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县小升初语文试卷

祥云县小升初语文试卷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12-16 08:05:40

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部分地市:枣庄、菏泽、临沂、聊城。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为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临沂市某中学组织学生开展以“崇尚英雄,热爱祖国”为主题的语文学习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完成各题。
阅读下面两段学生摘录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英雄是中华民族的梁,是时代的引领者。在历尽艰辛的( )烟岁月中,英雄们信仰坚定、视死如归;在波( )壮阔的建设时期,英雄们百折不、坚韧不拔;在和平年代。英雄们负重前行、无私奉献、崇敬英雄,不只是为了纪念历史、缅怀先烈,更是为了发挥英雄精神的先导示范作用,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英雄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们能在关键时刻义无反顾、挺身而出,更在于他们身上所展现的崇高风范和英雄精神。
【乙】“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就经常讨论。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①看来,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关心祖国的命运,为之奋斗为之牺牲;赞美祖国的山河,为之描画为之歌咏;② 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③历史文化,为之沉醉为之感动等……④这些都是爱国情怀的表现。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让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凝聚和生存的强大动力。
1、依次填入【甲】文括号内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jǐ 销 澜 ráo B. jí 硝 斓 ráo
C. jǐ 硝 澜 náo D. jí 销 斓 náo
2、【乙】文中画线的四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处是( )(2分)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乙】文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加以修改。(2分)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让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凝聚和生存的强大动力。
4、 对文学作品内容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诗歌注重节奏。如《你是人间四月天》基本上三句一小节,节奏急促沉重,表现轻盈优雅之美;《关雎》运用重章叠句,造成回环往复的效果。

B. 阅读戏剧要把握戏剧冲突。《屈原》的戏剧冲突发生在代表爱国路线的屈原与代表卖国路线的南后等人之间;《天下第一楼》的戏剧冲突围绕福聚德由盛而衰的原因展开。

C. 议论文观点要明确。《敬业与乐业》提出“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的观点;《怀疑与学问》开篇引用程颐和张载的话,提出“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

D. 小说中的人物常常折射世态人情。《蒲柳人家》中的一丈青折射出侠肝义胆、刚正不阿的传统美德;《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折射出金钱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名著阅读。(7分)
5、A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也劝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曾死了人,为甚么号啕痛哭?”A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众人七手八脚将他扛抬了出来,在贡院前一个茶棚子里坐下,劝他吃了一碗茶;犹自索鼻涕,弹眼泪,伤心不止。
(1)以上文段摘自清代著名作家① 的长篇讽刺小说《② 》,其中的人物A是③ 。(3分)

(2)下面这段文字选自这部小说第二十九回。在此之前,范进、严监生等儒林中人已经登场,以杀猪为业的胡屠户也因为女婿得以亮相……当你初读这部小说,在那些可笑的身影之间看到“雨花台上两个挑粪桶人”时,内心或许有过不一样的感受。现在,请重读这段文字,在范进、严监生、胡屠户中任选一人与这“两个挑粪桶人”作比较,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和理解?请简述。(4分)

坐了半日,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个挑粪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

6、学校准备开展以“热爱祖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5分)

(1)【诵爱国诗文】小新所在班级将于5月19日下午第四节课在本班教室进行“热爱祖国”的诗文朗诵比赛,班长小新打电话邀请语文老师担任评委,他该怎么说?(3分)
(2)【集爱国对联】小新搜集了一些爱国主题对联,请把下面对联补充完整。(2分)

上联:承前启后神州河山皆

下联: 华夏儿女更风流

7、从来家国一脉承,古今风流尽相思。请帮小佳完成下面的诗歌整理。 (6分)

主题

古诗文名句

咫尺天涯家何在

登楼远望,触景生情,思乡之情顿生,“(1) , 蒹葭杨柳似汀洲。”

万水千山君何在

两遭贬谪,贾谊宅前,刘长卿空叹:“汉文有道恩犹薄,(2) 。”

时移位换民为先

贬官滁州,欧阳修与民同乐,宴饮山野,“苍颜白发,(3) 太守醉也”

我将无我国为家

情伤故里,杜甫漂泊在外有家难归,“露从今夜白,(4) 。”

