辑的结果。
B.语法与修辞有着不同的追求。语法讲究规则,而修辞侧重情感,且一般不受语法、逻辑的
限制,能更充分地占有人的情感本质。
C.笛卡尔和培根都认可通感现象,认为视听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亚里士多德只承认通感是一
种心理现象,否认其修辞意义。
D.通感在西洋诗文里早就出现了,其合理运用可以使表达更为活泼、新奇,但大用特用、滥用乱用也会造成用字不准的流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突破常规语言规范束缚,借助潜喻转借的修辞手法使词语超常搭配起来,是为了表现作者
独特的生活感受和强烈的印象。
B.李渔认为宋祁《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用得十分不当,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学者并不理解通感的修辞手法。
C.通感现象不仅在古诗词中普遍存在,在普通语言中也经常出现。如"声音很响亮",把形容
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
D.材料二列举了大量中外事例来论述通感,如列举《玉楼春》《夜行观星》、荷马的诗句,有力地证明了通感在中西文中由来已久。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B.苏轼《赠刘景文》:"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C.李义山《杂纂·意想》:"冬日着碧衣似寒,夏月见红似热。"
D.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下面句子运用了潜喻转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手法加以分析。(4分)
一百棵木瓜一百棵梨;家家户户欢乐歌声起;我们种的是幸福树,我们种的是社会主义。(李季《人人来种幸福树》)
答:__
钱锺书为什么会说纪昀并未懂“小星闹若沸”的意义?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4分)
答: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 师
朱平兆
老师还住老地方,我打听过了。文涛新村已经不新,三十几岁的住宅,看上去垂垂老矣。老师家在二楼,我到了楼下,脑海里一遍遍闪现出上一次看望老师的情景。那时我开始工作不久,老师退休了,碰巧我得到一对茅台酒,珍贵礼物献恩师,就拎着酒去看望老师。老师家并不奢华,我自信地将酒放在茶几上,向老师展示我的孝心和成功。
师娘瞥了一眼茅台酒,转身去泡茶。老师从师娘手中夺过玻璃杯,亲自给我倒了白开水,坐下问我工作上的事,给我讲为人成事之道,好像又登上讲坛。我感觉老师老了,有点迂腐,敷衍了一会儿,起身告辞。你将茅台带回去,几个苹果我可以收下,这么重的礼我不能收。老师跨过师娘惊奇的目光,提上茅台酒追出来。
送出去的礼物哪有带回的道理,我站在门口挡住老师的路。人生的路很长,不是什么礼都可以收。老师叫我听话。学生给老师两瓶酒怎么了?我不接,转身要走。老师拉住我,硬往我怀里塞。岂有此理,我挣脱老师的拉扯,转身下楼,只听见身后"砰"的一声,两瓶茅台酒炸开了。
浓郁的酒香弥漫开来,遮盖了老师的唠叨。可惜了,我叹息一声,决定以后有了好酒独自享受。
有段时间我确实喝了很多好酒,可后来只配喝白开水。很多年过去了,我越来越想弄清楚当年的茅台酒怎么碎的,就在老师家楼下不停地徘徊着。
一个锻炼回家的女人进了小区,偷偷地瞟我好几眼,目光多疑如藏在鞘中的剑。我不能再徘徊了,一鼓作气登上楼,敲响老师家的门。
室内静悄悄的,我想起老师的岁数,又加大力度敲了三响。谁呀?屋里响起老师沙哑的喊声。我,于佑德。我挺了挺身体,把自己站恭敬了。
吱呀,门打开了,屋里站着一个矮小萎靡的老人,并且不戴眼镜。是老师吗?我望着老人干瘪布满皱纹的脸愣住了。在我的记忆中,老师戴近视眼镜,清秀儒雅。你是谁呀?老人拄着拐,头向前平移一下,细小的眼缝里露出浑浊的光。是老师,看人时头前移是老师近视养成的习惯,无情的岁月在老师身上做了太多的雕刻。我也历经风霜,早已没了当年模样,老师肯定认不出,就放慢节奏介绍自己。我是于估德,您的学生。谁?年龄大了耳朵不中用,你大声点儿。老师喊着,侧过头,将一只黑皱的耳朵对准我的方向。
于估德,您的学生,我对着老师的耳朵喊。学生,好,谢谢学生来看我。老师似乎只听清“学生"两字,但他觉得已经够了,懒得再费劲儿问,请我进屋坐。
老师家陈旧落伍了,物品摆放还算整齐。我寻找师娘娇小的身影,发现角柜上师娘的遗像。时间过得真快,我感慨了一下,将带来的礼物放在当年放茅台的茶几上。
老师在角柜上摸索,好像要给我泡茶。老师,不用了,我刚喝过,一点儿也不渴。我感觉老师的眼睛也不行了,小跑两步,把老师搀扶到沙发上,问老师,您眼睛怎么了?
