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明代短暂的267年历史当中,身为文官通过不错的战功并获得爵位称号的有三人,王越、王骥和王阳明,三个都姓王。虽然王越文武了得,但在历史长河中并不是那么出名,而本文所讲的是他在参加考试中的一件趣事。
王越在从军三十年中三次出塞,获得大小13次的胜利,收回河套地区,被封为威宁伯。当年王越以会试三十三名的成绩,取得参加面试考试的资格。在考场中他发挥正常,洋洋酒酒地写了一大篇。可临到要交卷时,一阵大风却将他的考卷吹走,怎么找也找不回来。
此种情况换做普通人早就开始谩骂或不知所措,要知道会试殿试三年一次,这还是要皇帝勤政、天下太平的情况,如果皇帝昏庸无为或战伐不断,普通人想要通过考试走上升官发达的路,就没有了指望。
想想一直有人抨击我国的各种考试名类繁多,虽然它确有很多诟病。不过从古到今,考试仍然是普通人升级一跃龙门的大好机会。一件事情有正反两面,考试这件事来说,优点还是大于缺点的,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考试还算是件较为公平的事情。
回到王越的考场中,他眼见考试时间就要结束,没有时间长嘘短叹,立马请求考官再拿一份试卷。临交卷还有很短的时间,奋笔疾书。
不过此处没有惊喜,虽然王越已经飞速答卷,奈于时间紧迫试卷并没有做完。但人家才华横溢,凭着未做完的答卷,依然获得好的名次,取得进士的资格,入朝做了一员文官。
好事并没有结束,到了第二年。外来的使臣进贡,并亲手奉上了一份考试的试卷,说这是他们的老大亲手捡到,一定要交给皇帝手中。打开一看,这份正是当年被风刮走的王越那份试卷。这份试卷门事情,从此王越也就名声远播。
何奈王越爱武远胜于习文,作为文官,他更喜欢在外领兵打仗,据说从未打过败仗。他也通过收复河套,做到兵部尚书的职位,还加封了威宁伯。
不过因于太监汪直来往甚密,在汪直失宠后,他也受到了牵连,夺了他的爵位降职查办,最后以左都御史的官位退休,病故时高龄74岁。
02
这则是在王阳明的书里看到的,而王阳明与王越是如何联系上的呢。
当时王阳明三进考场,终在28岁的时考取了进士,能够混得一官半职。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他并未获得进入翰林院的机会。古时有个惯例,想进入内阁都要在翰林院进修,而王阳明从一开始几乎失去了成为大学士的机会,只进入了工程部。
古代工部是个肥差,涉及各种工程的建设,比如河道的维护,植树造林等。只要有银钱出入的地方,就会有油水可捞。不过这些对于大圣人王阳明来说,根本不值一提。王阳明与王越牵上关系的是,朝廷给他分派了一个任务,让只求圣贤的王阳明去修缮王越的墓地。
王阳明自幼喜欢兵法,更喜欢排兵布阵做各种军事演练,所以对王越非常崇拜,一听去机会与威宁伯有近距离接触,王阳明非常开心地前往。不过王越还是因为受到汪直的牵连,死后像样的墓地都没有。人情淡薄,世态炎凉,只喜添锦上之花,谁肯送雪中之炭!从古至今的人际关系皆如此!
王阳明在修墓中,发明了接近现代管理的三班倒工作制度。这是他看出众人修墓速度太慢,效率过于低下,有一天突有妙计所想到的。
他让三批人在同一时间段,一批人睡觉,一批人吃饭休息,一批人工作,从而保证了整个墓地的修建速度。修萁的不错,得到王越后人的赞赏,并赠送他为宁伯的佩戴名剑。
闲来无事的他,也会让这些工人排兵布阵,演练阵法。一群没有接受过正式训练的人,操练起来有模有样,这给他很大的启发。在他几次军事战功中,带领民兵义勇奋战效果不错,比朝廷教导的正规军还要好上几分。
王阳明作为知行合一的心学圣人,他的思想与才学在近代开始被众人接受及推广。充满传奇色彩的他,成长轨迹就让人觉得非常励志。“人人皆可成圣”正是他经常鼓励弟子的名言。
一个五岁才开始学会说话,十三岁失去了母亲,三十一岁患上了当时的绝症。三次进入考场,终获得一官半职。仕途的凶险,一次次的政治危机,他都逢凶化吉的渡过,还创立了对明代学术影响巨大的心学流派。
引用王阳明在第一次落第时所写的一段诗句:
学诗须学古,脱俗去陈言。譬若千丈木,勿为藤蔓缠。又如昆仑派,一泄成大川。人言古今异,此语皆虚传。吾苟得其意,今古何异焉?子才良可进,望汝成圣贤。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欢迎 关注我,转发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