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高考政治试卷答案(1981年高考政治试题及答案)

2000年高考政治试卷答案(1981年高考政治试题及答案)

首页政治更新时间:2024-08-20 21:45:01

书籍: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著:钱穆 出版: 岳麓书社 出品: 博集天卷·读行者

钱穆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本书是源自1952年的讲演合集,其内容主要是“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因时间有限(五次演讲,每次两个小时)钱穆先生只选了汉、唐、宋、明、清这五个在政治制度上有重大变革或者存在特殊的朝代,用180页左右的篇幅分别讲了政府组织,选举(考试)制度,经济(赋税)制度,兵役制度等内容,大体上可代表中国历史的全进程。

钱穆先生为何要写政治制度史呢?

“一则我认为政治乃文化体系中一要目”“更其是儒家的抱负,一向着重修齐治平。”了解中国文化必要了解中国的政治。“再则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

何谓历代政治得失呢?

钱穆先生说,“任何一制度,绝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弊而判定。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因此要讲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须知道在此制度实施时期之有关各方意见之反映。”

全书首讲起自于汉,讲述了皇位世袭与时代背景的关系,毕竟那时的中国不同于古希腊的小国寡民,不可能再通过选举来立国了。在政府组织一环,“郡太守不能把郡太守的职位传给他儿子,县令不能把县令的职位传给他儿子。这已是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的进步。”

贯穿始终的还有皇权与相权之争。汉时皇帝和宰相身边各有一个“秘书处”,汉代皇帝身边有六尚,其中之一是尚书,只是皇宫里的“秘书” 。而宰相的秘书班子则有十三曹,一个曹相当于一个司,权位很重,可见汉代一切实际事权,照法理,该在相府,不在皇室。可实际呢?强如汉武帝,一帝十三相....

大的趋势就是皇权不断扩张,直到明朝取消了宰相制度。

其中讲述九卿的名字,也颇有历史的趣味:“太常在秦代叫奉常,常字本作“尝”。他是关祭祀祖先鬼神的。依四时奉献时物,让祖先鬼神时时尝新,故称奉尝。后成为管理皇家祭祀的一个家务官。”

在没有科举的时代,太学、郡国察举征辟,举孝廉,不是商人也不是军人,而是读书人的政府。“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这好像读书人的黄金时代,但它也有曲线,隋唐有科举,宋有士大夫共治天下,明清则走向“万马齐喑”....

讨论每项历史制度,都该注意当时的历史传统与当事人的历史意见,以此作为主要之参考。诸如魏晋门阀制度是源自汉之察举,但察举最初也不是坏事,这都是一分为二的看历史

我在阅读过程中,许多曾经的困惑都有了新的解答,诸如:

唐代的府兵制为何是全兵皆农?而曾经成为第一强的帝国后来府兵制为何又衰落了?

宋代冗兵,为何不裁兵,不复原,不与辽国打仗,养兵却不用兵,直到王安石变法才想着去改变呢?

明代六部反对张居正,张居正为何要向万历皇帝辞职,皇帝虽挽留但其最后的悲剧的结局与明代的制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

在有限的五讲篇幅中,钱穆先生提纲挈领的讲述了中国政治制度史,其中有大的历史框架,也有关于三公九卿名称来历等有趣的小知识,有的内容也有时代的限制,比如对元清评价不高,虽然源自钱穆先生的主观意愿,但也并非全无道理吧。

通篇的字里行间充斥着文化自信与实在,如果与历史有缘人自当愿意深入其中,钱穆先生在“最后一课”时告诫众学子:“最要一句话,我劝诸位,你们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国人!”

还有演讲时候说的,“我们不要说中国民族衰老了,它的文化不行了,那些空洞话。我们要分析那时的具体事说,换言之,我们要找出历史材料,来说明当时究竟失败在那里。” 都是振聋发聩之言,后辈学人当共勉之。

新版还附赠了北京大学姚洋、 人民大学 任锋、华东师范大学王锐等名家关于《历代得失》所做的释读,梳理了全文的主线,分析了本书的来龙去脉,并在赵宋是否积贫积弱处引入了陈寅恪先生的观点,在张居正是否为“权臣”还是“大臣”,延伸了钱穆先生与徐复观先生的书信往来,对于入门的读者有了更多启示,有助于勾勒自己心中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样子。

最后说说新版的设计还是不错的,质朴素雅、简洁大方,似是以一种全新感觉诵读经典。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