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语文试卷九上期末(南京九上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江苏语文试卷九上期末(南京九上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7-31 22:16:51

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运用(共13分)
1、阅读语段,依次填写加点字的拼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2分)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价值在于有思想。本单元所选的议论性文章,或针砭   时弊,阐释公理正义;或谈论学术,探讨创造的意义,都闪shuò    着思想的光芒。阅读这些文章,可以锤   炼思想,提高思biàn   能力,增进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摘自九上语文书)

2、补写出下列语段中与酒有关的诗句。(8分)
诗人能妙用“酒”。面对“①   ,②   ”的盛宴,即便嗜酒如命的李白也会“停杯投箸不能食”,流露理想受挫的苦闷;面对白居易的赠诗,即便被贬23年的刘禹锡也会借杯水酒发出“③   ,④   ”的振奋之声。游山西村的陆游仅凭“⑤   ,⑥   ”两句就道出了村民尽其所有的待客盛情;中秋之夜,因想念子由而作中秋词的苏轼,仅凭“⑦   ?⑧   ”的发问,就尽显豪放性格和不凡气魄。

3、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3分)
①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善于尊重别人,也愿意尊重别人。②对他来说,礼貌待人   习以为常,轻松自然,    能让他心情愉快。③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    接触的人年长   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
④有教养的人待人处事绝不会自吹自擂。⑤有教养的人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有句谚语说得好:国王的礼貌是恪守时间)。⑥有教养的人允诺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他不会摆架子、“翘鼻子”。⑦无论何时何地,他的行为举止都保持一致——无论是在    、在    、在研究所、在供职的单位,还是在    ,或者在    ,他都始终如,稳重随和。
(1)第①句逻辑混乱,应将      位置调换。(1分)
(2)文中第②③句处最恰当的一组关联词是()(1分)
A.②只有……才…… ③不是……就是……
B.②不仅……而且…… ③无论……还是……
C.②只有……才…… ③无论……还是……
D.②不仅……而且…… ③不是……就是……
(3)文中第⑦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是()(1分)
A.商场 学校 家里 公共汽车上
B.公共汽车上 学校 家里 商场
C.家里 学校 商场 公共汽车上
D.学校 商场 公共汽车上 家里

二、阅读(共47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4-6题。(5分)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4、【甲】诗是李白写给“左迁”的王昌龄的,【乙】诗是“左迁”的韩愈写给    (填姓名)的。(1分)
5、两首诗都写了景,试分析各自作用。(2分)
6、面对“左迁”的现实,韩愈有怎样的态度?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7-10题。(13分)
先是,宫中市外间物,令官吏主之,随给其直。比岁①以宦者为使,率用直百钱物买人直数千物,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钱②。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其实夺之。商贾有良货,皆深匿之。每敕使出,虽沽浆、卖饼者皆撤业闭门。尝有农夫以驴负柴,宦者称宫市取之,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驴送柴至内③。农夫啼泣,以所得绢与之,不肯受,曰:“须得尔驴。”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④,诏贬宦者,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谏官御史数谏,不听。建封⑤入朝,具奏之,上颇嘉纳,以问户部侍郎判度支苏舟,弁希宦者意⑥,对曰:“京师游手万家,无土著生业,仰宫市取给。”上信之,故凡言宫市者皆不听。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比岁:近年。②门户及脚价钱:指进宫门费用和运送货物的费用,都是巧立名目的敲诈勒索。③内:大内,指皇宫。④闻:使……听到,这里指使皇帝听到。⑤建封:张建封,时任徐州节度使。⑥希……意:迎合他人的心意。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直数千物     ②人将物诣市    
③尝有农夫以驴负柴    ④具奏之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①商贾有良货,皆深匿之。(2分)
②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2分)
9、选用文中的原句填空。(2分)
宫市就是“   ”,而商贾和沽浆、卖饼者的行为,以及农夫卖柴的遭遇都充分说明了宫市“   ”的实质。
10、有人说,写史之人并未将宫市乱象归罪于皇上,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结合皇上行为具体分析。(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选段),完成11-14题。(10分)
【甲】创造的教育(节选) 陶行知
中国现在的教育是关门来干的,只有思想,没行动的。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所以那种教育是死的教育,不是行动的教育。我们知道王阳明先生是提倡“知行合一”说的,他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先要脑袋里装满了学问,方才可以行动。A 所以大家都认为学校是求知的地方,社会是行动的地方,好像学校与社会是漠不相关的,以致造成一班只知而不行的书呆子。所以阳明先生的二句话,很可以代表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教育的思想。现在我要把他的话翻半个筋斗。如果翻一个筋斗,岂非仍是还原吗,所以叫他翻半个筋斗,就是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B 所以要有知识,是要从行动中去求来,不行动而求到的知识,是靠不住的。有人告诉你这是白的,那是黑的,你不行动,就不能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有行动的勇敢,才有真知识的收获。书本子的东西,不过告诉你别人得来的知识。有许多人著书,东抄西袭,这种抄袭成章的知识不是自己知识的贡献。你能行动,行动才生困难,想法解决了困难,才是真知识的获得。所以我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你要有孙子,非先有老子、儿子不可,这是一贯下来的。但是我们知道,单独的行动,也是不能创造的,如中国农夫耕种的方法,几千年来,间有小小的改良外,其余的都是墨守成规,毫无创造。还有许多书呆子,书尽管读得多,也不能创造。所以要创造,非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乙】谈创造性思维(节选) 罗迦 费 因格
①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②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6个月之后,或者6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③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力。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11、陶行知认为创造的教育是    ;罗迦 费 因格认为拥有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于   。(2分)
12、下面论据应放在【甲】文中的A处还是B处?请阐述理由。(2分)
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不是从前的人告诉他的,是玩把戏而偶然发现的。小孩子不敢碰洋灯泡,是他弄火烫痛的经验;至于妈妈告诉他火是烫人的,不过使小孩格外清楚一些。
13、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3分)
①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②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14、请用【乙】文观点分析【甲】文所述几千年来中国农耕方法只有小小改良,并无创造之原因。(3分)