我早就看不见了,视网膜脱落造成的。老师讲话快一点儿就喘,断断续续地给我讲述。老师原本教高中英语,退休后有人找上门请老师搞家教,老师反对有偿家教,只给熟人的子女义务做辅导。人家不好意思长时间麻烦老师,就去付钱的课外培训机构。老师闲了就读书,喜欢读英文原著。读着读着,老师想搞翻译了,准备出几本书,给自己的人生添点色彩。老师天天伏在案头,读原著查词典,第一本书还没有翻译完,高度近视的眼睛不行了,视网膜脱落。治疗后养了几年,感觉好些,又想把那本未翻译完的书翻译完,可视网膜又脱落,再怎么治也看不见了。
您一个人住着,怎么生活呢?我扫视了一遍老师的家,对老师的生活充满忧虑。我的女儿住得不远,她每天会来一次的,给我收拾收拾,再弄两个菜。
我哦了一声,觉得应该回报老师了。我没有什么资源和特长,但经过近十年的劳动锻炼,有一些力气。就大声跟老师说,老师,以后我会经常过来看您的。您有什么体力活,让您女儿打我电话。我从柜子里找来纸和笔,写下我的姓名和手机号。我将带来的东西向老师面前推了推,感觉带少了,羞愧地对老师说,我只给您带来几个苹果,祝老师平平安安,健康快乐!
老师仔细地摸了摸苹果盒,突然抓住我的手,睁大眼睛说,你是于佑德,肯定是,这箱苹果我收下了。你的事我听说过,人生可以重来,你能从低谷走出来,老师我很高兴。
老师的眼睛和耳朵都不行了,但心依然雪亮。我心中的疑虑解开了,拉住老师的手,坦陈我的人生和心灵感悟。
(选自《安徽文学》2022年第6期)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第一次拜访老师时,老师的说教让“我”反感。离开时,“我”不听老师的话,挣脱老师的拉扯,然后老师扔掉了两瓶茅台酒。
B.“人生的路很长,不是什么礼都可以收”一句,表面上是老师拒绝收茅台酒的说辞,实际上也隐含着老师对“我”的劝诫。
C.“我”送老师茅台酒,是展示孝心和成功;“我”看到老师晚年的境况,心生忧虑,表示要经常看望,帮做体力活,是真诚地想回报老师。
D."将带来的礼物放在当年放茅台的茶几上"这一细节突出了两次礼物的不同;"这箱苹果我
收下了"表明老师对"我"的认可和鼓励。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主要描写“我”两次拜访老师并送老师礼物的情况,第一次拜访采用倒叙,也交代了“我”第二次拜访老师的原因。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既便于袒露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又使文章显得真实可信,给
人身临其境之感。
C.“有段时间我确实喝了很多好酒,可后来只配喝白开水”含蓄地交代了“我”的境况由好到差,与后文"经过近十年的劳动锻炼"照应。
D.“干瘪布满皱纹的脸”“细小的眼缝里露出浑浊的光”,与“戴着近视眼镜,清秀儒雅”形成对比,突出老师的苍老。
8.文中老师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__
文中多次出现“于佑德”的称呼,有什么作用?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初,董卓入关,留朱偶守洛阳,而偶潜与山东诸将通谋,惧为卓所袭,出奔荆州。卓以弘农杨懿为河南尹,偶复引兵还洛,击懿,走之。儁以河南残破,无所资,乃东屯中牟,移书州郡,请师讨卓。初平三年春正月,董卓遣牛辅将兵屯陕,辅分遣校尉北地李傕、张掖郭汜、武威张济将步骑数万击破朱偶于中牟,因掠陈留、颍川诸县,所过杀虏无遗。卓忍于诛杀,诸将言语有蹉跌者,便戮于前,人不聊生。司徒王允与司隶校尉黄琬、仆射士孙瑞、尚书杨瓒密谋诛卓。中郎将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卓自以遇人无礼行止常以布自卫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然卓性刚褊,尝小失卓意,卓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而改容顾谢,卓意亦解。布由是阴怨于卓。卓又使布守中闷,而私于傅婢,益不自安。王允素善待布,布见允,自陈卓几见杀之状,允因以诛卓之谋告布,使为内应。布曰:“如父子何?”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掷戟之时,岂有父子情邪!"布遂许之。夏四月丁巳,帝有疾新愈,大会未央殿。卓朝服乘车而入,陈兵夹道,自营至宫,左步右骑,屯卫周匝,令吕布等扞卫前后。王允使士孙瑞自书诏以授布,布令同郡骑都尉李肃与勇士奏谊、陈卫等十余人伪著卫士服,守北掖门内以待卓。卓入门,肃以戟刺之,卓衷甲不入,伤臂,堕车,顾大呼曰:“吕布何在?”布曰:“有诏讨贼臣!”