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讲讲记叙文阅读如何做试卷分析。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阅读的底层逻辑是读懂选文。而孩子们在考试的时候往往是大致地看看选文,就开始答题了。先用套路套,套路凑不够分点的,就像抓虱子一样回原文找。阅读其实是通过后面的问题来考查你是否读懂了选文,选文没弄明白应匆忙答题,分数不理想很正常。我们家长一看,孩子阅读不行啊,马上去找名师再去学一些更精致的套路,结果孩子的语文阅读笔记越记越多,时间金钱花了不少,阅读成绩不见提高。这就好比你明明得的是脚气,却在手上抹药膏,很可笑,是不是。
所以,每次期末考试之后我领着孩子们做试卷分析的时候,我都要看他们的语文试卷。(为防止他们不看选文应匆忙答题我在考前就告诉他们,考试之后我不仅要看答题卡,还要看试卷)因为通过他们的语文试卷在选文上标画的痕迹,我就能知道孩子是否认真读选文了,有没有读懂选文。
记叙文阅读我一般要求他们至少读两遍,读的时候手里要有铅笔。第一遍读的时候,要弄清楚这篇文章的事件,人物以及中心。一边看一边把能够体现文章中心的词语和句子划下来。第二遍要弄清楚文章的结构,写了几件事,有没有通过人物情感变化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如果有把体现情感变化的词语圈出来。最后,看看为了体现文章中心,使用了哪些写法。是先抑后扬、对比、象征等等。为什么用铅笔呢,是因为有的时候你划下的重点语句在重读的时候发现并不重要,这个时候就要擦掉,以免对自己千万困扰。如果文章比较复杂,那就带着困惑再读一遍。
看到这,您可能会产生困惑。考试时间有限,读这么多遍选文孩子是不是答不完卷子了。当然,这要平时就加以训练。把你们平时抓着孩子背套路考套路的时间用来训练读选文,才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根本。你的孩子本来已经会打羽毛球了,为啥还要找教练规范他的动作呢?再有,就是考试的时候,虽然孩子读选文的时间用得不多,但是在答题的过程当中为了找分点,还是会回到原文不停地去寻找。眼睛跳来跳去,心里乱作一团。“这个像,那个好像也行,但又都不太对。不管了,写上吧。后面还有作文没写呢。”这应是我所说的“抓虱子”答题方式,每道题都这样,时间花费得比通读选文的时间还长,脑子乱成一团,成绩不理想是必然。这就好像你回家要吃雪糕,到冰箱里取一根就可以了。找袜子到衣柜。但前提是你笃定地知道冰箱在厨房,衣柜在卧室。
孩子们答阅读题深以为苦的是,老师给的套路不会用,或者是总有套路涵盖不到的分点。这个很好理解,因为选文是变化的。用僵化的套路来应对变化的文章,一定会出问题的。并且,每一次考试试卷的设置都要体现区分度,出题的老师太明白你掌握的套路是什么了,故意设置陷阱,区分度就体现出来了。正确且唯一的方式就是我反复强调的“读懂选文”。
选文读懂了,后面答题就简单了。比如以景物描写的作用为例,老师给的套路无外乎是交代了什么,渲染烘托了什么,为下文作铺垫,有的时候还有暗示的作用。但,你知道为什么吗?
首先,你要想清楚,除了《春》《济南的冬天》这样的文章是写景抒情的散文以外,大多数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都是为人物的情感和结构服务的。想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你要先看看这个景物描写了哪些景物,也就是交代了什么景物及特点。然后这个景物是在哪个情节之中,也就是说当时发生了什么事, 才能体会到烘托了人物怎样的心情,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这个情节之后又发生了什么,这就是铺垫的内容。套路不是不能用,而是要想清楚其中的逻辑是什么。从教多年,我一直以只告诉学生“你记住”为耻。如果你记住就可以了,那我这个老师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所以,阅读的试卷分析不能只看具体的题目得分失分,一定要想清楚丢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否则,这次这种题错了,下次那种题目又出问题了。家长和孩子都会苦不堪言。
以后,我会发具体文章同大家探讨一下如何读懂记叙文。下篇我将会写写如何做说明文和议论文的试卷分析。敬请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