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
八年级语文试卷 2020年12月
一、语言知识与运用(12分)
1.下列选项中字形和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差使(cāi) 俯瞰 佝偻(lǒu) 踌躇(chú)
B.飓风(jù) 狼籍 濒临(pín) 惬意(qiè)
C.刽子手(guì) 蹒跚 荫庇(yìn) 虬须(qiú)
D.鸡枞(cóng) 遏制 倒坍(tān) 紊乱(wěn)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节日的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看得人眼花缭乱。
B.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潜滋暗长的影响,有效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作风和操守。
C.天晴朗得很,星临万户,孩子们在星空下快乐地玩耍。
D.春晚的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令电视观众触目伤怀、感动不已。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有些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购置了多功能电话手表,是一种可以双向通话,能准确定位,并具有防水功能的电子设备。
B.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得河南特有剧种——“豫剧”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C.最近,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的在华留学生,评选出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支付宝和共享单车。
D.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倾听着万里之外儿子的每一次心跳和儿子前进路上可能出现的困难,传送着自己的惦念。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于是我转念想,对于我们,家又何尝不是一只船? 。
①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
②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
③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
④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
⑤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
A.⑤④②①③ B.④③①②⑤ C.④①③⑤② D.⑤②④③①
5. 名著阅读。(4分)
(1)《昆虫记》中,下面哪种昆虫相爱后不会发生同类相食现象?
A.金布甲 B.朗格多克蝎 C.灰蝗虫 D.螳螂
(2)《昆虫记》向我们展示了形态各异的昆虫,请根据提示选择正确的昆虫名称。
① 长着多面的小光学眼睛,从不进食,一生只为结婚。
② 在啃食猎物之前,先对它施以麻醉,使之失去知觉。
③ 头部边缘是个帽子,宽大扁平,上有六个细尖齿,排成半圆。
④ 享有出色的挖土工、掩埋工之称,但住宅却建的极为简陋。
A.圣甲虫 B.大孔雀蝶 C.粪金龟 D.萤火虫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7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6-7小题。(4分)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玻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6.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景色。
B.上片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柔和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的一幅淡远的画面。
C.下片结合“惊起沙禽掠岸飞” 以静衬动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愈显西湖的幽静。
D.“无风水面玻璃滑”中的“滑”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水面的平滑,更显其晶莹、澄澈。
