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小学语文试卷全是阅读理解(广州南沙小学语文期末试卷)

广州小学语文试卷全是阅读理解(广州南沙小学语文期末试卷)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7-22 12:20:26

之前分享完监督孩子写作业好难( ),发现很多朋友也跟我一起苦恼不已。哎真的是,让孩子动脑想,比让孩子动手写还难。

还不仅如此,前几天跟朋友聊起幼儿园小学孩子写作业的事情,现在在广州公立小学担任语文老师的朋友直接说,对于老师来说,教学最难的其实不是重复性的引导孩子写作业,而是读题、审题不仔细导致的错题,明明轻松可以拿到考试分数,但孩子就是拿不到。

想到读书的时候我们备战高考,的确,像简单题的基本功,拿准了拿对了才有可能冲高分,都是一样的。

所以今天轻松点,我让广州重点小学的老师朋友@两颗西柚跟大家聊聊,到底一年级小学生的卷子,反映了孩子的哪些语文基本功要打好。


作为一个工作了十年的语文老师,最近我遇着一个新困扰:一年级学生不会做阅读理解。▼

(广州某区一年级下学期测试卷《口袋里的爸爸妈妈》习题)

这是学生复学后正儿八经考的第一张语文试卷上的阅读理解题。然而第2题有8个人划错,第3题填序号有4个同学错了,第4题也有4个同学错了。有人可能觉得是老师要求高,其实还真不是。

大家可以先来看看原文。▼


口袋里的爸爸妈妈

周锐


小袋鼠采了许多五颜六色的花,插在它的小口袋里,回家问妈妈:“好看吗?”

妈妈说:“真好看。”

小袋鼠挺高兴:“妈妈,我肚子上的这个小口袋,就是让我插花的吧?”

妈妈笑了,说:“不光能插花。以后,你长大,要用这个口袋装你的小宝宝呢。”

“小宝宝自己不会走路吗?”

“不会,就像你小时候一样。”

小袋鼠想了想,又问:“我的小口袋会长大吗?”

“当然,”妈妈说,“会跟你一起长大。”

小袋鼠歪着脑袋,眨眨眼睛,认真地说:“那太好了,等爸爸妈妈老了,走不动了,我就把你们装到我的大口袋里!”


不算难对不对?

我把答错了的孩子找到跟前来谈谈自己做题的思路,结果是第2题答错的原因是因为没看到“长大后”,而第3、4题则是因为他们在原文中找不到答案。

这不禁让我前几天在妈妈群看到的一个问题:

就算学前已经有阅读习惯的孩子,为什么到了小学还是做不好语文阅读理解呢?

这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大语文时代到底要具备怎么样的阅读能力才可以无往而不胜呢?

大家不妨来看看上个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公布的《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 年版)》。▼

而这份书目单和2019年《人民日报》推荐的书目有很大区别:▼

(2019年《人民日报》公布的一年级推荐书目清单)

看完大家应该不难发现,人民日报的推荐书目多是以文学类作品为主,而教育部2020年这份推荐清单有了一个明确的导向:全科阅读

这也是我今天想来分享在现在大语文学习下的一个阅读新趋势,下面来跟大家好好说说。

阅读新趋势——全科阅读


大家看看教育部推荐书的种类:人文社科、文学、自然科学、艺术……阅读范围之广远超我们的想象,这和我们80后的小学记忆迥然不同。

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是《西游记连环画》、《猴子捞月》、《黑猫警长》,《童话大王》《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科学》等等,这种书基本上城里孩子才有的,乡下孩子见都没见过,更别说天文地理、艺术欣赏了。

(80后经典书目)

有些人可能也很不理解,读书的内容为什么这么复杂?真的适合孩子吗?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来看看,教育部门到底希望孩子通过语文学到什么?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了明确的定位: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公立的教育体系中的小学语文就参照了这个标准。

这个标准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先要掌握字词句等语用知识并学会在听说读写中运用,然后在课文的字词句篇去发展辨析、概括、批判等思维,能品味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优秀价值观的美。

当然作为一个中国人,语文学习还是落脚到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这些都是孩子通过语文学习可以获得的内容,相信当大家真正读懂了语文是要达到什么目标之后,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要全科阅读了,因为只阅读故事的孩子可能理解不了自然科学文的严谨准确,只读自然科学的孩子可能显文学素养不足情商低,只读人文社科的孩子可能缺乏理性价值判断…….

阅读的口味是会随着阅读习惯的深入慢慢固化的,只有在小时候全科阅读才可以让一个孩子能习惯各种类型的知识摄入,变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实现语文的教育和社会价值。

为此,高考语文试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像教育部聘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曾说:

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

2015年考的阅读题是古代货币制度。之后他们做了一个调查,99%的学生从来没有关心过,没有看过这个题目,老师也没有注意过。

2016年考的阅读题跟文学有点关系,就是比较文学,里面有很多概念,一般的中学生也看不懂。“这说明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中学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虽说这些话为作为一线教师在各种场合都听过,但是当我打开去年的语文高考真题还是被那写完名字就是密密麻麻的阅读题吓了一跳——太难了!