卓大骂曰:“庸狗,敢如是邪!”布应声持矛刺卓,趣兵斩之。主簿田仪及卓仓头前赴其尸,布又杀之,凡所杀三人。布即出怀中诏版以令吏士曰:“诏讨卓耳,余皆不问。”吏士皆正立不动,大称万岁。百姓歌舞于道,长安中士女卖其珠玉衣装,市酒肉相庆者,填满街肆。以王允录尚书事,吕布为奋威将军,假节,仪比三司,封温侯,共秉朝政。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董卓之乱》)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郎将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卓自以遇人无礼/行止常以布自卫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B.中郎将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卓自以遇人/无礼行止/常以布自卫/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C.中郎将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卓自以遇人/无礼行止/常以布自卫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D.中郎将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卓自以遇人无礼/行止常以布自卫/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荆州,汉代所设十三刺史部之一,黄河中游的政治、军事重镇,也是各方势力争夺的要地。B."改容顾谢"的"谢"指道歉,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含义相同。
C.丁巳,干支之一,中国传统历法中有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等,文中是干支纪日。D.假节,指使臣出行持节作为凭证,也指汉末掌地方军政的官员所获的称号,文中指后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朱偶劫掠陈留、颍川等县,凡经过的地方都杀光抢光,激起民愤,最终他在中牟被李
傕、郭汜、张济等人率兵击败。
B.董卓性情乖张,将领们说话有失误的,便当场杀死,以致人人自危,即便是对立誓情同父
子的吕布,他也是毫不留情面。
C.初平三年夏季四月,皇帝在未央殿大会群臣,董卓乘车入朝,在道路两边布置军队,阵仗
很大,根本没把皇帝放在眼里。
D.被乔装埋伏的李肃刺伤胳膊,又被吕布举矛刺杀,董卓最终命丧北掖门;得知此讯后百姓
唱歌跳舞,买酒肉相互庆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儁以河南残破,无所资,乃东屯中牟,移书州郡,请师讨卓。
译文:
(2)主簿田仪及卓仓头前赴其尸,布又杀之,凡所杀三人。
译文:
14.吕布背叛董卓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夏日过郑七山斋① 杜审言
共有博中好,言寻谷口②来。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
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洛阳钟鼓③至,车马系迟回。
【注】①此诗是杜审言做洛阳县丞时,到洛阳近郊郑七山斋拜访时所作。郑七:杜审言友人,生平不详。②谷口:县名,在今陕西礼泉县东。汉有隐士郑璞,躬耕于谷口,"世服其清高"(《高士传》)。③钟鼓:古代有黄昏时击鼓、撞钟以报时的风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第一句点明诗人去拜访郑七山斋的缘由,即俩人都有饮酒的爱好。
B.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薜萝茂盛、荷芰开花的眼前之景。
C.颈联中“日”“晚”暗示了时间的推移,表明诗人在山斋中逗留时间之久。
D.在中间两联,诗人用工细的笔墨为读者勾画出一幅优美的山居夏日图。
16.诗歌情感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__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登高》中“ , ”两句,抒发了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难以排遣的心情。
