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泰州期末试卷语文试卷

2024泰州期末试卷语文试卷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12-15 21:21:57

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和运用(24分)

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优秀的国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能永远给予中华儿女精神zī 养。以《尚书》为代表的中华典籍,见证了民本思想的发端,构建了古老文明的体系(A)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医药学典籍,传承了中华医者求真务实、心系民生;以《天工开物》为代表的科技典籍,记载了古代良工巧匠的奇思妙想,míng刻了先贤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追本sù 源,旁征博引,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鉴古知今,学史明智,这些xuàn丽的文化密码,讲述着我们中国人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又该去向何方(B)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2、在A、B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逗号 句号 B. 逗号 问号

C. 分号 句号 D. 分号 问号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鉴古知今”“良工巧匠”“国学典籍”三个短语的结构类型相同。

B.画横线句子“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医药学典籍,传承了中华医者求真务实、心系民生”有语病,应在句末加上“的精神”。

C.“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的主干:典籍是一盏明灯。

D.《尚书》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虞夏商周四代。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

①蒹葭萋萋, 。(《诗经·蒹葭》)

②城阙辅三秦,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黄发垂髫,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虽有嘉肴》)

⑤古代诗词中,有很多诗人善用鲜明的对比。白居易在《卖炭翁》中用“ ”两句形成不合情理的对比,表现卖炭翁的矛盾心理;杜甫《石壕吏》中用“ !”形成鲜明对比,展现诗人强烈憎恶差役、深刻同情老妇人的感情。

5、综合性学习活动。(8分)

九(1)班同学在学习“古诗苑漫步”后,打算以“古诗中的离情别绪”为专题编篆一本诗集,请阅读材料完成如下任务。

材料一:古诗中的“离情”

①海内存知己,天涯如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③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④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二首》

⑤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材料二:腰封也称“书腰纸”,图书附封的一种形式,是包裹在图书封面中部的一条纸带,属于外部装饰物。腰封上可印与该图书相关的宣传、推介性文字。腰封主要作用是装饰封面或补充封面表现的不足。

(1)请阅读材料二,请你为该诗集拟写几句推荐性的文字作为诗集的腰封。(2分)

(2)同学们拟把材料一中的诗收入诗集,并打算按照情感的不同进行分类,请根据下面提示,把相应的诗句序号填在相应类别后的横线上。(2分)

劝勉安慰: 依依惜别:

(3)小张同学拟邀请校园文学社的王老师为诗集写一篇序言,请你作为代表邀请王老师,你会如何表达,请写下来。(4分)

二、阅读理解(共66分)

(一)阅读辛弃疾的《清平乐·检校①山园书所见》,完成第6题。(8分)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②肉,白酒③床④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⑤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释】①检校:核查。②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逢到“社”日,就要分肉。③白酒:此指田园家酿。④床:指“糟床”,为榨酒工具。⑤遣:让、使。

6、(1)词的上片,用“ ”描绘自然美景,暗示隐居生活;用“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描写了 (填一短语)的农家生活。(2分)

(2)请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3分)

(3)结合全词,说说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3分)

(二)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7-11题。(16分)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庐山之面,在南康,数十里皆壁。水从壁罅①出,万仞直落,势不得不森竖跃舞②,故飞瀑多,而开先为绝胜。登望瀑楼,见飞瀑之半,不甚畅。沿崖而折,得青玉峡,峡苍壁立,汇为潭,巨石当其下,横偃侧布,瀑水掠潭行,与石遇,啮③而斗。不胜,久乃敛狂斜趋④,侵其趾而去。

次日晨起,复至峡,观香炉紫烟,心动。僧曰:“至黄岩之文殊塔,瀑势乃极。”杖而往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面。少进,石愈嵌⑤。白日蒸崖,如行热冶⑥中。微闻诸客皆有嗟叹声。

既至半,力皆惫,游者昏昏愁堕,一客眩思返。余曰:“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且而与其死于床笫,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客大笑,勇百倍。

(节选自袁宏道《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

【注】①罅:缝隙。②森竖跃舞:耸立舞动。③啮:咬。④敛狂斜趋:收敛狂态,斜着快速流过。⑤嵌:高险。⑥冶:熔炉。

7、参照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表格中加点字。(4分)

