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正式科学课,上完第一单元《水》进行测试小考,孩子考砸了,这也是科学课的第一次考试。
看着钉钉上老师发来的统计成绩,我挺火大的。还好白天看到的,有了个自我消化过程,心里有了个铺垫,不然放学后直接晓得,估计没来得及冷静,动手或者动嘴就看孩子态度了。
中午时下载点开他们的卷子看了看,我就很快冷静下来了。因为我试着答选,也有不少似是而非,需要查豆包的。唉,实践的好处就是,认识自己,才能更好认识孩子。
晚上看见孩子妈,明显没有备课,正对着孩子在一阵输出。我想着上去,但又不知道扮演什么角色好,帮哪边呢?左右为难之下,索性悄悄避开得了。忒短视。
对待教育,作为父亲应该看得长远一点。一想到,还有这么多别人家的孩子,也是第一次考科学,分数就这么高,甚至还有满分的,心里还是别有滋味。
分析卷面原因:没有知识常识积累,没有用学的科学原理去答题,一些知识概念和生活常识混淆。再深入想想:孩子一贯喜欢游戏型的形式,但没有很多的探究好奇心,不愿意动脑筋往前想一步。
于是,我觉得最长远的改变,还是在于对科学的好奇心,才能上好课、考好试。以前也尝试过买些“十万个为什么”、“DK的少儿科普大图册系列”、“国家地理”、“神奇校车”、“科学家传”等书放着,还带着去一些博物馆,总体效果不佳。比如三星堆,去年赶着雪去的,我直呼过瘾,可小孩只对那里的面具雪糕觉得好玩好吃。
万般皆贵,唯有读书便宜,亦是长久之计。这回我买了更多一些科普科幻类的书,更注重内容简单、轻松、有趣、甚至更神奇、奇谈怪论一点的,希望能引起孩子兴趣、好奇、能读得仔细。记得二年级时,我尝试让孩子坚决读完《乡村教师》,然后无论我如何引导和提醒,孩子就是不记得里面有讲到外星人,只说有个老师和一群学生,可我记得里面大半讲到外星人,让我崩溃。
当然书死的,不能再成为摆设,需要家长与孩子去讨论,那么首先大人需要去备课。我实在对自己选的幼稚的读不下去,就挑着大刘(刘慈欣)为少儿修订过的短篇科幻系列翻翻。孩子读了几篇,虽然还没激起太多的惊呼以及与我大讨论的欲望,但我能感觉到孩子有新奇的地方。
其实,好的科普或者科幻的书籍,真的引人深思、让人感概。比如最近跟着孩子读的《白垩纪的往事》,恐龙和蚂蚁,这两个不同的生物种族,互相依存相互扶持时,一同走到类似人类今天的能达到的文明高度;相互猜忌相互贪婪时,一同文明灭亡甚至一方种族灭亡。孩子读完,虽然说不出啥,还是觉得新奇的,至少觉得比“恐龙是有可能放屁太多灭亡的猜想”更靠谱,主动推荐我读读的。
于是,上月的科学期中考试,成绩有大大的提高。我是有了瞬间的正反馈感。虽然这想法可笑,但千丝万缕,就是因果之间,我在想有什么方法,把这种因果反馈设计进孩子心中去呢。
真没想到现在的三年级难度/进度这么大,都说要重视阅读,可留给普通掌控学习和时间能力的孩子,真没有多少时间。准备寒假,催孩子多读读科普科幻的书,过年期间与孩子探讨一二,希望有些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