(2)《阿房宫赋》中用“ , ”两句写秦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金银珠宝等当成石头,表现其奢侈之风。
(3)《论语·泰伯》中阐明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近年来,文学界对网络文学的关注 ① ,接受通过网络文学参与重要评奖、吸纳网络文学作家进入作协等,明确地表达了引导并接纳网络文学发展。
然而,网络文学的特殊性,恰恰也在这里。从过去的星星之火到如今的燎原之势,网络文学表面上以某种“自在”而“自为”的状态在发展,实则其内在逻辑不无矛盾。
一方面,网络文学以 ② 的气度,容纳广阔的题材、丰富的类型和多样的风格,简直称得上是“网罗文学”。随便点开一个网络文学网站,题材类型应有尽有,作品分类混乱芜杂。有人或许会认为,分类标准的杂乱反映出兼容并包的心态,这正是网络文学生长壮大的根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网络文学又始终表现出_③_的强烈冲动,以使自己区别于其他文学。他们发明了“传统网文”的概念,形成一套迥异于“传统文学”的评价方法。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 ② ③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材料把网络文学称为"网罗文学",使用了仿词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答: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入夏以来多日气温居高不下,你是否感觉到四肢乏力、昏昏欲睡,一工作就想睡觉,饭吃到一半就困了? ① ,毕竟古人曾说:春乏秋困夏打盹。入夏之后,气温升高,天气变得炎热,人的身体不能承受高温负荷,身体各项器官也开始变得比往常更容易疲惫。这些是外界因素对我们身体造成的影响。其实,② ,维生素B族的缺乏,也容易导致夏季疲乏。
维生素B族是水溶性维生素,对于维持神经、肌肉特别是心肌的正常功能,以及维持正常食欲、胃肠蠕动和消化分泌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 ),协同其他营养素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因此,由于维生素B族的缺乏,③ ,从而降低了能量摄入,这也是导致我们夏季身体容易感到疲乏的原因之一。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维生素B族能够参与我们体内的氨基酸代谢及一些微量元素的转化与吸收
B.我们体内的氨基酸代谢及一些微量元素的转化与吸收需要维生素B族的参与
C.维生素B族降低了我们体内的氨基酸代谢及一些微量元素的转化与吸收
D.我们体内的氨基酸代谢及一些微量元素促进了维生素B族的吸收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① ② ③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医护人员、志愿者冲锋在前、不辞辛劳。我也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与家乡人民一道抗击疫情、共克时艰。”告别北京冬奥会,回到家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休整的短道速滑运动员任子威,报名做了防疫志愿者。
在他看来,在赛场之外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也是为家乡应尽的一份义务。像他一样,由春雨、宁忠岩等不少运动员,放弃了大赛后难得的休息,纷纷报名成为社区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赛场上奋力拼搏、为国争光,运动员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青少年的榜样。将榜样的力量传递到赛场之外、生活之中,在训练比赛之余,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成为越来越多运动员的主动选择。
