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区三年级语文调研试卷答案

雨花区三年级语文调研试卷答案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12-16 14:06:33

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1-3题。

阅读是一种看不见的精神修炼,是为人生 (①绘就 ②绘成 )底色的事业。阅读往圣哲思,心灵深处便不觉增添 (①增加 ②增添 )了参悟世界的思想之力;阅读唐诗宋词,胸中悄然生发 (①生发 ②发生 )俯仰天地的文化豪情;阅读红色经典,感悟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心中自然涌起蹈厉抗争的斗争气概和为国为民的奋斗热情。各类经典著作浓缩了历史的精华、文明的智慧,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

走进异彩纷呈的文学经典画廊,我们能看到许多耳熟能详的人物:悲苦麻木,恪守封建礼教的闰土;辛苦恣suī、尖酸刻薄的杨二嫂;生活拮、企盼富裕的菲利普夫妇……这些经典人物,个个有血有肉,让人印象深刻。阅读经典的过程不仅是我们感受百味人生的过程,也是我们我们丰富人生阅历、不断地收获成长的过程。阅读的回馈是丰厚的,含英咀华不仅能够让思想和心志充满澎湃,还能口齿生香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不仅和还,后面的内容互换

B. 不仅移到含英咀华的前面

C. 不仅和还,后面的内容互换,充满后面加宾语能量

D. 充满后面加宾语能量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博雅中学开辟学生菜园,开展劳动实践教育。这片菜园从播种到丰收的所有阶段,都是由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完成。如今丰收在即,更要有仪式感,请你参加如下活动。
4、【赋名】同学们为小菜园起了下面几个名字,你最喜欢哪个?并说明理由。(3分)

A.东篱栏 B.幽篁里 C.稼穑园
5、【赋语】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同学们用收获的果实进行烹饪,举办宴会,请运用至少一种修辞,为自己打造的菜品写推荐语。(4分)

6、诗以言志,文以传情。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文人有山水情怀。欧阳修沉醉于滁州的春夏美景,品味日常的欢喜与幸福,(1)“野芳发而幽香, ”(《醉翁亭记》);刘禹锡在巴山楚水中领悟新事物总会取代旧事物的哲理,(2) “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李白的《行路难》中表达诗人对理想执着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豁达乐观的句子是:(3)“ , ” 。

二、阅读(50分)

(一)现代文阅读1 (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提到饮食方式,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一群人围坐一桌,亲密无间,筷来箸往:晚辈或主人用自己的筷子夹菜敬菜,是餐桌上公认的礼仪,欣然笑纳则是相互之间毫无嫌隙的体现。但这种合食的饮食方式并不十分古老。在合食制出现前,我们的祖先一直都采用分食的饮食方式。

分食制起源悠远,到西周时期已基本定型规范。人们席地而坐,食物放在食案上,一人一份,分而食之,类似于现在的自助餐。上层社会使用贵重金属、美玉制作的食具或制作精美的漆器,下层社会则是陶或木制品。在分食制下,统治者通过制定食礼来规定食器的使用规则,严格等级秩序,以此达到表现尊荣与亲疏关系的目的。在周代,青铜器是统治阶层所专用的,被广泛用于祭祀、饮食活动之中。即使在统治阶层内部,以鼎为核心,不同等级所使用的饮食器在数量上也有着严格的等差原则,其组配制度是周人政治等级观念在饮食上的反映。青铜时代的青铜器是政治权利的象征,通过制定食器和食物类别的规制来表达礼义,区别尊卑贵贱,保证上下有序,贵贱不逾,让贵族获得身份认同。

周代的分食还体现在男女不同席进食。尤其是社交场合,关中、中原地区的男女在进食时都要分开,遵循男女有别之礼。不过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南地楚国男女却可以在一起进食。

汉代依旧承袭了周时的分餐饮食风格,成语“举案齐眉”中妻子孟光为表达对丈夫梁鸿的尊敬,在侍奉夫君进食时将食案举至与眉毛平齐,就是汉代实行分食制的例证。汉代的许多壁画及画像砖上都绘有分食场景。

汉代人宴饮时非常重视座次安排,一般情况下主人居中,客人分坐两边。室内宾主宴席,以东向最尊贵,其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再次为西向。这种礼制方面的等级限制,是辨别分层生活方式的最有效要素。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饮食这一活动成为一种礼制活动,它要求参与者严格按照礼制的规定进行。从食具的选择、食物的类别到饮食中座次的安排,无一不受礼的制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中,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是分食到合食的过渡阶段。总的来说,魏晋时期多为分餐,南北朝尤其是北朝合食较多,但仍以分食制为主流进食方式。

饮食方式由分食制到合食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进程,唐朝时,合食制已基本普及,到宋朝则最终定型。不过,宋以后分食的习惯也没有完全消失,如《红楼梦》描写了大量围坐合食的场景后,在第四十回里写到,贾母等人商议给史湘云还席,贾宝玉说:“既没有外客,不必按桌席,每人跟前摆一张高几,各人爱吃的一两样,再一个十锦攒心盒子,自斟壶,岂不别致?”可见,在出现合食制千年后的清代,某些场合(如家宴),依然有分食的习惯。

由于朱元璋出身贫民,明朝的一些餐具则有比较鲜明的从下层影响上层的特点。如筷子就是从平民下层普及到上层的。明初到中国来的朝鲜人曾非常讶异:“你们怎么不用勺子吃饭了?”