(四)阅读下面的微型小说,回答15-19题。(14分)
母亲 柴亚娟

父亲去世后,我把母亲接到城里。
母亲平时话少,现在话更少了。每天吃完晚饭老公和女儿嫣嫣在客厅看电视,我便进母亲的房间陪她聊天。可母亲只是看着我,啥也不说。
从母亲的目光里看出了她对我的关心。她的目光里不仅有暖也有担忧。我知道她是怕我工作太累了影响身体。我只好小姑娘一样偎到她跟前说,妈我没事儿,身体好着呢!
母亲拉住我的手,深情地看着我。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学校被男孩子欺负了,母亲也是这样拉着我的手深情地看着我,好像是她只要这么一看,我的仇就报了,委屈也没了。
每天我都到母亲的房间坐一会儿。她也许实在没啥说的,也许觉得说与不说都一个样。其实我也不是非得要听母亲说什么,主要是想和母亲离得近点儿,感受一下她的呼吸,闻一下她身上还没散尽的田野气息。
当我的手被母亲拉着,有时候,我会觉得又回到了乡下,回到了童年……燕子正从母亲留着的窗孔里来回地穿梭,给窝里的雏燕送食儿。而母亲呢,也在灶上忙碌着给一家人做饭……那真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光,母亲的脸被灶膛里的火映得通红,看上去特别生动,以至于在我上大学离开母亲的那些年,这个画面总在我的梦里出现……
母亲一生勤劳惯了,所以早晨总是第一个起来。母亲从乡下来的时候带了很多的玉米面,她熬的玉米面粥也的确很好喝,可时间长了,大家还是喝够了。我只好委婉地跟母亲说,最好换点别的粥喝。
母亲当时看着我的目光有些陌生。
直到大家吃完了,母亲才说,人这辈子该享多少福那是有定数的,等你把好的都吃完了,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老公看着我说,想不到咱妈还是一个哲学家!这话说得在理儿。
有了老公的鼓励,母亲的早餐照旧是玉米面粥。
有一天,老公在商场给母亲买了一件进口面料外套,花了三千多元。可母亲说啥也不要,非得让他把衣服退了。我只好说,大商场的衣服是不能退的,你要不喜欢等将来回乡下串亲送人啊!
母亲手里抻着衣服看了半天,我看得出她喜欢这件衣服,她是因为心疼钱,而让退掉衣服。在穿戴上母亲有一句最经典的话,意思是衣服是穿给自己看的,又不是穿给别人看的。那言外之意是既然和自己有关,花那么多钱干吗?
母亲的这个观点颠覆了以往的传统理念,应该说是一种美德,但关键是现在富裕了,都想穿得舒服一点、好一点儿,所以我和老公都想改变母亲,经常给她买一些衣服、鞋什么的,后来我们也学聪明了,事先就把衣服上的价格标签撕了,只说是路边小摊儿买的,不值钱。
母亲信了,把我们买的衣服都叠好放在柜子里,还是经常穿在乡下带来的衣服,她一生简朴惯了,用她的话说还是旧的好,穿着舒服。老公看着我只好摇头。我们是让她来城里享福的,原意是想请一个保姆,可她说什么也不干。这样,我和老公晚上回家便抢着做饭,生怕她伸手。
母亲一天没啥事儿做,窝在楼上我怕窝出病来,便和老公商量把她介绍给小区的几位大妈,请她们出去活动的时候喊母亲一声。这个主意不错,母亲开始积极性蛮高的,一吃完晚饭就走了。可过一段时间她又不动了。
我问母亲,和她们一起跳跳广场舞不是挺好吗?母亲说,是挺好,可她们跳得也太快了,我跟不上趟儿。
那天晚上我和老公看电视,我家乡所在的地区发生水灾,正好母亲也在看。她一再问我们的村子怎么样?我说你放心!灾区离咱村远着呢。
母亲开始忧心忡忡,吃饭的时候也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我知道母亲惦记老家,还有那两间没有卖出去的房子。但谁也没想到,第二天,母亲居然带着那些没上身的衣服,和我们不辞而别。
我便和单位告假,迅速赶回老家。
老家的房子还和过去一样,没什么破损,小园里已经被邻居种上了青菜。母亲的怀里抱着邻家的一只猫,竟然坐在门前睡着了。我悄悄地走过去,这时一只燕子叫一声,从窗户孔里钻屋里去了。
母亲醒了,她静静地看着我,然后向我招手,我坐到了母亲跟前。母亲啥也没说,她从衣袋里拿出一个木质发黄的梳子,我知道她这是要给我梳头,便把脑袋又往她跟前凑了凑。
梳子在我头顶轻轻地走着,好像在计算我跟母亲一起走过的岁月,我只觉得心里疼得慌,赶紧仰脸去看母亲,正好母亲也一脸笑容地看着我。
我赶紧说,妈……
回到屋里后,母亲指着炕上从城里拿回来的衣服说,妈求你个事儿,把它送给灾区吧!
(刊于《微型小说选刊》2021年第9期)
15、根据小说内容填空。(3分)