学校团委准备举办“青春闪光不止于赛场”的演讲比赛,请你以复兴中学高二学生的名义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马鞍山市多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阶段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亚里士多德只承认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否认其修辞意义”曲解文意。文中说亚里士多德在《心灵论》里提到通感,但这不能表示亚里士多德只承认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在《修辞学》里对通感“只字不谈”,将“不谈"与"否认"混为一谈。)
2.BC"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学者并不理解通感的修辞手法"表述错误,断章取义。文中是说"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似乎"表示不确定,由李渔没法推出结论。)
3.C(C项,视觉的“碧”和“红”分别产生触觉的“寒”和“热”,恰好说明“颜色似乎会有温度”。A项,有“温度”而无“颜色”;B、D两项,有“颜色”而无“温度”,此三项不足以说明“颜色似乎会有温度”这一观点。)
4.句子先将"幸福树""社会主义"比作"一百棵木瓜一百棵梨",然后将"社会主义"和"种"搭配。以极简练的语言歌颂了社会主义,化抽象为形象,句子简洁生动,表现力强,给人深刻的印象。(4分)
5.①纪昀认为小星是无声的,流星才有声,“小星闹若沸”意思是:小星像流星一样喧闹沸腾。②而在钱锺书看来,诗句并无流星之比,诗人直接用“闹”字写无声的小星,将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感受,写出了无声小星的繁多景象。(每点2分,意对即可)
6.A(“老师扔掉了两瓶茅台酒”错。从文中“我挣脱老师的拉扯,转身下楼,只听见身后“砰”的一声,两瓶茅台酒炸开了"可以推知,是两人拉扯时老师失手掉下来的。)
7.A(“第一次拜访采用倒叙”错,应该是补叙。)
8.文中老师是为人正派的知识分子形象。①为人朴素、做人做事坚持原则。不喜奢华,拒绝了昔日学生送的一对茅台酒。②善良热心。反对有偿家教,只给熟人的子女义务做辅导。③喜欢读书,热衷学术。闲了就读书,天天伏在案头搞翻译,为此视网膜脱落。④关心学生。关注“我”的动向,为“我”的重新振作而高兴。(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9.①第一次出现是在敲门时回答老师“谁呀”的问题:“我,于佑德。”在自我介绍和动作中,表达了对老师的恭敬。②第二次与第三次均是因老师没有听清时回答的“我是于佑德,您的学生”“于佑德,您的学生”,侧面交代了老师的身体状况,表达了对老师年老体衰的体贴与关心。③第四次出现是老师认出“我”后,说“你是于佑德,肯定是",表明老师在默默关注"我"的情况,表现了老师对学生温情的一面。(每点2分,6分)
10.D(“膂力”指体力、力气,不可断开,故排除A、B两项;“遇人无礼”指对人傲慢没有礼貌,“甚爱信之”指非常爱护信任他,中间都不可断开,故排除C项。原文标点为:中郎将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卓自以遇人无礼,行止常以布自卫,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11.A(“黄河中游的政治、军事重镇”错误,应是长江中游的政治、军事重镇。)
12.A(“由于朱偶劫掠陈留、颍川等县,凡经过的地方都杀光抢光,激起民愤”错误,在陈留、颍川等县烧杀抢掠的是李傕、郭汜、张济等人。)
13.(1)朱偶因为河南残破,没有所需财物,便向东屯驻在中牟,向各州郡传送文书,请求出兵讨伐董卓。(“资”“东屯”“移书”各1分,句意1分)
(2)主簿田仪和董卓的奴仆向前扑向董卓的尸体,吕布又杀了他们,一共斩杀三人。(“赴”“凡”各1分,句意2分)
14.①董卓曾因小事不合心意,就向吕布掷戟,吕布开始怨恨董卓。②吕布奉命守中阎时,和董卓的侍女私通,心中更加不安。③平日交好的王允极力劝说吕布参与诛杀董卓的谋划,吕布最终同意。(每点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最初,董卓入关,留下朱偶守卫洛阳,而朱偶暗中与山东诸将领共同谋划,担心被董卓袭击,逃到荆州。董卓任命弘农人杨懿为河南尹,朱偶又带兵回到洛阳,袭击杨懿,把杨懿赶跑。朱偶因为河南残破,没有所需财物,便向东屯驻在中牟,向各州郡传送文书,请求出兵讨伐董卓。(东汉献帝)初平三年春季正月,董卓派牛辅率兵屯驻在陕县,牛辅分别派遣校尉北地人李催、张掖人郭汜、武威人张济率领步兵骑兵几万人,在中牟击败朱偶,趁势劫掠陈留、颍川诸县,凡经过的地方都杀光抢光。