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高考第二天,武汉市黄陂区某考点考生吴某某舞弊案引发热搜。
此前一天,吴某某在数学考试中,使用手机拍摄考题上传到作业答疑App“小猿搜题”。App工作人员在后台发现了相关情况,待考试结束后进行举报。区教育局介入调查,确认作弊属实。吴某某被取消考试资格,已考各科成绩无效。
这一事件留下的最大疑问是:在吴某某面前,当地“武装到牙齿”的高考防舞弊措施为何全部失灵?
01连过四关
根据常识,从带手机进入考场,到向作业答疑App上传高考真题,吴某某起码要经过四关。
第一关,安检。
安检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安全,二是为了防止各类作弊器材入场。媒体报道称,短信橡皮、无线耳机这类伪装性高的器材,通常也难逃过安检的法眼。今年高考,河北沧州一名考生因为戴了金属牙套,结果就被安检警报拦在了考场外。
吴某某使用的是手机,不仅含金属成分,相比橡皮一类作弊器材显然更容易察觉。为什么安检会失灵?
第二关,监测、屏蔽设备。
高考前,各地无线电监测中心都会提前部署好无线电监测、屏蔽设备。
因此,即便考生偷偷将手机带入考场,它也不可能找到信号。
为什么吴某某的手机信号未被屏蔽?
吴某某上传至搜题App截图。
第三关,人工监考。
据武汉市黄陂区融媒体中心“黄陂融媒”报道,今年黄陂区共有4266名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分别在区一中、区六中、区七中和区职校设置4个标准化考点,每个考场安排考生不超过30人。而每个考场至少安排有两名监考人员。
在一个不超过30名考生的考场里,监考人员都没有发现吴某某用手机拍摄试卷,工作责任心极为存疑。
而参加过高考的人都知道,考点还安排有巡考人员。
第四关,视频监控。
黄陂区通报的情况显示,吴某某用手机舞弊的确凿证据,来自于考场视频回放。
显然,吴某某在舞弊中,也躲过了视频监考人员。02
双重失灵
一起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舞弊个案,背后反映出人防和技防的双重失灵。
6月8日,黄陂区教育局通报,监考人员存在入场安检和监考失职问题,停止其监考资格。黄陂区招考办上述工作人员称,工作人员安检流程没有完全走对,目前涉事工作人员已在接受处理。
对于公众普遍关注的手机信号问题,黄陂区招生考试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应,现在手机更新快,屏蔽工具跟不上,只能屏蔽部分信号,“或因5G信号屏蔽漏洞”所致。
据中青报报道,上述说法并未获黄陂区委宣传部确认,宣传部负责人称,5G漏洞的说法,“只代表个人,不代表官方调查结果”。
但网络上有消息称,“(高考)信号屏蔽器只能屏蔽3G和4G信号,5G满格”。是否确实如此,有待进一步调查。
03
猫鼠游戏
实际上,自古至今,只要有考试,就会有人想着要舞弊。
这些年来,针对考试舞弊行为,国家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考试考务管理体系。
法律法规上,《刑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都设有专门条款,在刑法上,考试作弊可能涉及的罪名包括:组织考试作弊罪,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代替考试罪,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非法经营罪等。
对没有违法犯罪但涉及考试违规的行为,《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第33号部长令)作出了细化规定:对部分违规行为,可视情节轻重,同时给予暂停参加该项考试1-3年的处理,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同时给予暂停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3年的处理。
考试组织上,国家已建立基本统一的考务工作规定。对考试组织的全过程、各环节均有明确、规范的操作规程,且建设有具备视频监控、网络巡查、身份验证、作弊防控等多项功能的标准化考点。
尽管如此,庞大的考生规模,日渐产业化、高科技化的助考违法犯罪活动,让考试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比如,6月5日上午,江西专升本考试就发生组织作弊事件,涉案者是一家教育咨询公司工作人员。又如,5月30日,湖北咸宁发生二级建造师考试作弊案,3人使用无线电发射器材作弊被抓。
作弊和反作弊从来就是老鼠和猫的游戏。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有强化反作弊的每一个薄弱环节,才会让吴某某们望而生畏,切实维护国家考试的公平和公信力。
撰文|柴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