信念长存家国在

心中有信念, 即使再大的风浪也能扬帆起航,正如李白《行路难》(其一)中所言:“(5) ,直挂云帆济沧海。”为了志向,愿意无私奉献,正如李商隐《无题》中所说“(6)春蚕到死丝方尽, 。”

二、阅读与鉴赏(44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6分)

秋词(其二)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①,岂如春色嗾②人狂。
【注】①入骨:刺骨。②嗾:suǒ,教唆;指使。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人将春和秋放在一起对比,写出了秋天的朴素、爽朗与纯净。
B.本诗对秋色的描写,突出明朗的山、纯净的水、夜里的霜,都如此清透、洁净。
C.诗人将秋天的骨气与景色,都融化在了舒远与旷达中。
D.诗人的两首《秋词》,展示了诗人的志向和情操,都表达了作者的心地高洁和志向远大。
9、一个“嗾”字,足见诗人对春色的心态。请结合诗境,赏析诗中写春的作用。(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14分)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负此自放,喜从惰稽①饮酒者游。旬朔②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③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④,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⑤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然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比读《齐史》,见孙搴⑥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 )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选自秦观《精骑集序》,有删改)
[注]①滑(gǔ)稽:圆转自如的样子,形容圆滑谄媚,能言善辩,语言流畅。②旬朔:十天或一个月。③比:近来。④惩艾:惩治,惩戒。⑤曩(nǎng):从前。⑥孙攀(qiān):人名。
10、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故虽有强记之力”的“虽”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虽”,意思相同。
B.“腰白玉之环”中的“腰”,名词用作动词,在句中指腰间佩戴。
C.“主人日再食”的“再”指两次,“比读《齐史》”中“比”的意思是“比较”。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是省略句,“处其间”是“处(于)其间”的省略。
11、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而 因 B.然 因 C.而 虽 D.然 虽
12、【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标出。(3分)
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13、借助下面的文言知识资料卡,把【乙】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文言知识资料卡】
少:①数量小,不多;②轻视,贬低;③稍,略微;④不多时,一会儿;⑤年幼,幼小。
以:①用;②认为;③因为;④从,在;⑤在……时候; ⑥凭借……身份,按照。

14、【乙】文中秦观的“勤苦”符合【甲】文宋濂“勤且艰”的特点吗?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1分)

材料一:
①淄博烧烤历史悠久,因其独特的制作技巧和口感而广受欢迎。今年3月,网上第一个热点视频产生——“大学生组团去淄博吃烧烤”,播放量超过了1.8亿。淄博烧烤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
②随后,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同程旅行数据显示,截至4月18日,平台上淄博4月酒店预订量比上月增长39%,相较2022年同期增长5倍多,景区预订量比上月增长30%,相较2022年同期增长了20多倍。
③截至“五一”假期结束,淄博烧烤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7亿次。此外,抖音、快手平台上,淄博烧烤相关视频播放量更是达到了105亿次,小红书笔记超过67万篇。
材料二:
“烤”出城市温度


材料三:


材料四:
①一支串带火一座城。如果说“进淄赶烤”是一种现象,那么背后的城市“营销”则是一种现象级产品。如今,大家更关心的是,这种模式能否复制?城市爆红何以借鉴?贯穿其中的逻辑是,如何让“一时火”升级为“一直火”?
②这是一个容易“飘红”的时代。有的城市靠着某影视作品取景而走红,有的城市因出台了一项很对年轻人胃口的措施而走红,有的城市因出了网红而红。这样的红,能红多久?长红不易,但也并非无计可施。
③淄博之所以脱颖而出,首先是因为打动了年轻人。淄博烧烤物美价廉又自带社交属性,经历了三年疫情后,几百号人聚在一起吃烧烤,对于爱热闹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诱惑。而淄博的走红之路,是年轻人用“流量”投票选出来的。
④不过,淄博的走红并非偶然,也不是一时的火爆。
⑤淄博市政府能够迅速意识到“流量也是一把双刃剑”,针对外地游客在淄旅游可能遇到的难题,提供了一系列的公共配套服务和监管措施。比如,开通烧烤公交专线,专门制订烧烤地图,规范青年驿站管理,以及成立行业自律联盟等。政府成功打破专业分工,在治安、消防、城管、食品安全等部门为游客保驾护航,提供“一条龙服务”。由此,实现了软环境的优化升级,
⑥此外,“别让外地人失望”“淄博人就要为淄博长脸”“周末留给外地客人先吃”“做好服务不宰客”等倡议,则诠释着市民对这座城市最朴素的归属感。自发的全城行动、自觉的全民参与的背后,是一座城市凝聚力的体现,而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⑦一座城市,真正吸引人、留住人,除了善于做开胃的事,做暖心的事,还需要在城市性格塑造、环境创设、文化发掘上花心思。如果营商环境更好,城市更有人文关怀,真正善待每一位游客,把游客当亲人,自然就有吸引力。所谓厚积薄发,红得水到渠成,才更持久。
15、根据前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大学生组团去淄博吃烧烤”视频点燃了淄博烧烤的热度。
B.山东大学生代表因感受到淄博政府所给的温暖而重回淄博。
C.2013年,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淄博迅速完成了城市转型。
D.游客在火车站南站房可以充分感受到淄博文化的源远流长。
16、下列对材料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城市“一时火”容易,“一直火”不易,但也有可能实现。
B.淄博烧烤物美价廉,而且能够促进社交,深受年轻人喜欢。
C.淄博市政府提供的服务和监管措施有利于解决旅客的问题。
D.一座城市只要有好的营商环境、人文关怀,就能红得持久。
17、为什么淄博能够吸引八方来客?请结合材料,从不同角度至少分析出三点原因。(3分)
18、有关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请结合材料三、四,以淄博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3分)