董卓性情残忍好杀人,将领们说话有失误的,便当场杀死,民不聊生。司徒王允与司隶校尉黄琬、仆射士孙瑞、尚书杨瓒等人密谋诛杀董卓。中郎将吕布,熟习骑射,力气大过常人,董卓自知待人无礼,因此行动时常让吕布护卫自己,非常喜爱信任他,发誓和吕布情同父子。但董卓性情倔强固执,(吕布)曾因小事不合董卓心意,董卓便拔出手戟向吕布掷去,吕布勇武迅捷,躲开了手戟,便赶紧赔笑向董卓道歉,董卓才消气。吕布因此暗暗怨恨董卓。董卓又命吕布守着中间,吕布便和董卓的侍女私通,心中更加不安。王允平日待吕布很好,吕布见到王允,自己述说董卓几乎杀死他的情况,王允就把诛杀董卓的计谋告诉了吕布,让他做内应。吕布说:“我们像父子一样,怎么办?”(王允)说:“你自姓吕,本来不是亲骨肉。如今忧虑死亡都来不及,还谈什么父子?向你掷戟的时候,他心里难道有父子之情嘛!”吕布于是答应了。(东汉献帝初平三年)夏季四月丁巳日,献帝有病初愈,在未央殿大会群臣。董卓穿着朝服乘车入朝,在道路两边布置军队,从军营到皇宫,左边是步兵,右边是骑兵,防卫严密,命吕布等人在前后护卫。王允命士孙瑞亲自写好诏书交给吕布,吕布命同郡人骑都尉李肃与勇士秦谊、陈卫等十几个人冒充卫士穿上卫士服装,在北掖门内守卫,等待董卓。董卓刚进宫门,李肃便用戟刺他,因董卓身穿铁甲没有刺入,胳膊受伤,从车上跌下,回头大喊道:“吕布在哪?”吕布说:“皇帝有诏命征讨贼臣!”董卓大骂:“庸狗,你敢这样做!”吕布随着他的骂声举矛刺杀董卓,驱使士兵去杀他。主簿田仪和董卓的奴仆向前扑向董卓的尸体,吕布又杀了他们,一共斩杀三人。吕布随即拿出怀中的诏书命令吏士们说:“诏书命只讨伐董卓,其余的人都不追究责任。”吏士都在原地站立不动,大呼万岁。百姓在路上唱歌跳舞,长安城中的男女卖掉他们的珠玉服装,买酒肉相互庆贺的,充满了街市店铺。朝廷任命王允为录尚书事,吕布为奋威将军,假节,礼仪制度与三公相同,封为温侯,共同主持国政。
15.BC“领联运用拟人手法”错误,领联写崎岖的山路长满茂盛的薛萝,水亭的四周荷芰开满了鲜花,并没有运用拟人手法。)
16.①首联引用典故,以谷口借指郑七的山斋,同时也以郑璞的清高借指郑七的高洁,表现了诗人对郑七的倾慕之情。②颔联、颈联通过对地上风物、空中景象的描写,展示出幽静、美好的山斋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山斋的喜爱之情。③尾联写钟鼓已经报暮,而车马迟迟未动,表现了诗人在山斋流连忘返、不愿与郑七分离的深厚情谊。(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1)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2)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3)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每空1分,错字、添字、漏字均不得分)
18.①与日俱增 ②海纳百川 ③标新立异(3分)
19.通过接受网络文学参与重要评奖、吸纳网络文学作家进入作协等,明确地表达了接纳并引导网络文学发展的意愿。(语序不当1分,不合逻辑1分,缺少成分1分,语句通顺1分)
20.构成:利用谐音仿和相类仿得到“网罗文学”。借助“罗”谐音“络”,从“网络文学”容纳广阔的题材、丰富的类型和多样的风格方面归纳为“网罗文学”。表达效果:仿词修辞的运用,别具表现力和艺术魅力。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网络文学包含之广,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4分)
21.A(根据前后句可知,主语是“维生素B族”,因此排除 BD两项;根据括号前后句可知维生素B族应该是发挥积极的作用,而C项中的"降低了"明显不是积极作用,与语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A项。)
22.①其实夏季犯困很正常 ②除了外部因素 ③影响到我们的食欲(每点2分)
23.【写作指导】写作时,先要读懂材料,材料主要是说运动员们在赛场上奋力拼搏、为国争光,赛场外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这告诉我们:青春闪光不止于赛场,榜样的力量在于引领。从引导青少年喜爱运动、参与运动,到投身志愿服务、倡导健康生活,运动员们用更多方式担起榜样责任、展示阳光自信,也让体育的价值不断发扬光大,为社会生活增添更多光彩。我们可以围绕这一重点确定立意,进行作文。此外,演讲稿的格式要正确,要有高二学生的身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