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全套资料【复习全书+历年真题+题库】
内容简介本书是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科目的复习全书,参考多本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材和相关考试复习资料精心编写而成,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为备考指南。对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科目的考试大纲、复习策略等进行详细解读。
第二部分为核心讲义。遵循《教师资格全国统考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大纲(试行)》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的考察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相关考试辅导教材及复习资料,整理核心知识考点,全面讲解考试重点难点内容,帮助学员巩固知识,梳理逻辑,轻松应考。
第三部分为历年真题及详解。收录历年考试真题,并提供详细答案解析。学员可以熟悉真题的考试特点,巩固知识点并测试自己的水平。
第四部分为章节题库。依据教师资格考试大纲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的考查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精心整理汇编了典型常考题,每道习题都有详尽的解析,涵盖考试主要知识点及重难点。
1.下列关于文体知识的叙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兴起于南朝,形成于晚唐,盛行于宋代,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子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乐府、长短句等,如《花间词》《东坡乐府》《稼轩长短句》等
B.按照篇幅的长短,词可以分为小令、中令和长调。《采桑子.重阳》属于小令,《沁园春长沙》则属于中调
C.按照风格的不同,词可以分为婉约词和豪放词两派,宋代的柳永、李清照和苏轼、辛弃疾分别是它们的代表
D.词的词牌规定着词的字数、句数、段数、平仄和押韵等,词的题目则揭示词作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采桑子”就是词牌,而“长沙”“重阳”则是题目
[答案] B
[解析]词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岭、中调和长调三种,《沁园春长沙》属于长调。
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坐上画舫游清江,如行画卷之中,江水清澈,绿树蓊郁,自然与人,和谐相依,随风生长,好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
B.游览三峡大瀑布时,我们从倾泻而下的水帘中狂奔而过,尖叫声、嬉笑声响成一片,那真是充满刺激的难忘体验。
C.当今已经很少有人会像以前那样的闲情逸致,拿出一本小说,从头到尾地阅读一遍,欣赏其委婉动人的故事。
D.现代文明不仅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而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答案] B
[解析] A项“自然与人 ,和谐相依”与下文的“随风生长”不搭配; C项前半句“闲情逸致"前缺少一个谓语动词 ,应为“当今已经很少有人会像以前那样富有闲情逸致”,属成分残缺; D项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这些都不是社会制度,属搭配不当。
3.某教材在选修模块中设置了“柔婉之美宋代婉约诗词欣赏"专题。下列作品不适合选入的是( ) 。
A.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B.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
D.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庭日暮》
[答案] B
[解析] B项苏轼的 《水调歌头》不属于婉约派。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孔乙己》描写了科举考试失意者的命运。作者对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和因窃书而被赶出鲁镇的悲惨遭遇,寄予了同情
B.已知杀父娶母的实情却迟迟不采取复仇行动,这一情节构成《哈姆雷特》中著名的“延宕”,体现了主公复杂、矛盾的心理
C.宋词至苏轼,让人耳目一新。苏轼拓宽了词的题材,提升了词的格调,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开创了具有革新意义的豪放词派
D.意识流小说以心理时间作为叙述的主要时序,代表作品有《墙上的斑点》《追忆似水年华》等。斯特林堡的《半张纸》也有一点意识流的味道
[答案] A
[解析]孔忆己曾经因窃书被人 吊着打,后来因为偷东西打断了腿,但并未因窃书被赶出鲁镇。
5.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城被曹操包围,诸葛亮劝刘备到襄阳躲避。刘备不忍心丢下百姓,派人告诉他们,愿意跟随的就派船接到对岸。百姓扶老携幼,哭声不断。刘备伤心至极,想投江自杀,被人阻止了。(《三国演义》)
B .宝玉去探望生病的黛玉,黛玉看见通灵宝玉上面的字,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晴雯说这与黛玉项圈上的字是一对。宝玉果然看到金锁上刻着癞头和尚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续”。(《红楼梦》)
C .就在吴荪甫等待眼前的公债市场的斗争传来-个好消息时,他从王和甫的电话中得知,杜竹斋已将资金投向了赵伯韬,背叛了自己。吴荪甫对着电话,大声地叫道:“我们的大势已去了呀!”(《子夜》)
D.隐修女认出爱斯梅拉达就是她多年前丢失的女儿,眼看着自己的女儿被官兵抓去,又无力挽救女儿。最后,她咬住刽子手的手,官兵把她使劲一推,她的头重重地撞在石板地上,死了。(《巴黎圣母院》)
[答案] B
[解析] B项里的“黛玉"应为“宝钗” ,“晴雯”应为“莺儿”。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项。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完整版由【向锦学习网】提供在线学习,免费领取《高频考点 记忆口诀 答题模板》教资抢分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