原文词句

方法

解释

横偃侧布

成语推测法:偃旗息鼓

侵其趾而去

语境推测法

见飞瀑之半,不甚畅

课内迁移法:渔人甚异之

而开先为绝胜

查阅工具法:

A.能承担;B.超越;C.美好。

(填序号)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巨石当其下

A.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B.其名为鲲(《北冥有鱼》)

C.其真无马邪(《马说》) D.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杖 而 往 磴 狭 且 多 折 芒 草 割 人 面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且而与其死于床笫,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1、【甲】【乙】两文两篇游记,写景手法多样,极富情趣,请结合提示填空。(4分)

【甲】文运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写游鱼与潭水相映成趣,来表现潭水①

【乙】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之水从好胜到妥协的变化,表现它② 的一面。山水本无情,却被历代文人士大夫赋予丰富的情感内涵。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心中的苦闷难以排遣,只能寄情山水。甲文中“③ ”(用文中的话)与久谪荒远的孤寂、凄凉的心情相吻合。袁宏道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十一年赋闲,四处游山玩水。游庐山瀑布,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瀑布之景的④ 之情。可见山水寄情,因人而异。

(三)名著阅读(12分)

阅读名著语段和相关内容,完成12-14题。

【语段一】

A望着飞舞的铁锹,望着那些在紧张的劳动中弯着的脊梁,低声对阿基姆说:“用不着开群众大会,这儿没有人需要宣传鼓动。托卡列夫,你说得对,他们真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语段二】

后来有元稹、白居易二人在政治上都升沉了一番,他们却继承B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他们开始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主张诗要“上以补察时政,下以泄导人情”,“嘲风雪,弄花草”是没有意义的。他们反对雕琢字句,主张诚实自然。他们将自己的诗分为“讽谕”的和“非讽谕”的两类。他们的诗却容易懂,又能道出人人心中的话,所以雅俗共赏,一时风行。当时最流传的是他们新创的谐调的七言叙事诗,所谓“长庆体”的,还有社会问题诗。

(节选自《经典常谈》)

【语段三】

序曰: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节选自《白居易集》卷三)

12、结合上面三个语段,完成下面三小题。

(1)语段一中A和语段二中B分别是谁?(2分)

A: B:

(2)从语段二中找出与语段三画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2分)

(3)语段二和语段三都体现了白居易诗歌写实的特点,请结合《卖炭翁》分析这一特点。(3分)

13、小静同学在追梦路上屡屡受挫,作为同桌的小敏想给她加油打气。请你结合语段一的情节, 写一张“加油便利贴”鼓励小静。(3分)

14、下列关于《经典常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作,书中讲到造字和用字,指出“日”“月”都是象形字。

B.《史记》一书开创了“纪传体”的形式,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

C.达雅陪同患伤寒症病愈后的保尔来到烈士墓前悼念革命战友,墓前默念的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名言成了保尔人生的准则,同时也揭示了全书的主旨。

D.保尔发现车厂团员的不正之风时,挺身而出,向车厂共青团领导指出问题,号召大家同不正之风作斗争。

(四)阅读《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15-18题。(12分)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①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②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③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④这时候,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⑤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⑥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⑦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15、通读全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6、阅读文章第③段,说一说,与传统出版业相比,网络信息具有哪些局限性。(3分)

17、信息时代为什么更需经典阅读?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归纳原因。(4 分)

18、下列不能证明第⑥段中“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蒹葭》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引发了年轻人对于美好真挚的爱情的向往。

B.《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无数诵读它的人产生了情感共鸣。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既让我们感受到知己之可贵,又能涵养我们豁达的情怀。

D. “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鲁迅语)《西游记》中的铁扇公主因为与孙悟空有仇,不但不愿借扇,还想加害悟空,可以看出她的重亲情,同时也显示出她胸襟狭隘。

(五)阅读季羡林的《槐花》,完成19-22题。(18分)

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我从前曾看到一幅印度人画的人像,为了夸大印度人眼睛之大,他把眼睛画得扩张到脸庞的外面。这一回我真仿佛看到这一位印度朋友瞪大了的眼睛扩张到面孔以外来了。

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⑤“什么奇迹呀?”

⑥“你们这样的花树。”

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得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⑪“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⑫“什么神奇?”

