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试卷评价怎么写(八年级语文试卷评语家长怎么样写)

初二语文试卷评价怎么写(八年级语文试卷评语家长怎么样写)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7-24 04:58:02
语文期末考试一考完,就有学生飞来问我:“老师,什么是平水韵?卷子一定是超纲了,你没有讲过!”我听了一时语塞。什么题目?先来看一下原题:

(一)阅读诗歌,完成8-9题。(4分)

送陈章甫1 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2。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3酒饮我曹4,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5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注:1 陈章甫,江陵人,因故选官落第返乡。2 大颡:宽额头。3 酤:买。4我曹:我们。

5郑国游人、洛阳行子:分别指陈章甫和诗人自己。

8.诗中画线句表现了友人的性格。(1分)

9.这首诗歌在形式上多次换韵,参考平水韵表,一开始押“下平七”阳韵,而后转“下平四”豪韵,最后转“入声十三”职韵和“下平五”歌韵。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3分)

学生向我诉苦的题目即是这道诗歌鉴赏题里的第9题。题目有没有超纲呢?

1.考查的宗旨是古体诗用韵的特点及表达效果。部编教材八下24课《唐诗三首》“预习”提示第二点,如下:“朗诵这三首诗,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对学生掌握的要求是“体会用韵”的特点。配套的《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对这两首用韵特点做了简要的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340有如下解说:“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化体现了歌的特点”,P344教学建议部分,提供了这首诗的教学设计示例,在“诵读品析”环节,落实了预习中第二点的要求。押韵方面有如下阐述:“古体诗常常换韵,而换韵有时还标识着内容的转换,这一点在本诗中也有体现。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有的句子看起来并不押韵,其实在唐代是押韵的……”。P341“问题探究”部分对《石壕吏》一诗巧妙的构思作了分析,官吏的步步逼问和老妇的无奈回答,“三层之间的换韵处理也暗示了这一点”。

从教材和教师用书综合来看,关于古体诗用韵特点方面,初二学生掌握的要求应是两个层面:一是通过朗读识辨如何换韵;二是能简要分析换韵与内容层次和情感层递之间的关系。

所以,从考查宗旨角度来看,此题并没有超出教材的要求,或者就是学生所说的超纲。

2.再看题目的表述,“平水韵表”、“下平七阳韵”、“下平四豪韵”、“入声十三职韵”、“下平五歌韵”这些术语是属于古音韵学中的知识。古音韵学应该属于大学汉语文学专业中修学的知识点。不知出题者是否在课堂也将此知识点讲授给学生了呢。如果作为选修课给初二学生结合具体作品讲析尚可,但作为知识点考查放在期末试卷里,面向全体学生,是完全超出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就是学生说的“超纲”。

今年5月份,教育部为了规范查处培训机构所授内容超纲,有具体的要求,我觉得也适用于平时的课堂教学和出题规范。其中语文负面清单原则要求中与初中要求相关的是“禁止将初中的目标与内容提前至小学教学与测评,禁止将现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与内容提前至初中教学与测评”。

3.再看出题者提供的答案。如下:

诗歌的韵脚随着内容及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层次鲜明,声情并茂(1分)诗歌主体部分,营造美好悠远的意境,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抒情明快,口张而气足;(1分)后半部分因友人的遭遇而感到不平,虽有旷达之语言,但也流露出些许惋惜惆怅之感,所以口相扁平,发声急促,有所阻滞。(1分)

答案中“口张而气足”“口相扁平,发声急促,有所阻滞”这是从韵脚的“阳韵”“豪韵”和“职韵”“歌韵”的读音特点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作较为专业的解析。而教材的要求只停留在朗读、体味其特点。所以,从提供的答案角度看,也是超纲的要求。

出题宗旨没有超纲,但题干表述、答案解析完全超出初中生的知识、能力范围。那么这个题目如何表述,才能真正贴合学情呢?那就是“贴”着教材的要求去问,并能作出“温情”的提示。我试着以学生知识能力为中心,重新拟写题干及参看答案。如下:

问题设计:读一读,结合诗歌的韵脚,简要分析用韵的特点和表达效果。(提示:表达效果可以从内容、情感和层次角度考虑)

参考答案:(1)诗歌三次换韵,分别是ang、ao和i或e。(2)诗歌的韵脚随着内容及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层次鲜明,声情并茂(1分)诗歌前半部分营造美好悠远的意境,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抒情明快,用的是ang和ao韵;(1分)后半部分因友人的遭遇而感到不平,虽有旷达之语言,但也流露出些许惋惜惆怅之感,用的是i或e。

如何避免这样超纲的题目呢?我觉得主要是出题者要基于学情,其实就是要以学习为中心,心中要有学生。这种理念体现在评价环节的考试,就是同样的知识点,因为面对的群体不一样,所呈现出来的样貌也不应该相同。

以学习者为中心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