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目前,大部分同学已经完成了中考志愿填报,由于今年高分人数太多,中高分数段人数从来没有这么密集,大家在兴奋中变得更加纠结(出乎意料啊,所以倍加珍惜这个难得的好成绩),填报志愿时是再三研究、反复比较,优中择优,以至于有同学都开始在朋友圈发感叹——‘填志愿都快把大报纸(招生简章)翻烂了!’足见遇到这个新现象时人们的纠结程度了。
往年中考,语文、数学两个主考科目是好学生拉开层次的依托学科,但今年看来这个策略行不通了。其次,自由选考的科目中物理是一个可以有效拉开分差的科目,但今年也没有发挥出预期的功效。其它除了最具争议的地理科目外,剩余历史、道德与法治、生物、化学科目大家觉得也很难拉开差距。大家最后的总结就是:比谁更细致、更认真,发挥稳定、失误率低就可以脱颖而出。
抛开今年疫情背景下特殊的中考年份,事实上,自2014年开创的新的教育改革方案以来,这些年大家普遍感受的就是中考命题整体难度的确在降低,但考察的形式却是越来越灵活、命题的情景越来越贴近科研和生活实际,符合素质教育引领下的实现每位学生最大化的个性化教育和发展方向。今年大家在感叹高分人数太多之余,纷纷热议中考难度整体降低后出现的新难题,那就是如何让学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主要就这个话题跟大家分享以下几个观点,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大家一起来脑力震荡,贡献更多的观点和智慧。
义务教育九年,到最后用中考来对九年的学业积累进行综合考查,虽然在考试命题中对学生的测试体现了多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考核与评估,但有一个基本确认的事实是,所有的测查难度都是‘基础性测查’,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难度考评的设置标准,因此同学们在日常参与各个学科的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应做到全面和均衡发展,不能有偏科。初中阶段‘偏科’现象若最后归因于‘太难’,应该说是不客观的,相反,主要的原因是学业态度和精力付出方面有问题。
要证明这一点很简单,只需要提取中考试卷,把课本和笔记放在学生手边开卷答题,学生最后会惊讶的发现,几乎90%的分数都可以轻松的拿到。要知道90%的分数能拿到意味着你的成绩已经站到了优质和示范高中的录取线上。
因此,我们说初中‘偏科’找不到任何理由,预防偏科现象的出现是实现全面均衡发展的前提,各学科全面均衡发展了,你才能有机会和优秀的同学站在一起‘同台竞技’,这是实现‘脱颖而出’的前提。
什么是内功?对于学业发展来说,内功是个形象的比喻性说法,通常我们大家熟悉的:认真、细致、沉稳、冷静、灵活变通,有限范围内思考等都属于学业内功修炼的范畴,内功其实已经上升成为一种品格和素养。
有人说,认真属于一种习惯,而我们更愿意把它列为品格和素质的范畴。一个在学业中能始终坚守‘认真、细致’的同学,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他在从事很多事情上都会表现出这一特质。其实,这是归功于他在日常点滴的努力中把习惯慢慢内化为更深层次的内功。
内功修炼的越好的同学,基本知识掌握扎实、各项学科能力优势突出、综合考试中发挥稳定、准确率高,很少失误,这样的同学在竞争中自然容易‘脱颖而出’。
现有中考录取规则中,当大家中考最终成绩都一样或者十分接近的时候,开始按优先录取政策、比拼单科目成绩,甚至于到最后摇号比号码大小来进行区分。不远的未来,尤其是后来要参加中考的新同学,除了比拼中考成绩,还会引入综合素质评价,除了综合素质评价,还会参考你的学科思维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而这些都将依托学生的课余兴趣和特长领域的实际表现来定夺,充满了个性化。
可以说,接下里的中考同学,从小学就要开始引导兴趣、发展特长,到了初中后就要呈现出相对清晰的一个兴趣和特长领域,并且要有自己的作品或成果来证明,这项任务比起上述两者(均衡发展和内功修炼)来说,更是充满挑战,因为它需要长期的观察后才能发现,发现后还需要长期的培养和坚持,大家熟知的一句‘行百步者半九十’的劝诫之语告诉我们做好一件事善始善终的坚持是如何的不易。
但是,我们可以十分轻松的想象到,未来能够支撑起一个孩子‘独特性’荣誉标签的机会终归是蕴藏在他独有的‘兴趣和特长’中。这本是他探究来世间履行某种使命的思考起点,更是他将来追求实现人生最大高度的关键依托。而这些将会让孩子从众人中最终实现‘脱颖而出’。
END,全文完。
文章来源 | 帝都中考
阅后满意请您添加‘关注’,后续还会有系列内容发布,持续努力为大家奉献更多的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