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例如,国家就是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发生作用的,甚至德国庸人的那种从1648-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中产生的致命的疲惫和软弱(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婢膝),也不是没有对经济起过作用。
这曾是重新振兴的最大障碍之一,而这一障碍只是由于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把慢性的穷困变成了急性的穷困才动摇了。
所以,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节选自微博橙子辅导《社会历史的决定性》)
材料二
马克思早在1842-1843年围绕《德法年鉴》的创办而与他人进行的大量通信中,就提出了“庸人及其国家”,分析了在专制政治的淫威下庸人们苟且生存、缺乏独立思维的机制和状况。1843年3月,马克思到荷兰游历,对比国外的情形和舆论的状况,更加意识到德国“可恶至极的专制体制”的不堪。德国提供给世人的,只是空洞的爱国主义和畸形的国家体制。一个最平凡的荷兰人仍然是一个现代社会自由的公民,而在德国,即使是最有见解的人也都把希望寄托在国家身上。
在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统治下,当时的德国正在上演专制主义的滑稽喜剧,到处是自谓“爱国者”的“可怜虫”;或者更本质地说,是可笑的体制需要而且也培育了这种“可怜虫的爱国主义”。整个国家还肤浅地沉浸在1813年战胜法国的荣耀中炫耀爱国主义的胜利,而面对法国革命的蓬勃生机,则丝毫也不感到“羞耻”。在5月的信中,马克思展开了更为详尽的分析。在马克思看来,德国社会最重要的症结在于它是“属于庸人的”,是一个庸人的世界、庸人的社会,或者说庸人是这个世界和社会之主;正如尸体充满了蛆虫一样,世界上充满了庸人。
庸人当道,需要的是奴隶,或者可以说,他们是“这些奴隶的占有者”。奴隶没有自由,占有者也并不需要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和他们的奴隶一样,都是庸人。”但究其实,人却是有思想的存在物,心灵和行为上自由的人必然是国家、社会体制上的共和主义者;因为人自身的状况决定着他们所属的共同体的特征和要求。但当时德国的问题是庸人既不愿做自由的人,也不愿做共和主义者。他们希求与动物一样,只是卑微地生存和繁殖;或者更准确地说,作为一个人他们也许知道自己该希求哪些属于自己的东西,但在政治的淫威下,为人“非常审慎”的德国人就不再做非分之想,“不再希求别的”了。
假如一个人感到自己并不是独立的人,而是像被饲养的奴隶或马匹一样是其主人的所有物,那么,很自然地主人就成了整个社会的目的,世界就属于主人的了。他会认为,世界就应该是现在他所统治的这个样子,或者应该是他自己以为的这个样子。他要按照自己的
愿望和理解来确定世界的秩序和未来,并且“骑在那些不知有其他使命而只知对主人‘俯首听命,投其所好并准备效劳’的政治动物的脖子上”。马克思把以上的分析归结为一点:“庸人的世界是政治动物的世界。”在我看来,这里的“政治动物”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在这样的社会中不管是什么职业、什么阶层的人都关注政治,政治是国家、社会生活的焦点和中心;二是指在政治的统帅和辖制下每个人都分为不同的等级,形成严格的差序格局、规则和体制,而“非人化”就成为这种体制的原则和特征。以此来关照一下德国与法国的情况,二者不同之处就很明显了:德国致力于这种
“庸人世界”体制的完善,而法国革命则是“要重新使人恢复为人”,所以德国“当然必定远远落后于”法国了。
(摘编自聂锦芳《马克思关于“庸人及其国家”的思想及其意义》)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的意思是,政治、法律等因素只能给经济状况带来消极的影响。
B.经济关系深受其他现实关系的影响,但归根到底它是决定性基础,这条红线无论哪个历史阶段都不可逾越。
C.德国庸人自诩为“爱国者”,但他们的“爱国主义”并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而是专制体制的产物与必需品。
D.庸人社会是严格的差序格局,庸人们按照自己的愿望和理解来确定世界的秩序,并将人分成了不同的等级。
2.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它们又都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B.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是在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的。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和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创造的。
D.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3.请简要分析材料二中使用的论证方法。(4分)
4.周末“橙子辅导”课外小组对上面两则文本展开了研讨,一致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庸人对德国产生了深刻的的影响?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文本一:
流光似水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圣诞节一到,孩子们又提出了买一条手划艇的要求。
“行,”爸爸说,“等咱们回到卡塔吉娜就买。”
但九岁的托托和七岁的乔尔比父母想象的执拗得多。
“不,”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现在就要,在这儿就要。”
“可是,”妈妈开口了,“要想在这儿航海,你们只能打开浴室喷头放水了。”
她和丈夫的话都没有错。他们在西印度卡塔吉娜的家有个带海湾船坞的院子,还有一个可容两艘大游艇的棚舍。而在马德里,他们全家挤在卡斯特拉纳街47号的五楼公寓里。可是他俩曾经答应孩子们,如果他们得了全班第一,就送他们一艘有六分仪和罗盘针的划艇,孩子们做到了。于是爸爸把这些都买来,那是一艘漂亮的铝艇,吃水线有一道金色条纹。
“小艇在车库里。”午饭时爸爸说,“问题是车库也没多大地方了,而且没法拿上来,走电梯或者楼梯都不行。
可是第二个礼拜六下午,孩子们请同学帮忙把小艇搬上楼梯,好不容易才搬到女佣房。
爸爸说:“恭喜!现在呢?”
