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7月,厚着脸皮第三次参加高考,选择理工农医类,即理科类。
全区唯一的考场仍位于小城冶金路的那所中学。这一年报考在年龄和已婚加上了限制,踏进考场时已不见那些的大哥哥和大姐姐的身影,参与竞争对手更是都年龄相近各个年级同学。
这是文革后第二次全国统一考卷。回忆这年的考试,依旧深刻的是化学——真是太难。不知出题考官出于何种目的,将试卷整出如此之难,翻阅试卷时都已是手心汗。战战兢兢的答完题,心中都没有底。多少年过去,考试内容早已忘记,该门成绩似乎是57分,有些令人遗憾,依旧是数理化成绩中较好的一门。从此对于我来说放弃了学习化学念头,去找工科院校。
能够在这考试中杀出重围的是物理考试,凭借着肚子里的一点点墨水,小心阅题,战战兢兢的答题,争取到关键的一门试卷成绩,为即将离家出走赢得了必要的条件。
数学考试,不是强项的课程,老老实实的解题答题,要想着达到60分成为幻想,因为知道我的数学成绩在班中处于不稳定状态。也成为了考试中数理化三门课程垫底课程。尽管小城天气适宜,手心不断的冒着汗水。
语文考试,一道改写“陈伊玲的故事”因为这个名字,想起了后来同窗(宿舍)四年的另外一位同学。这道题让我着实为难,绞尽脑汁的完成,成绩肯定不佳,在总成绩里拖了后腿。撰写作文是本人的弱项,也是我坚持报考理工类缘故。
政治考试,辛苦背诵的几个月的那本政治老师给的标准答案,在这里完全行不通,幸亏平日里甘肃日报积累的一些小知识帮助,也是糊里糊涂的交了卷子。迈出考场大门一刻,嘀咕着这个高考真是折磨人。
英语考试,有人说10%计入考试成绩,我的印象中没有这回事。除了几句英文句型外,更是两眼一黑,判卷老师也不知为何给了我19分,谢天谢地没有交出白卷。
这一年分数线划在215分,我的成绩与上一年一样,欣慰的高出分数线32.5分,想回广东读书的希望再次破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