⑬“这木棉花。”

⑭“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⑮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⑰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19、同一株槐花,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景所见,却有不同的感受和思考,请结合文章内容,填写下表。(4分)

时间

所见

感受

移家朗润园

陶醉于氤氲的香气中,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

陪同印度朋友

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

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

20、第⑩-⑮段所写的事件似乎与“槐花”无关,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21、读书时,除了在书中直接圈点批注,还可以做一些摘抄和笔记。欣欣同学读了本文后,做了摘抄,请你结合摘抄内容,补充笔记。(4分)

摘抄

批注

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①这里的加点词用得很妙,

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②其实,要看见“新”的风景,发现“新”的美,我们可以这样做:

22、季羡林借槐花表达人生的感慨,梁衡借壶口瀑布抒发炽热的情感,比较下面二则材料,说说两段文字在表达方式和情感上有何不同。(6分)

【材料一】

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 (节选自季羡林《槐花》)

【材料二】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节选自梁衡《壶口瀑布》)

三、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光如流水,三年的初中生活快要接近尾声了。此时的你,是否会想起第一天上初中时的情景,是否注意到爸爸妈妈黑发里不知何时冒出了几根白发,学校操场边的小树悄无声息地变成了一棵大树。

面对将要来临的中考,你是否会想起你所经历的那一场场考试,回忆起那些令你难忘的经历……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以“时间的痕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滋 铭 溯 绚 2C 3B

4、①白露未晞 ②风烟望五津 ③并怡然自乐 ④教然后知困

⑤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5、(1)示例:一聚一别,一喜一悲,离绪千种,期待一次重逢。

(2) ①④ ②③⑤

(3)示例:您好,王老师,我是九(1)班的小张,目前正在学习“古诗苑漫步”这一主题,我班打算以“古诗中的离情别绪”为主题编纂一本诗集,想邀请您为这本诗集写一篇序言,可以吗?

6、(1)“连云松竹”;甜美温馨(和谐友好、闲适等)

(2)“偷”字生动有趣,富有画面感,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顽皮、天真、可爱(2分),表达了词人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1分)。

(3)①对松竹的赞赏之情;②对生活的满足之情;③与邻里相处融洽的愉悦之情;④对丰收的喜悦之情;⑤对儿童的喜爱之情;⑥闲适之情。(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

7、①倒下 ②离开 ③很 ④ C

8B

9、杖 而 往 / 磴 狭 且 多 折 / 芒 草 割 人 面

10、(1)况且与其死在床上,哪里比得上死在一片冷石上?

(2)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11、①清澈澄静 ②刚柔并济(意思对即可)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④ 痴迷

参考译文

【乙】庐山的一面,朝着南康,几十里都是峭壁。水从崖壁的缝隙中流出,万仞直落而下,由于山崖的形势流出的水不得不耸立舞动,所以飞瀑很多,而开光寺(那里的瀑布景观)是最美的。登上望瀑楼,见飞瀑跃到一半,不很流畅。瀑水遇到崖石而转,水流到了青玉峡,峡谷苍翠碧绿地耸立着,(瀑水)汇合成潭,下面有巨石,(瀑水)横倒侧淌,掠过潭而前行,与石相遇,水就咬着石而与石争斗。瀑水没有取胜,相持了一段时间就收敛狂态斜着快速流过,漫过石的底部前去。

第二天早晨起来,再次来到峡谷,观看香炉峰日出时紫烟升腾,心中激动。僧人说:“到黄岩峰的文殊典那里,瀑布的气势壮观至极。”我们就拄杖前行,石级狭窄而且多转弯,芒草叶(象刀一样)割人脸。稍往前走,崖石更加高险。白天的阳光蒸着山边,人好像行走在烧热的熔炉中,隐约听到这些客人都发出叹息声。已经走到一半,大家力气都用尽很疲惫了,游客昏昏然害怕跌下去,一个客人头晕想返回。我说:“你如果爱惜你的性命,为何要来游山?况且你与其死在床上,哪里比得上死在一片冷石上?”客人大笑,勇气增了。

12、(1)A朱赫来 B杜甫

(2)他们反对雕琢字句,主张诚实自然。

或:他们的诗却容易懂,又能道出人人心中的话,所以雅俗共赏,一时风行。(任答一点得2分)