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8-12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8、请用“/”标示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只标示一处)。(2分)
然 后 知 生 于 忧 患 而 死 于 安 乐 也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①舜发于吠亩之中 发
②人则无法家拂土 拂
③创业与守成孰难 孰
10、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 )(2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知守成之难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
C.国恒亡 今亡亦死
D.征与吾共安天下 安求其能千里也
11、翻译文中画线语句。(4分)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12、【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中孟子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2分)
(三)古诗文积累。(10分)
13.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
① ,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
②芳草长提, 。(欧阳修《采桑子》)
③争渡,争渡, 。(李清照《如梦令》)
④报君黄金台上意,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⑤ , 。 万里夕阳捶地大江流。(朱敦儒《相见欢》)
⑥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⑦它没有婆娑的姿态, 。(茅盾《白杨礼赞》)
⑧ , 。国恒亡。(《孟子》三章)
三、现代文阅读。(31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4-18小题。(17分)
哈尔滨访雪记
阿来
在中国这个老的国家里,每一座城市都很古老。这些古老的城市,现在都变得千人一面般的年轻。哈尔滨是个年轻的城市,却舒服地保留了一些老城市的味道。
夏天,不管你走到什么地方,除非荒漠,总是绿色覆盖了原野。夏天的绿色像一个帝王,把整个国家至少从地理上统一起来。到处都是雨水,到处都是浩大的水流。而冬天就不一样了,从北到南,气温分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梯次,从低到高,改变了大地的色调。与此同时,水在枯萎,同时也变化出了丰富的形态:冰,雪,霜,雨,雾。仅仅凭借于此,整个国度就分出了南方与北方。2005年元旦,我从成都出发的时候,就担心弥漫在四川盆地里灰蒙蒙的雾气使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温润的空气里绿色植物继续生长,但雾气长期阻断视线却使人心情黯淡。
飞机在耐心的极限到来之前起飞了,降落在作为这次旅途中转站的北京。地理书告诉我们,北京是在冰雪的北方。但是,这里没有冰雪,没有水的另一种形态与气息。只有大堆的房子,干冷的风。好在今天,这里只是一个中转,只是从飞机场转到火车站时经过的一个地方。天很蓝,枯萎的树却是灰蒙蒙的一片。
夜晚的火车向着哈尔滨进发。火车穿越寒冷而又干燥的大地,除了偶尔一声汽笛,没有原野的辉光与声音。铁轨与车轮合奏的单调音节与同一节奏的摇晃,把人扔到床上,沦陷于睡眠。
夜半之后,我醒来,不是因为吵闹,而是因为安静。火车行进中那单调的声音越来越低,低到犹如梦境一般了。然后,我听到了一种巨大的差不多是无边的安静,那安静就是原野的声音。有这么巨大安静声音的必出自更为宽广的原野。这样的原野上,必有河流浩大,犹如一株枝叶舒展的巨树一般。一些山冈蹲守在远处,犹如神灵。我没有睁眼,那寂静就已经让我看见。睁开眼,就看见透过窗户的稀薄的光亮。披衣走出包厢,走到更宽大的车窗前,光亮像水一样弥漫而来。我看见了南方雾气中久违不见的月亮!那月亮不发光,像只银盘滑行在天上。光是从地上弥散开来的,准确地说,是从地面的雪、地面的冰上弥散开来,把天空、树木、村庄、山冈照得微微发光,好像天地万物在这个夜晚,从自己的内部发出了光芒,而新鲜的寒冷的空气运行在这些光芒中间。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北方!想象中的冬天的北方或者北方的冬天。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总在想象一些事物的面貌,也总在发现这些事物与想象的差距。但是,在2005年开始的这个夜晚,我看到了与我想象契合的景象。
我呆立在窗前,列车的声音低下去,低下去,梦境一般穿越着冰封雪覆的原野。静谧的月光,穿过云层,穿过树林,越过村庄,梦境一般跟随着列车穿越。直到天渐渐放亮,月亮才隐去。此行是应哈尔滨市有关方面之邀前去观光,所以,我不能说哈尔滨之旅的高潮已经提前到来,但我可以说,哈尔滨之旅的调子已经定下了。我的目的不是喧闹驳杂的城市,而是静谧广大的原野。南方冬天晦暗的雨雾中,田野已经很疲惫了,但仍然要生长粮食,生长蔬菜,生长鲜花,而不得休息。但在东北大地上,田野盖上洁净的雪被静静地休息了。我喜欢这种安静的休息,我们所有人的内心都渴望这样安静而且洁净的休息。
