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试卷命题意图(四年级语文试卷命题意图和说明)

小学四年级语文试卷命题意图(四年级语文试卷命题意图和说明)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8-20 01:45:10

新课程、新课标、新理念、新课堂

04年初期末考试之后,考试卷子成了热门新闻,尤其是小学语文的情景化试题让大家眼前一亮。许多家长开始从试卷的出题角度来审视现在的教学和评价方式,其中两种观点代表了家长对学习不同的理解。有一种看法是,情景化试题类型正好符合了未来人才培养的趋势,把学科问题融入到精心设计的各种生活场景中,让学生在完成典型任务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或模拟的实际问题。另一种声音是现在的考试太难了,明明认真听课/看书了,该背的都背的,该做的笔记、练习都做了,可总是学过就忘记,到了考试等需要应用这些知识的场景时,还是无法从记忆中准确唤醒和应用这些知识。

作为从教者,我们愿意和家长一同来关注这个热点,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进行情境化命题?

二、如何发挥情境化命题对学习能力的促进作用?

三、教师和学生如何开展教与学的行为适应情境化命题的评价方式?

探讨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试题,大家感受一下命题的变化。

命题充分考虑学段、学情、学期具体情况,结合区域教研主题和活动安排,故试题具有现实性、时效性和适应性。

我们以第六题为例进行分析。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语文要素为“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本单元是一个策略单元,教学重点应放在学生对“提问策略”的认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新上。单元课文的课后题中明确了训练重点:1.提出问题,列出问题清单。2.整理问题,学会问题归类。3.审视问题,理解问题促进理解的作用。4.养成习惯,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本单元之后,学生应该能借助'提问"这一阅读策略去自主学习其他课文,因此设计者联结了本册教材的二和五单元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提问策略”预学《麻雀》一课的课文。

命题人创设了一个学习生活的常见场景——课前预学并提出问题。在这样的场景下,学生要解决三个真实问题:1.小组整理问题清单;2.理解比喻的修辞并仿写句子;3.赏析动作描写并仿写句子。因为《麻雀》是精读课文,考查的知识点是课内重点学习的内容,所以本题的难度并不大,属于基本问题的考查。但是本题的考查层级却涵盖了思维目标的多个层级,背后要考查的能力点有6个,学生的思维过程是这样的:

此题虽然难度不大,但对语文学科的的四个核心素养考查都有涉及,能得满分的机会并不是很高。本题有很多易错点,特别是第三题,识别本句使用了动作描写并仿写句子,学生容易混淆动作、神态、外貌描写,只要判断错误,后面仿写也会写错。在实际检测过程中本题的反馈结果为:平均分:2.20满分数:3989零分数:654最高分:3最低分:0分。

分析失分原因应该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未做明确提示,分析不充分,相应的拓展练习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对描写方法的概念不清,特点不明,所以不会分析和仿写。

一、为什么要进行情境化命题?回答:各地实行命题方式的转变是响应课程标准要求的积极探索。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考试的题目要紧贴学科教育、立德树人的大目标,以课程标准为基准,以培养核心素养为主导。通过合适且多样的情境任务来推动,科学地考察学生的价值观、基本知识和学科关键能力,这样才能准确评估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在新的标准下,各地要依标命题,依据学业质量要求来命制。要以素养为核心,全面考察学生素养的发展状况。小学语文学业质量评价要抓住素养评估目标,用新颖、有趣、富含内涵的情境任务作为载体,改进题目的展示方式,制定合理的评分标准。通过识字、写字、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全面评估学生素养的发展状况,让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能力、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展现出语文核心素养的多样化水平。

二、如何发挥情境化命题对学习能力的促进作用?回答:遵循学习规律,发展高阶思维,达成素养目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将认知思维目标分为六个层次,由低至高、由简至繁逐级递进,分别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新。当前,情境化命题设计理念是将学科问题融入精心设计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完成典型任务的过程中,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或模拟现实问题,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评估学生学科的核心素养。通过比较可见情境化命题思路与思维目标发展呈正相关,高质量情境化命题能促使学生学习能力形成,达成素养提升目标,适应未来社会需求。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通过丰富语文实践活动形成和展现,情境化命题将推动语文教学活动转变,使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构建得以全新形式观察、衡量和评价。测评对素养培育的促进作用在于命题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教与学行为。对教师而言,以往插秧式课堂、灌输式教学、刷题式竞争导致教师成为课堂主体,学生被动接受固化知识和规范答案,缺乏自主探究时间和主动思考动机,教师无心设计开放性和探究性任务,无需考虑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对学生而言,简单记忆和重复练习成为“学霸”的日子将一去不返,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需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法,梳理观点、事实和材料关系,分析证据与观点联系,辨别总分、并列、因果等关系,并有条理地表达个人观点。

因此,无论是从教育者还是家长的角度,我们都应认识到这种命题方式转变背后的积极推动力,深入理解其深远的育人导向,从而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复杂的生活环境和职业场景。

三、教师和学生如何开展教与学的行为适应情境化命题的评价方式?回答: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以终为始,让学生学的明明白白。

情境化命题的评价方式,强调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情境,考查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品质和实际操作能力。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同时也对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教与学的行为,以适应情境化命题的评价方式呢?我们可以尝试从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的理念与策略入手,开展以终为始的整体规划,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

1.整合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与情境化命题的评价方式相契合。

1.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确保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情境化命题的评价方式相契合。

2.创设情境: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真实、具有挑战性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

2.师生互动:学生要与老师和同学们保持良好的互动,关注情境、任务和活动的要求,明确自己的学习需求,在每次任务活动中都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自主学习: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理解问题并积极学习寻找答案)、合作学习,(在小组学习中发挥作用,大胆参与讨论和展示),提升能力(善于归纳,提高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展多元化评价: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过程表现,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口头报告、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反馈与调整:学生要不断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反馈和调整,要成为学习结果的审视者和评价者,在评价中理解命题的意图,提升对学习结果认识,以适应情境化命题的评价方式。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