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试卷讲题思路分析(英语试卷题型及设计意图)

英语试卷讲题思路分析(英语试卷题型及设计意图)

首页英语更新时间:2024-09-02 03:23:47

在高中文科的学习与解题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问题,这些复杂的问题不仅显得抽象,显得模糊,而且让学生无法下手,没有切入点,不知道从何开始,更不知道运用什么条件,怎样运用条件,虽然老师讲评试题的时候头头是道,同学们听的很认真,也听懂了,好像也学会了,当自己叙说解题过程时,还是说不清楚,没有具体清晰的解题思路,更别说自己整理试题的知识结构,把握解题规律了,相信学弟学妹们也跟我一样的感觉,到底是哪儿出状况了,相信长期这样下去,高考结束,整个人的学习也就废了。

学习焦虑的状态

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在我焦头烂额、感觉学习走投无路的时候,同学给推荐一个学习平台,很实用的学习平台,我不是直带货播营销,这里不做广告,也就不广而告之了,于是,向老师请了一段时间假,在保证正常睡眠的前提下,我边整理做过的试题,边有针对性听专家讲解做题逻辑,同时也适当的做新题,这样坚持了半个月,此后的月考成绩证明了我的选择是正确的,也是及时的,我的考试成绩和学校名次不仅同学们觉得不可思议,连老师们也十分惊讶,他们从来没有教过这样的学生,进步太快了,师生们建议我把自己的学习心得整理出来,给大家介绍,以下是我发言稿的一部分,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探索事物的本质

当文科生在解题中遇到问题,尤其是遇到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的时候,不要继续机械地刷题、听老师讲题,再刷题、再听老师讲题,不妨尝试去分析解题背后的逻辑思维,这些逻辑思维与教材知识有关系,又不全是教材知识的问题,需要我们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和分析。那么,文科解题的逻辑思维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文科解题的逻辑思维是从语言逻辑开始的。高中学科中,无论语文英语试题,还是政治与历史试题,都是以汉语句子和汉语文本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任何语言都是思维的载体,而语言逻辑则是思维逻辑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解答文科题目时,我们需要运用汉语言句子结构来获取设问呈现的信息,解读设问信息的隐含的主题关系,然后把设问主题关系理解成主语部分和宾语部分的关系,包括主宾关系的定语(形容词)、谓语(动词)、状语(原因状语、条件状语、方式状语、和、结果状语)和宾语补足语,对句子结构的这些成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把握句子的内在逻辑关系,为调动和运用单元大概念做事实上的准备。

语言逻辑

其次,文科解题的逻辑思维需要从哲学思维入手。哲学是思维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和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即在事物内部双方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由于我们的认识要想反映客观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要求思维不仅要分别认识事物的各个局部、各种层次、各个阶段以及个别属性,而且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及其发展趋势。

包括创新思维,特指人们在具体的实践中破除迷信、超越陈规,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也包括联想思维,是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反映,例如迁移,是将不同认识对象的性质、作用等进行位置变迁与功能移植,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发散思维,是根据已知的事物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聚合思维方法,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信息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思路中,以便得出合乎逻辑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创造性思维

还包括逆向思维,是人们从过去所把握的事实原理的反面、构成要素的反面等,去思考、去求索,以实现创新的目的;超前思维,是在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从事物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状态,运用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判断事物未来发展的趋势的思维形态。

这些哲学思维方式涉及到思维的方法和规律,在解答文科题目时,我们需要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例如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来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探索出情境材料叙述事物的特点以及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找到是必然的方向、目标和路径。

规律性认识

另外,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此它也是解读设问主体关系的重要思维方式。在文科题目中,许多问题都涉及到矛盾的关系,例如利与弊、优与劣,而设问的主宾关系本质上就是矛盾的双方,它们既相互对立相互又统一,由此推动设问规定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通过运用对立统一的思维方法,我们可以深入地探究这些矛盾关系的本质,解读设问主体关系的必然性、目标和过程,确定单元具体知识的大概念结构,这些单元知识结构包括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生成大观念的具体知识点,其中的不同层次指的是设问产生的必要性、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具体的方法;不同角度指的是因具体知识特点的不同,需要条件的不同,使得描述和阐释情境材料地位与作用的不同,从而得出结果的确定程度也不相同,无论是多层次分析与说明,还是多角度探索与表达,都是为了更准确地回答问题。

分析与综合

分析就是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或者把认识对象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加以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分析方法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点”上,力图把具体的“点”认识透彻,其优点是精确;综合是一种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和不同发展阶段,按照其固有的联系联结和统一起来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综合法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上,整体性是综合方法的重要特征。其中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分析为综合做准备,而综合的结果又指导人们继续对事物进行新的分析。

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归纳情境材料,使归纳后的情境材料成为设问主宾关系(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变化的必要性,即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设问成立的前提,因为没有需要解决的问题,试题设问,甚至整道题都无法成立;归纳情境材料,使之成为设问主宾关系(矛盾)变化的可能性条件,即为解决情境问题提供的条件,也即推动矛盾性质变化的条件,然后充分运用情境提供的条件,建立新的联系,改变原来事物(矛盾)的状态,推动设问主宾关系(矛盾性质)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将运用知识点将解决问题的可能条件进行描述和阐释,使之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构成必然联系,即规律性,从而论证出必然的结果,即设问性质变化的结果或者解决问题的结果。

知识整合

这里需要注意的关键点是准确划分情境材料的层次,即必要性、可能性、目标和过程,从而调动不同角度的具体知识点,选择最能描述现象、阐释本质、论证结果。

考试中无论文科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有对事物性质类试题的考察,分析和判断情境材料叙述的事物的性质,同样需要运用哲学辩证法中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一般来说,情境材料的叙述本质上就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材料所叙述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即情境主旨关系的主要方面来决定,该事物的性质必须由恰当的教材知识来描述,并阐释其本质的特点,使该事物必然具备相应的属性和功能,就形成了答案的必选项。

逻辑思维

最后,形成规律性认识、运用学科概念描述设问主题关系、调动学科知识描述事实现象、阐释事实逻辑关系和本质、探究设问结果是文科解题逻辑思维的最终目的。只有通过这些步骤,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探究出正确的答案。

综上所述,文科解题的逻辑思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语言逻辑、哲学思维、对立统一等多个方面。只有掌握了这些思维方式和方法,我们才能在解答文科题目时更加得心应手,准确地探究出问题的本质和答案。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