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已满一年,教育界的变革依旧在继续发酵。自2021年7月“双减”政策正式出台以来,各地在课外培训的监管和作业负担的减轻上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一些教育专家与家长却发出质疑,认为没有顶层制度改革,考试制度、升学制度和评价制度等核心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造成了政策效果的折扣。
2021年,国家推出“双减”政策,旨在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政策实施后,全国范围内的校外培训机构受到严格限制,很多机构被迫停业或转型。同时,学校的作业量也有明显减少,许多地方出台了相关法规,规定小学一至三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
然而,自政策实施以来,学科竞赛、兴趣班等形式的课外活动并未完全消失,许多家长依然在寻找合法合规的方式为孩子“补课”。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记者对北京市的多所中小学进行了实地采访。在北京某重点小学,校长李老师表示,学校在作业方面确实进行了减负,“现在老师们更加注重课堂教学质量,尽量通过游戏和互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在同一城市的另一所普通中学,班主任王老师则透露,尽管学校作业减轻了,但是家长们对此依然有较高的期望。“我们不能影响学生的升学竞争,尤其是名校的录取标准依然很高。”这段时间,学校的学业压力依然未能明显减轻,尤其是在中考前夕,许多学生依旧面临严峻的备考压力。
教育专家指出,双减政策的实施虽然在表面上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但其背后根深蒂固的考试与升学体制并未得到有效改革。中国教育一直以来以来秉持的“唯分数论”依旧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在一次教育论坛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张明(化名)表示:“如果我们不改变当前的考试制度和升学制度,仅仅依靠‘双减’政策,效果是有限的。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教育公平与创新,而不是简单的减负。”他提到,目前大部分学校仍以升学率作为核心绩效考核指标,这使得教师们在实际教学中不得不压缩课程内容,并在期末考试前加大复习力度。
与此同时,许多私立学校为了保持竞争力,依旧推出各种额外的补习班和强化课程。这让一些家庭感到无奈,面对强劲的竞争,他们只能选择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
在采访中,记者与多位家长进行了深入交谈。一位在职父母刘女士分享了她的困惑:“我关注政策的出台,也希望能减轻孩子的负担。但现实是,孩子的学习压力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每当我看到周围的孩子都在参加各种补习班,我无法不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落后.”
另一位家长张先生则认为,教育部应该更明确地指引学校和教师,让他们在教学中真正落实减负的理念,而不是表面上进行调整。他提到,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家长的角色也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不改变对孩子的期望和教育观念,单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
面对复杂的教育现状,中国教育部门正逐步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2024年末,国家教育部计划在2025年前制定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完善升学制度,使教育体系向更具包容性和创新性迈进。
教育政策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都在期待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的诞生,希望未来能拥有一个更加公平、轻松和多元的学习环境。
在“双减”政策走过一周年之际,人们不仅要反思过去的成就,更需要展望未来的教育方向。唯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才能让学生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享受学习的乐趣。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