在中国这个老的国家里,每一座城市都很古老。这些古老的城市,现在都变得千人一面般的年轻。哈尔滨是个年轻的城市,却舒服地保留了一些老城市的味道,而这些老城市的味道,并没有作为什么遗产,被圈禁起来。仅仅因为这个,哈尔滨就应该让我们喜欢,更何况还有大江穿过,更何况还有冰灯闪烁。更何况,还有程式夸张、内在质朴、语涉低俗、幽默机智却浑然天成的二人转在人们心头唱着,但我还是固执地喜欢着汇集在这个城市四周的旷野。
所以,友人带我逛街时,我特别想到冰封的松花江上。好客的主人同我去访萧红故居,车经过一条河,我便被疏朗宽展的河床,河道中冰封的蜿蜒水流,河岸两边虬劲沉默的大树,以及背后夕阳的光芒感动了。主人指引说:“呼兰河。”我甚至说,可以兴尽而返,不去看什么故居了。相信哺育了萧红的不是那个故居的地主院落,而是这条呼兰河。当然,后来还是去了故居,果然是一个生气已失的院落。
所以,一行人到哈尔滨郊区滑雪时,我想到的是,回到南方便无雪可滑,所以不必费力去学。然后,就被滑雪场四周疏朗的松林,松林中厚厚的积雪所吸引,一路踩着雪向着这个山冈的顶部走去。这山看上去很低,攀爬起来,却显得越来越高。太阳的光斑稀稀落落,积雪在脚下吱吱作响,呼吸越来越深,越来越多前所未有的凛冽,但也前所未有的新鲜刺激的空气涌入了胸腔。休息时,我脱下手套扒开深雪,现出了干枯的草和绿色的松树苗,但似乎没有想看见的东西。问题是有一时半会儿,我也想不起来,自己想在深深的积雪下扒出什么。我躺在雪地上,身上,脸上,洒着斑驳的阳光。在这冰雪覆盖的绵远大地上,身上无法感到阳光的热量,但闭上眼睛,却会感到透彻的明亮,听见阳光落在树上,落在雪地上,发出细密的声响。这种声音里,宽广的大地,白雪覆盖的大地晶光闪耀,向四方铺展。
起身继续往上时,我想起来,前些时候,看过迟子建一篇小说,说是东北的秋天短促,冬天来得迅猛,所以,积雪下会封冻住很多颜色鲜艳的野生浆果。我扒开积雪其实就是想看看下面有没有秋天未及凋落就已被冷藏的浆果。回哈尔滨看冰灯的时候,好像给迟子建谈了这事,她好像大笑,说,有,但在更深的山里,在她的家乡那边。确实,那天穿过的松林都很整齐,树都太小,而且品种单一,只是躺下来透过一些树冠看天的时候,有点森林的感觉。
爬上那座小山冈,举目看见更广大的雪野,更多的连绵起伏的山冈,休息的田野,封冻的长河。然后,一列火车,蜿蜒着穿过寂静大地,从远处而来,又向远处而去,使大地更加洁净与空阔,而道路辖辏,会聚于目力所及那片烟云氤氲热气腾腾处,那座叫做哈尔滨的城市。白天活力四射,傍晚,夜幕落下,然后点上盏盏冰灯,拢着那么晶莹的光,在整个白山黑水梦境的中央。
14.用四字短语来概括成都、北京、哈尔滨这三座城市留给作者的印象,完成填空。(4分)
15.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回答。(6分)
(1)但是,在2005年开始的这个夜晚,我看到了与我想象契合的景象。(结合全文,概括文中这个画线句中“景象”的特点。)(3分)
(2)但闭上眼睛,却会感到透彻的明亮,听见阳光落在树上,落在雪地上,发出细密的声响。(赏析文中画单横线的句子)(3分)
16.画浪线的这段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有什么作用?(4分)
17.阅读下面的二则材料,从给出的作家中任选一人,结合他的作品,从一个方面谈谈你对第八自然段画双横线句的理解。(3分)
备选作家:朱自清 鲁迅 老舍
【材料一】地域自然人文环境对作家的创作影响首先体现在语言上。由于我国的民族众多,幅员辽阔,地方语言的种类复杂繁多,这就给作家创作的语言风格带来了独特性。
【材料二】地域自然人文环境对作家创作的影响还体现在创作题材上。作者自幼生活的山山水水,在作者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作家创作的作品,多少总会在里面打上作家本人生活过的地方的烙印。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9-22题。(14分)
记忆中的枣庄青檀 李木生
①如果可以以树为友的话,那我选择枣庄青檀。
②戌寅孟夏,在枣庄市峄城西四公里处的青檀山上,我和青檀一见如故。山阳揽一脉幽谷,有石径相盘。循径登高,便见大大小小、姿态各异的青檀树,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杂生于山石间。
③青檀山,唐代时还叫云峰山,山有云峰寺,故称云峰谷。许是辈辈百姓见江山嬗变,世事沧桑,只有青檀模样不变、习性不改,才约定俗成,易名为青檀山的吧?于是谷也呼为青檀谷,寺也喊成青檀寺了。
④山,以树为名,这在世上是少见的。
⑤不过枣庄青檀长得并不排场,或许还有点儿丑。不高大,不挺拔,不舒展,连枝干都是疙疙瘩瘩。丑也罢了,还不大中用,不要说做大厦栋梁,就是桌椅板凳也难成材料。
⑥尽管如此,它还是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禁不住让它的枝握我的手,让它的叶抚我的脸,让它的疙瘩敲我的骨。离开一些日子了,我还在想它,想得活灵活现,那枝还在握我的手,那叶还在抚我的脸,那疙瘩还在敲着我的骨。而且我还将永远清晰地记住,最让我动心的,是它的根!