男孩子们说:“没怎么样啊,我们只是要把小艇搁在房间里,现在已经放进来啦。”
又一个礼拜三。爸爸妈妈照例看电影去了。孩子们成了家里的大王兼主子,他们关上门窗,打破客厅里一个
亮着的灯泡。一股清凉如水的金光流泻出来,他们任由它流到近三尺深;于是关掉电门,拿出划艇,就在屋内的小岛之间随意航行。
这次神奇的冒险是我参加一期家用品诗歌研讨会,说了几句玩笑话的结果。托托问我为什么一碰开关灯就会亮,我没有勇气多思考。“光就像水,你一扭开龙头,它就出来了。”我说。
于是他们每礼拜三晚上继续行船,学习使用六分仪和罗盘针,等他们的父母看完电影回家,总发现他们在干干的地上睡得像天使。几个月后,他们渴望走更远,就要求全套的潜水裝,包括面具鳍状肢、氧气和压缩空气枪。
父亲说:“你们把一艘不能用的划艇放在女佣房间已经够糟了。现在你们还要潜水装备,岂不更糟糕。”
“如果我们第一学期赢得金栀子花奖呢?”乔尔说。
他们的母亲惶然说,“不,已经够了。”
他们的父亲责备她太强硬。
她说,“这两个孩子该尽本分的时候,连根钉子都赢不到。可是为了得到他们要的东西,他们什么奖都拿得到,连老师的职位都能抢到手。”
最后父母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可是到七月,托托和乔尔各获得一个“金栀子花奖”,且获得校长公开表扬。那天下午,他们没有再开口,就在卧室里发现两套未拆封的潜水用具。于是下一个礼拜三,他们的父母在电影院观赏《巴黎最后的探戈》的时候,他们把公寓注满了深约两寻(约十二尺)的金光,像温驯的鲨鱼在床铺等家具底下潜游,从光流底部打捞出不少几年来迷失在黑暗里的东西。
在年终颁奖大会上,两兄弟被赞誉为全校典范,获颁杰出奖状。这次他们用不着开口,父母主动问他们要什么。他们非常讲理,只要求在家开个宴会招待同班同学。
下一个礼拜三,他们的父母正在观赏《阿尔及尔战役》时,卡斯特拉纳街的行人都看见一道光瀑从一幢树影掩映的旧楼流泻下来,溢出阳台,一股一股沿着房屋正面倾注而下,呈金色洪流急奔下大道,一路照亮了市区,直亮到瓜达拉巴。救火队为应付这个紧急状况,撞开五楼的门,发现公寓满是金光,一直淹到天花板。豹皮沙发和安乐椅在吧台流出的酒瓶和大钢琴间高高低低漂浮着,钢琴上的马尼拉罩巾载浮载沉,像一条金黄色的软骨鱼不停地扇动。家用品诗意盎然,自己长了翅膀在厨房的天空飞翔。孩子们跳舞用的军乐队乐器,在母亲水族箱里游出来的彩色
鱼儿间漂来漂去,那些鱼是浩瀚的金光沼泽里惟一活生生而且快快乐乐的动物。
大厅那一头,托托戴着潜水面具和仅够抵达港口的氧气,坐在船尾,随浪潮摆动,手握紧双桨,正在找灯塔;
乔尔浮在船头,还在用六分仪寻找北极星;满屋子漂浮的是他们的三十七个同学,有的正在窥视天竺葵盆栽,有的正在唱改了歌词来嘲弄校长的校歌,有的正从爸爸的酒瓶偷喝一杯白兰地酒,就这样化为永恒。他们同时扭开太多灯,公寓泛滥成灾,医院传教士圣茱丽安纪念小学的整整两个班学生遂淹死在卡斯特拉街47号五楼——在西班牙的马德里,一个夏天像火烧、冬风冷如冰、没有海洋也没有河流、内陆根性的居民永远学不会光海航行术
的遥远城市。
文本二:
也是在象今天这样一个场合里,我的导师福克纳在这个大厅里说过:“我拒绝接受人类末日的说法。”他在三十二年前拒绝接受这一世界灾难的说法,如今它仅仅是纯属科学判断上的一种可能。假若我未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便感到不配占据他曾占据的这一讲坛。
面对这个出人意外,从人类史看似乎是乌托邦式的现实,我们作为寓言的创造者,想念这一切是可能的;我们感到有权利相信:着手创造一种与这种乌托邦相反的现实还为时不晚,到那时,任何人无权决定他人的生活或者死亡的方式;到那时,爱情将成为千真万确的现实,幸福将成为可能;到那时,那些命中注定成为百年孤独的家族,将最终得到在地球上永远生存的第二次机会。
(节选自马尔克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拉美式的孤独》)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在马德里这座城市没有航海的条件,但爸爸还是遵守承诺为孩子们买回了划艇,可见家长对孩子有些纵容。
B.孩子们有契约精神,凡是想要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会与父母约定,直至拿到父母所期望的奖项才要求兑现承诺。
C.父母去观赏电影,而孩子则在家里“航海”,大人孩子实质一样,都在“乌托邦式的现实”里追求虚幻的快乐。
D.马尔克斯拒绝接受人类末日的说法,因为他拉美式的孤独中看到永远生存的希望,托托和乔尔身上体现了这点。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如同《百年孤独》般的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以丰富而瑰丽的想象营造了在光海里航海潜水的美丽而诗意的童话意境。
B.小说情节叙述有“滚雪球”的特点,起于买划艇,进而实现在流光中“航海”,最终邀请同学航海而产生悲剧,逐渐放大,产生审美张力。
C.小说中多次提及“礼拜三”这个时间点,不仅形成一个循环叙事结构,增加故事的戏剧性与神秘感,而且隐喻了一种程式化的生活方式。
D.小说结尾交待淹死学生的种种信息,如学校完整的名称,学生的数量,以及具体的地点,采用了长句叙述,给读者一种肃穆而压抑的沉痛感。