真题里囊括了各种类型的素材:说明文、 三本、非虚构类材料、文学作品,这完全是“包罗万象”啊,读材料时真的是需要在不同的思维习惯中进进出出,难受死了!果然和我们当年的高考先做拼音、错别字、成语太不同了。

但做着做着,又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哪怕已经是一个专业的阅读者了,但我还是做不对题,当下我的内心真是一言难尽。

但也因为这样的发现,我才彻底明白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另一些改变的道理,即使阅读与阅读题之间的连接,下面也来说说我在这部分的思考。

阅读策略——阅读与阅读题的连接

统编版语文教材其中一个大的改变就是阅读策略的教学。统编版教材上,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个年级会安排一个专门的“阅读策略”单元。▼

(统编版教材中的语文策略单元)

当然这并不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仅有的阅读策略,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我整理了一些散落在各年级中的语文策略学习。▼

(语文教材中的其他阅读策略)

更别说还有更多与教材中的语用要素结合在一起的阅读策略,这些阅读策略的学习以重复、螺旋上升的形式在各个年级渗透,这是统编版教材编排的一个基本规律。

那么为什么要加入阅读策略的学习?它有什么用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语文的重要作用是它的工具性,它就像是打开各种门的钥匙。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需要利用语言文字来理解信息、传达信息和表达自我。

比如最近我发现一年级数学学习《认识人民币》单元,很多家长会被娃气到“吐血”,一道简简单单题目如下:

苹果十元一斤,香蕉三元一斤,苹果比香蕉贵几元?香蕉比苹果便宜几元?

很多孩子看到后是蒙圈的。加法?减法?一问答不上的原因,结果是他们不能理解“贵”和“便宜”这两个词的意思。

而这就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就连做数学题也是需要有语文的基础啊。

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它需要我们去学习不同的阅读策略——因为我们阅读不同文本的文体和目的是不同的:

读《团圆》是为了体会家庭团聚的温暖,感受过年的热闹美好,要注重的感受,得一页一页翻着读;

读《小慧星旅行记》是要抓得住彗星的特点,阅读过程得抓大放小,先了解沿途拜访的星球及特点,一些细枝末节的信息可以慢慢补充;

读《趣味数学百科图典》培养数学的概念、思维,形成数学与现实的链接,它可以跳着读,喜欢哪一类就从哪里读起,并不局限于顺序;

......

如果不能抓住文体特点,不能为了目的而转换阅读的方法,那可能就会深陷阅读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毕竟人类文明几千年,我们需要阅读、值得书是真的很多,这就是我们要掌握阅读策略和方法的原因。

语文课程试图在不同的篇目中去渗透、学习、考察这些阅读策略,以期待培养一个个达到基本合格线的阅读者。

那作为家长,该如何去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成为了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如何引导孩子精读?

首先当然是在选书上要全面

其实作为成年人,我们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阅读口味了,这可能会限制家长的思维。文科家长可能更倾向于文学类书籍,而同样是文学类,有些家长可能偏温情有些偏幽默。

理科家长自己也不太知道好看的文学类书籍是哪些,于是可提供的种类也就更少。而童书市场的发展特别是本土绘本的发展也远超非专业的家长的想象,可提供的书籍品类其实已经非常丰富了。

其次是有意思地教孩子精读的方式,训练他们一些阅读的方法

我以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21. 小壁虎借尾巴》为例,来跟大家聊聊怎么来引导孩子学会精读:

21 小壁虎借尾巴

小壁虎在墙角捉蚊子,一条蛇咬住了他的尾巴。小壁虎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

没有尾巴多难看哪!小壁虎想:向谁去借一条尾巴呢?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他看见小鱼摇着尾巴,在河里游来游去。小壁虎说:“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树上。他看见老牛甩着尾巴,在树下吃草。小壁虎说:“牛伯伯,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老牛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赶蝇子呢。”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房檐下。他看见燕子摆着尾巴,在空中飞来飞去。小壁虎说:“燕子阿姨,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燕子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

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他爬呀爬,爬回家里找妈妈。

小壁虎把借尾巴的事告诉了妈妈。妈妈笑着说:“傻孩子,你转过身子看看。”小壁虎转身一看,高兴得叫了起来:“我长出一条新尾巴啦!”


在第一遍通读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去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比如让他们去了解,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向谁借尾巴、结果怎么样?

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孩子通过复述的形式讲出来,这里主要考察的是孩子对主要信息的提炼能力

在第二遍读时应该把阅读重点放在情节细节上,比如试着让孩子去清楚了解小壁虎去了哪些地方问谁借,他们的尾巴在干什么?有什么用处?这里考察的是对细节信息的确认

另外文中里的“摇、甩、摆”等动作的不同、“拨水、赶蝇子、掌握方向”的不同,并且可以一一对应。

接着我们还可以追问孩子,如果遇着松鼠,松鼠可能用尾巴干什么?会借吗?这里考察的是预测和想象能力,同时深化前面语言文字、故事情节的掌握程度。

最后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按照这个故事进行仿写,因为这个故事的结构和用词是非常规律的,基本上是这样的句式:

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地点),他看见(谁)(动作)尾巴,在(地点)(动作)。小壁虎问相同的话借尾巴,对方回答不借的理由。

这样一个循环下来,孩子完成了基本的精读任务。当然还可以进行拓展学习,比如让孩子试着去体会小壁虎的心情,如果自己遇着别人不帮忙时该怎么办?或者跟孩子一起讨论,小壁虎为什么可以自己长出新尾巴等知识。

当然也并不是每一篇课外文章都需要如此精读,但是家长在引导时还是需要有个大的方向,知道自己应该往哪个方向引导。

在教学中,我其实遇到过很多阅读量很广但是做不好题、写不好作文的孩子,除却考试技巧的原因,深究下来,大部分原因还是对于阅读的一些精读技巧缺乏训练

让孩子把读过的书变成自己的知识,还是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一开始的真的需要有人去引导。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去内化这些阅读方法,要不等到中考、高考再来补,那就悔之晚矣!


更多阅读:


【END】

作者萌芽,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全球婚姻疗法和情绪训练权威机构约翰戈尔曼的首位中国实习治疗师。 公众号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