饮食方式的转变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新型家具的使用、餐具的改进、烹饪技术的丰富以及社会心理、家庭伦理等的变化,都会使饮食方式发生改变,并与社会变化相呼应。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先有分食制的普及,后来才有合食制流行。

B.在周代,楚地男女则是可以在一起进食的。

C.汉代所有壁画及画像砖上都绘有分食场景。

D.由分食制到合食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分食制起源于西周,食物放在食案上,一人一份,分而食之,类似现在的自助餐。

B.周朝人以占有鼎的多少来区分等级的高低,汉代人则轻视鼎而非常重视座次安排。

C.由分食制到合食制,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农耕民族接受了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

D.家具、餐具、烹饪技术及社会心理、家庭伦理的变化,都会对饮食方式产生影响。

9、传统合食制的优点是 、 ;缺点是 ,改进的办法是  。(4分)

(二)现代文阅读2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送别记①

2021年5月23日18:55分,我和先生买好一束白菊,在文艺路口招了一辆的士,说了一句:“去明阳山殡仪馆。”

②一路上,的士司机没有与我们交谈。我和先生也少说话,一路沉默着,40几分钟车程似乎有些漫长。我注意到车上计价表没有打开,心情太沉,懒得计较,随便吧。

③就这样到了殡仪馆附近的马路,因为车流太大加上交通管制,的士蜗速爬行了很久。司机开口说话,带着浓浓外地口音重复了3、4遍:“这些人怎么能开私家车到这里来呢?就不应该开私车到这里来!”我想:他是不是还不知道,我们这么多人来到这里,是为了什么呢?没关系,袁老的努力是为了让大家都吃到饭,又不是要每个人都对他感恩戴德。”

④准备下车,先生问:“多少钱?”

⑤“来祭奠的,不收钱。”

这声音不大,语气很平常,却把我的心给揪了一下,我的眼泪涌出来

⑦先生立刻开始“讨价还价”:“兄弟,那不行。这趟太远了!”在先生缠着的士司机要给钱的时间里,我默默记下这辆的士的车牌号——“湘AT1327”,我希望今后还能坐到他的车。

⑧终于给了钱。先生激动地对我说:“你看着吧,我们中国人还有很久的好日子可过。这是人心,人心呀!”我在泪光中微笑点头,与他一起汇进送别的人流。

⑨19:54分,这里依然有很多人。人流里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尚在襁褓的婴儿;有高举“山西太原——长沙”纸牌的,有低头推着行李箱的;有穿灰尘扑扑工装的,有着西装配领带的。最多的,是20出头的年经大学生,他们身上,青春的身姿和肃穆的表情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大家手里都拿着鲜花,脸上戴着口罩,没有一个人喧哗,就像是沉默向前的湘江。不需要指示牌,不需要询问,所有人都知道人流所向就是去给袁老送别的地方。 ⑩似乎走了很久,又似乎很快就到了祭奠袁老的大厅。工作人员在不断催促:大家快一点往前走。可是,谁都不愿意快起来。大家慢慢挪动着脚步,停下,对着袁老的遗像鞠躬。在快要走出大厅的时候,又停下来,远远地对着袁老的遗像,再鞠躬。

⑪出了祭奠大堂,沿着花海往外走。花海以白菊和黄菊为主,还有不少金黄的稻穗。很多花束上都有卡片,写满殷殷的感谢与怀念。

⑫22:06分,我们随着沉默的人流走出殡仪馆。殡仪馆门口人还是很多,一些人出来,更多的人进去。还有一些人开着车守在道路两边。有辆车边上一对年轻夫妇带着2个孩子还在卖花,明码标着“菊花5元/束”。有好几辆车上贴着“免费口罩”字样。更多的车,在很显眼的位置摆着“免费接送”字牌。

⑬我们拼了一辆的士去火车南站,我们两个长沙上班族,还有一个外地上班族,一个本地大学生。的士司机是主动加入到的哥们自主组织的免费接送大军的,从昨天下午到现在,大伙排班轮着跑,专门从南站到殡仪馆,让来祭奠袁老的人能顺利往返。我问,这样不会严重影响收入吗?的士大哥说,袁老让全中国人吃饱饭,为他做点事,是一份心意。下车时,我们刚准备说谢谢,的士大哥对我们说:“谢谢你们能来拜祭袁老!”我的眼睛又湿润了。