头顶的云彩 吴昌勇

①陕南腊月,当野桃花信使般将春归的消息传遍山冈,天空日渐温润,灰蒙蒙的云朵如积雪消融,久违的湛蓝潮涌到远山之巅。
②春气从大地升腾到头顶,揭开绒帽,手指插入发丝的瞬间,分明感到:该理发了!几乎在同一时间,乡亲们想到了传统的年俗之约。辞旧迎新,一定要为自己和家人讨个好彩头。
③打我记事起,腊月的最后几天,爷爷家门外的小院坝就是一个露天的乡村理发馆,四叔是村里人都认可的业余理发师。四叔刚二十出头,工作闲暇,他总爱到镇上理发馆转悠,日子久了,也照猫画虎般学到点理发的手艺。也因是理发馆的常客,他可以让理发师按自己的脸型设计发型。先洗,后剪,再吹,末了打上定型的发胶,乌黑的头发洋溢着青春气息。村里人都夸四叔时髦,都说他的精气神全在头上。
④起初,四叔怕手艺不精,会让结伴而至的乡亲失望,只笑不应。一番推辞过后,曾是村里剃头匠的爷爷慢腾腾递话道:“邻舍都相信你哩!沉住气,莫急莫慌,心明眼亮,推子握紧搭平就好。”见此情景,四叔笑盈盈地应一声:“哎,记住了。”话音刚落,已转身开始准备。
⑤等到炉火烤得乡亲们满脸通红,火炉上铁壶的壶盖也被蒸汽掀动得嘭嘭作响,四叔起身,拎了椅子和围布走向屋外。我亦起身,提着铁壶紧跟在四叔身后,先在脸盆里兑好温水,再将理发推子擦得锃亮递到四叔手上,镜子也放在他伸手可及的地方。
⑥不用抓阄,理发的顺序装在每个人心里。轮到自己了,摘掉帽子,拿一把木梳子将窝蜷的头发梳顺后,紧憋一口气,把头扎进脸盆,犁耙般的手指反复抓挠搓洗头发好几遍,直到洗头膏泛起满头雪白的泡沫。站在一旁的四叔,示意我从水桶里舀出一瓢瓢温水为乡亲们冲洗头发,再递上擦头的毛巾。
⑦进入角色的四叔,一下子神气起来。不论年龄,也不论辈分,他一个劲儿地叮咛“稳住,莫乱动,当心推子伤了头皮。”只见他跨开双脚呈“八”字状,一把桃木梳子将湿头发梳顺,目光绕着头顶细细端详一番,左手搭在头顶,握在右手的推子从脸颊、从耳畔、从后脑勺向头顶缓缓推移。连接左右手柄的一副压缩弹簧,咔哒咔哒地传导着四叔指间的力量,也让推齿伴着手掌和弹簧的松紧节奏,在潮湿的发丛中穿梭。四叔憋足劲儿,鼓起腮,不时吹落一绺绺剪掉的头发,并左右移动视线,仿佛正在创作一幅炭笔素描,在对强弱、明暗、虚实的修正中,让发际线尽可能立体、流畅
⑧半个钟头左右,四叔紧绷的面部表情变得松弛。我赶忙拿起镜子递到乡亲手上。他们端着镜子左照照,右看看,瞧见棱角分明的一头短发,咧开嘴,笑着夸赞四叔的好手艺。想象也是。乡亲们辛苦了一年,虽然平时也理发,但只有到了年根,才能腾出时间细细拾掇自己。他们用手在头上反复摩挲,散着热气的头顶,似乎有一片柔和的云彩,在跳跃,在铺展,在弥散。
⑨那一刻,四叔握在手中的仿佛不是推子,而是一支温水泡开的毛笔,在每个人的头顶绘出辞旧迎新的精气神。他努力让每个人容光焕发地走进新年,让明媚的春光洒落每个人的头顶。
⑩多年之后,四叔在县城有了自己的新居。他时常念叨,现在生活好了,每天都在过年哩。而今,镇里和村子的理发馆外,炫目的霓虹灯日夜旋转。添了白发和皱纹的四叔,不忘抽空去理发馆打理一款和年岁相称的发型。任凭时光变迁,“从头开始”的年俗不变,为生活讨个好彩头的期待不变。每临年关,四叔依然会去楼下临街的理发馆,坐在舒适绵软的转椅上,如听话的孩童披上围布。理发师手中的电推剪嗡嗡作响,好似天际传来的春雷。
⑪望着明亮的墙镜和镜中自己的发际线,四叔仿佛看见一团祥云升腾而起,越过头顶,越过楼宇。此时此刻,盛世祥和的祝愿,尽在和四叔一样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创造生活的万千劳动者的展望和憧憬里,如头顶的五彩云朵在春风里飘荡。
(选自《人民日报》2021.2.11原文有删改)
19、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第④段虽然对“爷爷”只有简单的几句描写,但“爷爷”为四叔坚定理发的信心起重要作用。
B. 第⑦段画线句运用比喻修辞,表现出四叔为乡亲们理发的专注认真及对乡亲负责的态度。
C. 文章尤其善于抓住场景中生动的细节表现人物,每个细节里都充满烟火气与乡间的质朴气息。
D. 文章以“我”的叙述视角展开回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生活客观可信。
20、品味语言,完成下面的题目。(4分)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⑧段中加点的词语。
他们用手在头上反复摩挲,散着热气的头顶,似乎有一片柔和的云彩,在跳跃,在铺展,在弥散。
(2)结合加点词语,从用词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四叔足劲儿,起腮,不时落一绺绺剪掉的头发,并左右移动视线,仿佛正在创作一幅炭笔素描。
21、你会带着哪种语气朗读第①段的这句话?请选择恰当的一项并简述理由。(3分)
陕南腊月,当野桃花信使般将春归的消息传遍山冈,天空日渐温润,灰蒙蒙的云朵如积雪消融,久违的湛蓝潮涌到远山之巅。
A.激情豪迈 B.充满温情 C.饱含悲伤
我选 (填序号),理由:
22、本文被某校刊编辑选中,安排在“劳动者之歌”栏目中发表。请结合本文内容,说说这样安排的原因。(4分)

三、写作(5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的乐藏在百草园的泥墙根,那是发现奇妙大自然的童真童趣;杜小康的乐藏在温热的鸭蛋间,那是经历暴风雨收获成长的喜悦;毛宁的乐藏在《清明上河图》道劲的线条里,那是艺术带来的震撼与想象;苏轼的乐藏在斑驳的竹柏影中,那是与知己赏月夜游的闲适与惬意;宋濂的乐藏在氤氲的墨香中,那是孜孜求学的精神满足;……你的乐,又藏在哪里呢?
请以“藏在 中的乐”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补全题目,自选文体; ②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泄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个人信息; ④不少于600字(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