“我”为母亲做的事

目的

“我”的人物形象

父亲去世后,把母亲到城里,每天晚饭后陪母亲聊天

为母亲买衣服

希望母亲穿得舒服一点、好一点儿

怕母亲窝出病来,丰富她的生活和人际圈

16、请从文中选择两个最能概括母亲特点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17、母亲的话很少,但“在理”。请写出下面两句话中母亲想要告诉“我”的“理”。(4分)
①人这辈子该享多少福那是有定数的,等你把好的都吃完了,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②衣服是穿给自己看的,又不是穿给别人看的。
18、文中两处划线句都写到燕子,请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作用。(3分)
19、小说结尾母亲要将城里拿回来的衣服捐出,出人意料。有人认为这一情节安排不合理,缺少铺垫;也有人认为是情理之中。你认同哪种观点,请阐述理由。(2分)

(五)名著阅读(5分)

20、学完《智取生辰纲》后,同学们认为酒在小说情节发展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个观点引发热议。请根据下面《水浒传》选段,把人物对话补充完整。(5分)
【片段一】却把葫芦冷酒提来便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正吃时,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他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烧着。
【片段二】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
【片段三】前后共吃了十五碗,绰了梢棒,立起身来道:“我却又不曾醉。”走出门前来,笑道:“却不说‘三碗不过冈’!”手提梢棒便走。
小镇:如果杨志等人没有喝加了蒙汗药的酒,就不会丢了生辰纲,可见,酒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书中还有类似的情节,如果a 没有去买酒,就不会发现b ;如果c 没有喝醉酒,就不会d 。
小江:其实酒还可以烘托人物形象。比如e 。真是酒壮英雄胆啊!
(1)根据片段一的提示,在a处填写人名,在b处填写处所。  
(2)根据片段二的提示,在c处填写人名,在d处填写相关情节。 
(3)根据片段三的提示,在e处填写相关情节。
   

三、作文(共60分)
21、很多学校在组织大型文体活动时,都不安排初三年级学生参加。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60分)
要求:①自拟题目,并将题目写在下面;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参考答案
1、biān 烁 chuí 辨
2、①金樽清酒斗十千 ②玉盘珍羞直万钱 ③今日听君歌一曲
④暂凭杯酒长精神 ⑤莫笑农家腊酒浑 ⑥丰年留客足鸡豚
⑦明月几时有 ⑧把酒问青天
3、(1)善于尊重别人 愿意尊重别人
(2)B
(3)C

4、侄孙韩湘
5、以描写“杨花”“子规”起笔,在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令同时,又渲染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表达了韩愈被贬的的愁闷,和前途不明的忧郁心情。“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心情忧郁。
6、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又遭贬,但仍念念不忘为国效力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
7、①同“值”,价值。 ②到……去。
③曾经。 ④详细。
8、①商贩们有好的货物,都深深地藏起来。
②我有父母和妻子儿女,靠这些柴火卖了之后才能吃饭。
9、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实夺之
10、不同意。皇上虽未直接参与宫市的种种恶行,但他却听信了苏弁的话,对宫市的恶行采取了默认的态度,所以宫市的乱象与皇上是有密切关系的。