⑦这是怎样的根啊──在无土的地方,在岩石密不透风的专制之中,它那比树干还要粗壮的根,蜿蜒不屈,勃郁而伸,臂膀般紧摽着岩石,镇静地泛着岩石一般的青白色,裸昭于光天化日之下。在大山的深处,根与石,该有着怎样不为人知但却惊心动魄的对峙与相搏?百年,千年,只见裸昭于光天化日之的根与石,不动声色的相摽着。相摽着,渴饮昼夜,饥餐寒暑,直摽得岩石苍老变脆,一层层风化成粉尘,直摽得青檀根干强健,一棵棵举着青春的华盖。或在峭壁间横空临世,或于巨石下腾躯昂首,青檀之根,真有着龙的神韵呢!看似强大的岩石,肯定蛮横地无视过它,对于青檀生的权力和生命的萌动,冷酷地压制着,无情地封杀着。没有土壤,甚至连空气、阳光都封锁殆尽,青檀的根一定遭遇过千万次窒息枯死的灾难吧?也许青檀树稍稍随和一点儿,别说媚骨,哪怕只带点儿媚态,其生活境遇也会大大改观的。
⑧何必和岩石较劲?瞧那攀附于岩石与大树上的藤蔓,活得多恣意。不过这山如果没有了青檀,还有什么味道?当然,挣脱了石之束缚的青檀是寂寞的,遭弃的命运又总是和痛苦相伴,但是青檀就是青檀,它只将痛苦酿成反叛的力量、将灾难踏成前行的路阶,以根为矛、为刀、为剑、为鞭,拱起岩石,劈开岩石,顶裂岩石,刺穿岩石,直至沐浴在雨水与阳光里,为世上树立起一株又一株独立的青檀、自由的青檀。长得丑,不成材料,不被识、不被知是自然的,可是挨近它,我却被一种自在超然所陶醉。随波逐流的灵魂,是不能俯察古今、咀嚼人世、享受生命的。有它百年千年和岩石相摽相搏后所获得的解放,那曲折疙瘩的根干里,怎能不翻卷起黄河一般的思想与激情呢?细细地谛听风中的青檀,它的每一片叶子,似乎都在啁啾着欢乐。
⑨听说,青檀树还出一种制造中国宣纸必备的原料,莫非它那疙疙瘩瘩的体内,正郁积着锦绣文章?记得离开青檀山老远了,我还回头再回头,看一眼再看一眼啁啾着欢乐的青檀。就是青檀生长的这块土地,曾经出过自荐用世的毛遂和视毛遂为上客的平原君,出过连鸡鸣狗盗之徒也被列为宾客的孟尝君,出过帮助汉高祖制定出完整的朝仪、令对知识分子轻蔑有加的刘邦高兴忘形高呼“吾乃今日方知皇帝之贵也”,从而得到重用的叔孙通,出过明朝名臣廉臣贾三近(“文革”时,其筑于枣庄峄城区杨庄的墓被掘,墓中除骨骸外,仅有一方砚)。这些当然都是这块土地上的先贤了。那么青檀呢?已经寂寞了无数个世纪的青檀,也许还要寂寞下去,因为青檀是属于另外一类,中国稀有的一类。它已经超出了传统观念的真假善恶美丑,甚至还超出了传统的出世入世,没有功利,绝不依附,只将一个欢乐的锦绣的生命生长着。
⑩青檀山下的老百姓讲,青檀木特别硬,连锯都锯不动它。看来,比石还硬的青檀是不会腐朽的了。但愿青檀们兴旺起来,那样世界就热闹有趣了。
18.联系全文内容,简要概述作者选择枣庄青檀为友的原因有哪些?(4分)
19.根据选文内容概括枣庄青檀的根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质。(4分)
20.本文题为“枣庄青檀”,作者在第8段写藤蔓,第9段写先贤,这样写分别有怎样的作用?(4分)
21.综观全文,请你赏析第5段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技法,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
四、写作(30分)
2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遇到的并不一定都是真相。也许,令自己生气的人,真相是一场无心的误会;令自己惊喜的事,真相是一个精心的安排;令自己沉迷的东西,真相是一次成长的考验……
请以“你并不了解真相”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
参考答案
1. C
2. B(“潜滋暗长”是暗暗地生长的意思,与“影响”不搭配,可用“潜移默化”)
3. C(A. 有误,成分残缺,应是“是一种“前加“这”;B. 有误,成分多余,去掉“随着”“或”“使”;D. 有误,搭配不当,去掉“和儿子前进路上可能出现的困难”。)
4. A(根据语意连贯的原则,可判定⑤句的“这“指代“家何尝不是一只船“,然后根据段末的句式与剩余的四句形式判断剩下四句应为两两对应的转折句式,由⑤句末尾的“岁月“判定后面应为④,由④句内的“陌生“判定转折句为②,由此可判断答案为A)
5. C(“灰蝗虫”相爱后不会发生同类相食现象。其他几项都出现过同类相食现象。所以选C。)
6.①B ②D ③A ④C
7.C(下阙动静互衬,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动静结合),不是以静衬动写,所以选C。)
8.(2)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或悠然自得闲适)之情。(“西湖”的春天是美丽的,“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湖水明净澄鲜”,白云倒影其中.游人沉醉在这琉璃般的世界中,荣辱皆忘,物我浑然一体。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之情)