(3)《卖炭翁》通过叙述“卖炭”被掠夺的经过(或通过刻画卖炭翁的外貌、心理表现他的悲惨;或通过描写白衫儿的飞扬跋扈和卖炭翁的贫弱无助形成鲜明对比)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巧取豪夺民间财物,底层人民在这种掠夺之下生活困苦不堪又无力反抗的黑暗社会现实。

13、示例:追梦路上肯定会有一些困难的,像保尔他们在筑路时,条件非常艰苦。筑路工具缺乏,天气严寒,后勤没有保障,匪帮不时骚扰,可他们用钢铁般的意志克服困难,赢得朱赫来的赞赏,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乐观面对追梦路上的挫折。

14C(有误,阅读原著可知,保尔去悼念战友使并没有达雅的陪同。)

15、信息时代更需要阅读经典。

16、①网络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②往往具有个人色彩,而不具备深厚的时代文化内容;③让人得到的只有空虚和焦虑。

17、①能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②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③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④能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和人的感情模式;⑤能挣脱吵闹和烦躁,除去惧怕和焦虑。(4 分,答到任意四点即可)

18D(《西游记》是小说,不是诗词)

19、①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②发现槐花身上有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在槐花身上有新的发现;发现槐花与往常不一样的特点);③再走过荷塘;④一片生机,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20、不能删去(1分),这几段插叙“我”在印度看到本地人习以为常的木棉花时感到神奇的故事(1分),引出作者的思考:要新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旨(2分)。

21、①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印度朋友被花香吸引,看到槐花时惊讶的表情,引出“我”用新的眼光看待习惯的事物的思考(2分)。 ②以新的眼光看待习惯的风景,重新观察,认真发现,我们便能找到新的美(2分)。

22、材料一运用了描写和抒情(1分),写出了以全新的眼光看待槐花后所感受到的无限生气,表现“新的眼光”所带来的神奇体验和感受(2分);

材料二运用了议论和抒情(1分),写出黄河在遭受压迫而铸就的顽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表达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2分)。(共6分)

23、参考例文(切入分为45分,选材一般、书写清楚、字数600以上即可)

时间的痕迹

时间的沙漏发出淡淡的摩擦声。有份甜美的印记绽放成花朵,其迷人的馨香充盈着我平凡的生命……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家乡的天空永远是湛蓝的,云朵永远是洁白的,而外婆的面容是慈爱的。
年幼时,每逢油菜花开,外婆就会牵着我的小手在花海中信步漫游,闲适安逸。大片大片金黄的油菜花,微风吹过,花枝摇曳,花香飘散,空气中弥漫着喜悦的气息,花粉调皮地伏在我发梢,也落在外婆的肩头。蜜蜂在花间噗哧着翅膀,忙着采蜜。油菜花杆上偶有花瓣凋零结了籽的,长长细细的像四季豆一样还鼓出几个“小肚子”, 甚是可爱。
微风拂散外婆的发丝,她下蹲抱起我,问我是否看见了田野的尽头,说只要人的心像油菜花一样阳光,总能脚踩繁花,走向明媚的远方。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轻歪小脑袋看她,忽觉她的脸似油菜花一样迷人,也将这一刻深深印到我心里。我摘了一朵小花儿,给外婆戴上;又摘了一朵握在手里,生怕它长了翅膀,偷偷从我手心里“飞走”。
夕阳西下,外婆坐在家门前的石凳上,看着我在满院子里不知疲倦地跑着、跳着。她偶尔轻轻呼唤我的小名,我便笑嘻嘻地跑向石凳上。她慈爱地抱起我,把我放在她的膝盖上,轻轻地摸着我的头。她轻轻摇着我,哼起山歌,一字一句,轻轻柔柔的,沉在她的岁月里,脸上漾起油菜花般的笑容,那一刻,我虽少不知事,却也听得入了迷。
每当看见油菜花,总会想起外婆那慈爱的脸,好似有一缕灿烂的阳光照进心头!
时间嘀嗒往前走,故乡那片油菜花地,沁人心脾的香味混合着童年的天真可爱,饱含外婆的浓浓爱意,它们均幻化成记忆里永不磨灭的痕迹,时刻温暖着我的生命……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