7.小说情节变化常用“抖包袱”的模式,先铺陈诱导,后意外突转,产生审美张力。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手法的具体表现及其效果。(6分)
8.小说结尾写到“整整两个班学生遂淹死在卡斯特拉街47号五楼”,托托和乔尔在淹死的学生当中吗?请结合文本一并参照文本二,谈谈你的判断及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节选自)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
B.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
C.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
D.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礼部主持的科举考试中及第者之称,分三甲,一甲三人,称状元、榜眼、探花。
B.乐府,古代音乐机构,采集民歌,后成为一种诗体,白居易提出了“新乐府”概念。
C.司马,唐代辅佐刺史处理州事的职官,没有具体职事,往往成为安排闲冗官员的职位。
D.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经》的类别,赋比兴是其表现手法。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才华横溢。顾况自恃才华甚高,读了他的诗卷,也赞叹有加;他参加进士、拔萃考试,全都考中;皇上也喜欢他的诗歌。
B.白居易忠直遭忌。宰相武元衡被强盗刺杀,他首先上疏皇上紧急抓捕强盗,权贵嫌他越职进言而恼怒他,诋毁他品行不堪重用。
C.白居易乐于交游。他朋友甚多,往来有僧人、诗人,活动也丰富,与僧人结净社,与胡杲、吉皎等人欣赏燕群,与元稹唱和等。
D.白居易诗风浅白。他写的诗让家里老妪先读,老妪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他的诗作说就像百姓谈论农事,句句朴实。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译文:
(2)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译文:
13.白居易最终选择“不仕”的原因有哪些?(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4~15题。
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
余靖
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
家酿寄君须酩酊,古今嫌见独醒人。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①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注]①讵:难道;岂。表示反问。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都写了端午赛龙舟以纪念屈原的风俗,“争”“竞”写出了赛龙舟的热烈。
B.两首诗都写了诗人对屈原的凭吊,分别用“特”“深”强化和渲染这份凄怆之情。
C.余诗写诗人将家酿之酒寄给都官庶回,希望他陪自己大醉一场,化解心中的哀情。
D.张诗写人们通过竞渡方式纪念屈原,也无法使忠魂回还,饱含无限的悲哀与无奈。
15.两首诗尾句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作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在摔跤时往往会喊一声“妈呀”,这是人回到生命源头寻找安全感的本能反应。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 ”两句也表达了这个意思。
(2)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用“ , ”两句刻画出庄宗在惊闻兵变而出逃时树倒猢狲散的狼狈形象。
(3)李贺《李凭箜篌引》“ , ”两句,运用女娲补天的典故,以奇特的想象与夸张侧面渲染出乐音的动人。
(4)《庄子·逍遥游》中,庄子用“”一句,以反问的方式说出了“五石之瓠”的新用处,且以“ ”一句讽刺了惠子的不开窍。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话说金桂听了,将脖项一扭,嘴唇一撇,鼻孔里哧哧两声,冷笑道:“菱角花开,谁见香来?若是菱角香了,正经那些香花放在那里?可是不通之极!”香菱道:“()菱花香,()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般清香的。()他原不是花香可比,()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清香比是花都好闻呢。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是令人心神爽快的。”金桂道:“依你说,这兰花桂花,倒香的不好了?”