译文:春草碧色,春水绿波,与绵长的堤影掩映着柔和的笙箫,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
8.(2分)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3分)①发:起,指任用 ②拂:通“弼”,辅佐 ③孰:谁
10.A(B.的/代词;C.灭亡/逃走;D.安定/怎么)
11.(4分)①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
②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
12.(3分)唐太宗和孟子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
13.一曲新词酒一杯 隐隐笙歌处处随 惊起一滩鸥鹭 提携玉龙为君死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感时花溅泪 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4.①雾气弥漫 ②干冷无雪 ③使人黯淡 ④让人喜欢(使人沉醉)
15.①原野宽广、绵远,静谧安宁;河流浩大;雪光弥散
②运用通感(从听觉角度),传神地写出了自己躺在雪地上感受的温暖、静谧、舒适,表达了对哈尔滨冬天雪野的沉醉。
16.在开头出现,点出了作者对哈尔滨这座城市的独特感受和喜爱,总领全文,开篇明义,引出其他城市与哈尔滨的比较。
17.示例1:鲁迅是浙江人绍兴人,他的《朝花夕拾》中洋溢着江南风情和越文化风物的深厚底蕴。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四季不同的景色呈现的江南风情;《五猖会》中呈现的充满乡土风味习俗等。在鲁迅的笔下,我们总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绍兴一带的风土人情。
示例2:老舍是北京人,他的小说《骆驼祥子》善于运用幽默生动的北京方言口语。例如“招呼吧”“在街面上混”“耍老娘们脾气”,这些京味方言,北京市民的口语、俚语,给通俗朴素的文字增添了“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使人一读就感受到小说的地方特色。(没有具体举例也可)
18.①它的枝、它的叶、它的疙瘩让我倍感亲切。②最让"我"动心的是它的根,蜿蜒不屈,腾躯昂首,勇于抗争。③青檀树还出一种制造中国宣纸必备的原料,它那疙法瘩瘩的体内,正郁积着锦绣文章。④青檀木特别硬,比石还硬的青檀是不会腐朽的。
19.外形特征∶比树干还要粗壮的根,蜿蜒不屈,勃郁而伸,臂膀般紧摆着岩石,镇静地泛着岩石一般的青白色,裸昭于光天化日之下。
内在品质∶顽强昂首,坚韧傲骨,不屈不挠,勇于抗争 ,自在超然。
20.①写藤蔓,以藤蔓对岩石的攀附反衬出青檀的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精神。
②写先贤,以在青檀生长的这块土地上出现的平原君、孟尝君、贾三进等先贤衬托青檀所郁积的锦绣文章,烘托出青檀的自在超然,不求功利,绝不依附的高贵品质。
21.先抑后扬,对青檀树的赞美 ,对青檀精神的敬佩。
22.【审题立意】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简单易懂,没有审题障碍。可以把题目理解为自己由某件事而生发出的感悟,写人记事,写出真情实感。也可以把“真相”作为论题,摆事实,讲道理,向读者传达自己对于真相的看法与观点:有时候,你看到的真相并不是真相。创作议论文,一定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做到以理服人。
【写作思路】文体选择议论文。以“你并不了解真相”为论题。首段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或一句与“真相”有关的名人名言引出中心论点,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然后依次论述什么是真相,为什么我们以为的真相不一定是真相,应该怎样透过纷繁的表面找出事情的真相。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用心用情,才能找出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