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秋季学期已是严寒冬至,凛冽寒风刺骨。旧州中学高三班,在寒风中迎来了复读的学生。
辰,位于校东边的铜鼓岭,太阳冉冉升起。中学,清冷冰冻的山顶,高三班教室却是热烈的读书声,“日出江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读书声与寒风交织……
灵山县,是个人口大县,自从1977年秋季恢复高考,至1980年的高考,考上大学的录取率非常低,不是百分之几,而是千分之几,教育局决定在灵西片举办高三班,招收附近几个乡镇(当时叫公社)学习成绩比较好,但是尚未考上大学的学生复读,备战明年高考。
那时的高三班,不是现在的高中学制的高三班,上世八十年代,我国实行的是高中两年制,这里的高三班就是为次年高考的复习班。
都说十年寒窗苦读,那比我们高三班苦?吃只有蒸饭,即自备饭盒和米,拿到学校伙食堂统一蒸熟自取拿回,菜,是周日从自家抄咸菜放入一个小玻璃瓶中带到学校配蒸饭吃,那是一周的菜。每天晚上没有热水洗澡,只有井里的相对冰冻的自来水温暖的井水,我在“理想理想多么壮丽,你的理想在哪里”的歌声中洗澡,我的歌声激起自己的热情,何惧冷水?洗后感到无比舒服。住,是几十个人的教室架子床,在累了一天之后,不知不觉睡着了……
这种生活条件,请问现在的学生们,你们有几个能接受得了?
生活再苦,还能接受,学习的苦,方为大问题。由于1976年前的四人帮教育方式“半工半读”,农村乡镇普遍存在学习不好的问题,学生学不了什么!学生对复习资料一本难求,只有课本可读。不像现在,到处有复习讲解的资料,不但有书,还有网上声像。
1981年春节后开学不久县布置统一预考。高三班全体同学基本上全部通过,大家非常高兴,学习热情高涨。班主任张枝文老师是日以继夜服务即将来临的7月7日至9日的高考。
有同学提出,由于学校规定晚上十一点全部拉电闸关灯,可否在球场点汽灯?这个提议,有几个同学附议,张老师立即去借汽灯。晚上学校拉闸熄灯后,球场亮起了汽灯,张老师警告同学,偶尔一晚两晚趁热打铁攻读解答作业可以,千万不可长期加班夜读。陆屋镇来的一个同学,连续几十天没日没夜地背书,真是:“汽灯照明里,读书到天明”,可惜,不久他病倒了。
每天,我们上午或下午听老师讲解课程,晚上七点到教室,经常是连续作业反复练习到十点没离开过教宝,这是青春的毅力……
1981年7月7日,高考按时举行。7日至9日共考六门课: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政治、英语。每门课总分为100分,英语只主入其总分的百分之十。这次高考,我考上了大学。
往事如今成了回忆,但是忆往昔峥嵘岁月却感甘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