⑭22:48分,我们进地铁站的时候,还能看到有年轻人捧着菊花从地铁站走出来。

⑮这场送别,久久感动着我,因为感受了这座城的温暖,因为更坚定了对未来的信心。

注释①: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于长沙病逝,享年91岁。从当天下午开始,长沙市民自发以各种形式悼念袁老,同时主动为前来悼念袁老的各地民众提供服务。据不完全统计,仅仅5月22日到24日三天,前往殡仪馆悼念的人数,就已经超过30万。媒体评论:“一座城,送别一个人。”

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有明显错误的是( )(3分)

A.第⑪段,花中“还有不少金黄的稻穗”,带“稻穗”来祭奠袁老,是为了表达对他在杂交水稻研究中做出的巨大贡献的崇敬和感激。

B.第⑬段中“谢谢你们能来拜祭袁老!”一句运用语言描写,正面写的士大哥的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

C.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袁老,文中花很多笔墨写普通民众自发纪念他,只是为了从侧面衬托他个人的伟大。

D.本文以空间的转换和时间的变化为叙事线索,从普通市民的角度记叙了袁老逝世后民众自发祭奠他的感人事件。

11、文章开头划线句原为“袁老逝世第二天”。试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作者改用现在的开头,有何好处?(4分)

2021年5月23日18:55分

12、请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第⑥段中加点词“揪”表现出的复杂心理。(4分)

这声音不大,语气很平常,却把我的心给了一下,我的眼泪涌出来。

13、“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文中的“我”拟向市文明办发一封感谢信。请结合文章主题,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概括的哥义举的价值和意义,将感谢信补充完整。(5分)

感谢信

市文明办领导:

你们好!

在袁老逝世后,我市部分的士司机自发组成免费车队接送从南站到明阳山殡仪馆的拜祭群众,有司机主动为其他前往拜祭的群众免除车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希望文明办能多多宣扬他们的感人事迹,让我们的城市文明更上一层楼。

此致

敬礼!

一名普通市民

2024年5月24日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4题。

仲春郊外 王勃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

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14、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化用了“鱼戏水知春”,请结合颈联赏析“知”字的妙处。(4分)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15-18题。

【甲】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①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①,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凡称金陵之胜者,南曰雨花台,西南曰莫愁湖,北曰钟山,东曰冶城,东北曰孝陵,曰鸡鸣寺。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②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②,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隋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园倾且颓弛,禽鸟厌之,百卉芜谢。余购以月俸,茨③墙剪阖④,易檐改涂。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⑤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③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者也。”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己巳⑥三月记。
(节选自袁枚《随园记》,有删改)
【注释】①胚胎:此指小仓山为清凉山余脉。②堂皇:广大的堂厦。③茨:用茅或苇盖屋子。④阖:草帘子。⑤夭阏(è):夭谓折,阏为阻塞之意,指没有改变山原来的形势。⑥己巳:指乾隆十四年。
15、下列对两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甲】文“而不知人之乐”与【乙】文“分两岭而下”,“而”用法相同,都表示转折。
B.【甲】文“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与【乙】文“使吾官于此”中,“乐”与“官”都是用作动词。
C.【甲】文“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与【乙】文“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之”用法不相同。
D.【乙】文“同其音,易其义”和“余竟以一官易此园”,两个“易”字意义是相同的。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语句的大意。(4 分)
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者也。

17、阅读【甲】文,概括随园名称的由来。(3分)

18、【甲】【乙】两部分文字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请简要分析。(4 分)

(四)名著阅读(8 分)

19、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提炼一对体现这一人物形象反差的词语,并结合名著内容加以分析。(4分)

(1)鲁智深(《水浒传》) (2)祥子(《骆驼祥子》) (3)尼摩船长(《海底两万里》)

示例:唐僧的软弱与坚定:唐僧遇到妖怪时常常战战兢兢,如狮驼岭受阻时数次落泪,体现他的软弱;他取经之心从不动摇,如途经女儿国时不为美色所惑,不受蝎子精胁迫,体现他的坚定。

20、古人云“歌以言志”“文以载道”,历代文人总是在特定背景下,通过诗歌来表达特定的情感。请结合你阅读的《艾青诗选》,以及【链接】的背景资料,分析艾青在下列节选诗歌中所表达的特定情感。(4分)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饥馑的大地/伸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

——节选自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链接】背景资料:“七七事变”以后,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空前高涨,而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大好河山的国土大片丢失,人民处在水生火热之中,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

三、写作(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追梦路上,遇到困境,紧张焦虑时,要学会调整自己的状态;取得成绩,浮躁懈怠时,要学会调整自己的状态;环境变化,难以适应时,要学会调整自己的状态……状态良好,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