参考译文
在这之前,宫中购买外界物资,让官吏负责,按价支付钱款。近年来,(宫中)常以宦官为使者,(他们)常常用一百钱的东西购买价值数千钱的物品,常常用红色或紫色的颜料把旧衣服、坏丝帛染一下,一尺一尺地裂开后给人,还勒索进宫门的费用和运送费。人们带着物品到市场(卖),有的人甚至空手而归,名义上是宫市,实际上是在掠夺。商贩们有好的货物,都深深地藏起来。每次皇帝的使者出来,即使是卖粥、卖饼的也都停止营业,闭门不出。曾经有农夫用驴子背着柴,宦官说是宫中要购买柴,给了他几尺绢,又要索要进宫门的费用,还留住驴子要求把柴送到宫中。农夫哭泣着,把得到的绢给了他,他不接受,说:“必须得到你的驴子。”农夫说:“我有父母和妻子儿女,靠这些柴火卖了之后才能吃饭。现在我把柴给了你,不要钱就回家了,你还是不肯,我只有死了。”于是打了一个宦官。街上的差役抓住这个农夫报告了皇帝,皇帝下诏贬谪了那个宦官,并赐给农夫十匹绢。然而宫市并没有因此改变,谏官御史多次劝谏,皇帝也不听从。张建封入朝,详细地奏报了这件事,皇帝很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并问户部侍郎判度支苏弁,苏弁迎合宦官的意思,回答说:“京城有许多游手好闲的人家,没有固定的生活职业,依靠宫市获取生活必需品。”皇帝相信了他的话,所以无论谁说宫市的坏处,皇帝都不再听从。

11、行动的教育 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12、A处。因为A处主要阐述的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认为“学校是求知的地方,社会是行动的地方,好像学校与社会是漠不相关的,以致造成一班只知而不行的书呆子”。而该论据正是针对这一点进行论证,说明爱迪生等成功人士并非只知不行,而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取得成功。
13、①这句话的含义是:行动是创造的基础,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产生新的思想和观念,从而实现创新。
②这句话的含义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手脑并用的人才,即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人才。
14、从【乙】文的观点来看,中国农耕方法几千年来只有小小改良,并无创造之原因在于:虽然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但缺乏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因此,尽管有知识积累,但没有在实践中进行创新性的尝试,导致农耕方法长期墨守成规,缺乏根本性的变革。

15、①请小区的几位大妈带母亲一起活动
②和母亲离得近点儿,感受一下她的呼吸,闻一下她身上还没散尽的田野气息
③“我”是一个孝顺体贴、细心周到的人。
16、勤劳 简朴
17、①不能贪图享受,勤俭持家才能长久。
②衣服穿着舒服就好,没必要买太贵重的,浪费太多钱。
18、第一处描写燕子母亲给雏燕送食儿的情景,渲染了温馨的气氛,突出了母亲忙碌奉献的特点,情景交融,令人感动。
第二处描写燕子归巢的情景,突出了母亲从城里返回老家的恋家情结,情景交融,令人感动。
19、示例:我认为合理。因为这与上文“我”为了不退衣服曾告诉母亲将来可以回乡下串亲送人,母亲把我们买的衣服都叠好放在柜子里相照应,突出了母亲不仅勤劳、节俭,而且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丰富了人物形象,使母亲的形象更加高大。
20、a林冲 b火烧草料场 c宋江 d浔阳楼题诗 e武松景阳冈打虎
21、参考例文
“被缺席”的初三
学校在组织大型文体活动时,常常将初三年级排除在外。这一做法引发了我的思考:初三学生是否应该被剥夺参与文体活动的权利?
不可否认,初三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学习任务的确更为繁重。在这关键的时期,学校可能担心文体活动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然而,这种“被缺席”的安排是否真的合理呢?
适当的文体活动实际上对初三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学习与活动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参与文体活动可以让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放松,缓解压力,调整心态。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加投入和积极。此外,文体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发展特长的机会。学生们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兴趣爱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初三学生也是集体的一部分,他们同样需要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参与文体活动,学生们能够增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学会团结互助。这些团队精神的培养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不仅在学习上能够互相帮助,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而且,初三学生正值青春期,身心发展迅速。适当的文体活动对于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的成长发育;而文化活动则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当然,学校在组织活动时需要合理安排,确保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可以根据初三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活动的时间和形式。例如,可以安排一些针对性的文体活动,如考前减压讲座、励志演讲等,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又不会对学习造成太大负担。
总之,初三学生不应该“被缺席”文体活动。学校应该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也要重视他们的全面发展。给予初三学生参与文体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得到适当的放松和锻炼,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加健康、积极、全面发展的学生。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