17.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独 就连 但 若 也
B.虽然 可是 但 所以 也
C.不仅 而且 因若 便
D.若是 那 因 所以 便
18.金桂在和香菱对话时,多次进行了推理。请选择其中一次,写出其完整的推理过程,并指出其结论错误的原因。(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二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
“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
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微博橙子辅导认为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①,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②,才能够感动人心。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③;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
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果心里所想的是一套,口说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不诚是最明显的
B.如果心里所想的是一套,口说的却是另一套,是最明显的不诚,是谓说假话
C.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不诚是最明显的,是谓说假话
D.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
20.下列短语,最适合作为文段标题的一项是(3分)
A.“修辞立其诚”刍议
B.“修辞立其诚”释义
C.“修辞立其诚”新解
D.修辞与立诚
21.请在文中序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陆游有诗云:“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一朝眉羽成,钻破亦在我。”蚕为什么要吐丝作茧,把自己包裹起来呢?因为蚕有个生长过程,蜕皮变蛹,蛹化为蝶。而蛹很弱,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为了避免被吃掉,蚕就吐丝给自己编织一个“防护罩”。但这滋养生命的“容器”,慢慢却成了束缚它进一步成长的“藩篱”。此时这蚕虫就需要去努力咬破这“藩篱”,最终演绎出“蝶化”的生命乐章。而曾经的茧则成了其生命蜕变的见证,因为每一只破的茧都证明那里面飞出过一只蝶。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及自身实际,以“作茧自缚与破茧自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 C(A项,原文中"积极""消极"相对于原因和结果而言,并非"产生积极作用"或"消极影响"。B项,"深
受"与原文"不管受到……多大影响"不符;"这条红线无论哪个历史阶段都不可逾越"理解错误。D项,"按照自己的愿望和理解……"的是主人而不是"庸人"。)
2. B("例如"开始例证,例证紧承的观点应为主要观点,重点在指出上层建筑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3. ①引用论证∶直接和间接引用马克思书信中的论述,对德国庸人的特点和影响进行阐述;②对比论证∶将德国与荷兰、德国与法国进行对比,揭示德国庸人社会的现状和危害∶③比喻论证∶将庸人比作蛆虫、马匹,揭示了德国庸人当道的现实以及庸人地位的卑微。(每点2分,任答2点4分)
4. ①阻碍了德国经济的重新振兴;②强化了专制体制;③使德国人陷入"非人化"处境;④使德国远远落后于法国。(每点1分,共4分)
5. D(A项错在"纵容",应是尊重孩子的权利;B项错在"就会与父母约定","获颁杰出奖状"那次是父母主动问及的。C 项,快乐不是虚幻的,是真实的体验,且实质也不一样,孩子是追求梦想,大人是出于娱乐。)
6. C(隐喻的是一种可以超越世俗的自由时光。
7. ①小说情节基本是在不断"抖包袱"中推进的∶开篇孩子提出买划艇,但此地不能航海;然而打破灯泡创造了光海,实现了"航海";最后邀请同学来"航海",然而却在"光海"里淹死三十七个孩子。(3 分)②效果∶制造阅读期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1 分)层层突转中,情节走向深入,揭示了在"拉美式的孤独"中不知向外找寻,将终究铸就悲剧的主题。(2分)
8.(1)托托和乔尔没有淹死。
理由∶①托托、乔尔之前就积累了在流光里"航海"的丰富经验;②托托、乔尔始终在"光海"里找寻灯塔和北极星,始终在积极进取,走向外面的世界,体现了作者"拒绝接受人类末日的说法",在托托、乔尔身上寄寓了作者的期望∶③那三十七个同学在赏花、唱歌、喝酒,体现的是满足于眼前舒适而不知找寻的"内陆根性",反映的是"百年孤独"的内心世界;④"化为永恒"的是那三十七个同学,是他们"扭开太多灯,公寓泛滥成灾",作者以此告诫活在"乌托邦式的现实"里而不知进取,则没有"永远生存的第二次机会"。(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托托和乔尔也淹死了。理由∶①救火队撞开公寓门,彩色鱼儿是惟一活生生而且快快乐乐的动物∶②托托戴着"仅够抵达港口的氧气",而乔尔没戴,,在光海泛滥成灾的局面里难以存活;③作者设计如此悲剧,是要告诫人们不要满足于活在"乌托邦式的现实"里,只有去创造"与乌托邦相反的现实",才会有"永远生存的第二次机会"。(每点2分,共6分)
9. B
10.A(殿试及第者之称。)
11.C("燕集"是宴饮聚会的意思。)
12.(1)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授予官职担任杭州刺史。(4分)
(2)鸡林国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伪造的马上就能分辨出来。(4分)13.①多次因忠诚耿直而遭排挤∶②侍奉年少君主,无心做官;③好游赏之乐,好佛。(每点1分,共3分)14.C("陪自己大醉一场,化解心中的哀情"属于无中生有,劝人酩酊,是因为"古今嫌见独醒人"。)
15.①余诗表达了对古今厌嫌"独醒人"这一现象的愤懑与不满;②张诗写《离骚》留传于世,是对屈原爱国精神永不磨灭的讴歌与赞美。(每点3分,共6分)
16.(1)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
(2)仓皇东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3)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4)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17.A 18.(6分)
答案示例一;①凡是花香都能被人闻到;菱角花香没有人闻到;所以菱角花不香。
②大小前提都虚假。
答案示例二∶①如果菱角花香,那么正经的香花就不香∶正经的香花是香的;所以菱角花不香。
②大前提虚假。
答案示例三∶①或者菱角花等香的好,或者兰花桂花香的好;菱角花等香的好;所以兰花桂花香的不好。②推理形式不正确。(相容选言推理,不能肯定一选言支,否定另一个选言支)
19.D
20.B(A项,太宽泛;C项,并不"新";D项,非论述二者关系。)21.①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二者都是理论命题)
②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然而也必须与客观实际一致)③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每处2分,共6分)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到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位,(有次)去京城滋玩。手见、(当时名流)所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干是就取笑白居易说∶ "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设是开玩笑的了。"元十六年,中书全人高郢主持进士、拔萃考试,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责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基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读,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授予官职担任杭州刺史。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不戴帽子,裸露发髻,像雏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呆、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伪造的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植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白居易查欢神,曾经自 己造了一双飞云鞋,占起香举起脚,好像在滕云驾客,云客冉冉降临。刚来九江时,压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序草学,炼制开药。这序草学堂如今还保存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