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测试卷图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最新版自测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测试卷图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最新版自测题)

首页数学更新时间:2024-08-21 21:13:30

学校 姓名 考号

一、填空。

1.数学是研究( )和( )的科学。

2. ( )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 )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具有( )、( )和( )。

4.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 )、( )、( )和(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5. 数学源于对( )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基于抽象结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形成数学的结论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

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使得( ),( ),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7.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五大核心理念包括( )、( )、( )、( )、( )。

8. 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使学生获得数学“四基”即基础知识、( )、( )和( )发展,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四能”即( )、(提出问题的能力)、( )和( ),形成正确的( )。

9. 新课程倡导改变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注重( )、( )、( )、( )等,探索( )教学,积极开展( )和( )等综合性教学活动。

10.课程内容组织的重点应是对内容进行( ),探索发展学生( )的路径。

二、选择题(1至18题单选,19至30题多选)

1.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达到和谐发展的三维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教师成长 D情感、态度、价值观

2.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 )。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3.分数、负数和无理数的引入可以体现教学内容呈现过程性的( )方式。

A、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B、反映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C、提炼数学知识的反思过程

4.推理一般包括( ) 。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 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

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D.合情推理和逻辑推理

5.《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 )不同程度。

A.学习过程性目标 B.知识技能目标 C.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6.教材的呈现应当在准确表达数学含义的前提下,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从而有助于他们理解数学。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更适合以下( )方式。

A、可以采用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多种方式

B、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表格、文字等形式

C、可以将实物照片、图形、图表、文字、数学符号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

7.( )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

A四会和四学 B四基和四能 D四基和四会

8.教学活动应注重(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A.启发式 B.参于式 C. 互动式

9..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 )的过程。
A、交往互动 B、共同开展 C、交往互动、共同开展
10..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 )。
A.教教材 B、用教材教
11.“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数学思考 B、过程与方法 C、解决问题
12.《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 )不同程度。
A、学习过程目标 B、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13.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 〕
A、成绩 B、目的 C、过程

14.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 )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

A.协调性 B.一致性 C.层次性15.数与代数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包括( )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 A.数的认识 B,数与运算 C. 数的运算
16.“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 〕次。
A、一 B、二 C、三 D、四
17.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
A组织者、合作者 B组织者、引导者 C组织者 引导者 合作者
18.推理一般包括( )。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 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 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19.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需要处理好的关系包括( )

A.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B.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20.呈现教材内容的素材应贴近学生现实,那么学生的现实是指( )方面。

A、生活现实 B、数学现实 C、其他学科现实

21.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 )。

A.数感 B.符号感 C.空间观念 D.统计观念 E.应用意识及推理能力

22.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 )

A抽象能力 B几何直观 C空间观念 D 创新意识

23. 数与代数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包括( )两个主题。

A数与运算 B数的认识 C数量关系 D数据分析

24.教材编写应当体现整体性,具体包括( )。

A.全面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和目标 B.注重突出核心内容

C.注重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 D.注重体现学生学习的整体性

25.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是由( )学习领域组成。

A数与代数 B图形与几何 C统计与概率 D综合与实践

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 )

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 )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9.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 )

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10.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 )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三、判断。

1.课程的资源与开发是教育专家的事,与我们一线教师无关。 ( )

2.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对数学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 ( )

3.信息技术是一种教学手段,不能生成一种资源。( )

4.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

5.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

6. 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 )

7.提倡选择性学习是日本数学课程的一大特色。( )

8.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 )

9.数学在19世纪已经发展成独立的学科。( )

10.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 )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4.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5. 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基于抽象结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形成数学的结论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

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7.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五大核心理念包括(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

8. 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使学生获得数学“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四能”即(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9. 改变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

10.课程内容组织的重点应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1. B 2. C 3. A 4. C 5.A 6.B 7.B 8.A 9.C 10.B

11.B 12.A 13.C 14.B 15.B 16.A 17.C 18.C

19.ABC 20.ABC 21. A.B.C.D.E 22、ABCD 23、AC 24、BCD

25、ABCD 26.AC 27.ABC 28.ABCD 29.ABD 30.BCD

二、判断。

1.× 2.√ 3.× 4.× 5.× 6.× 7.√ 8.√ 9.√ 10.√


独狼浅析学校管理,原创作品,码字辛苦,禁止转载!

如果你觉得文中有错误,请批评斧正!

如果引起了你的共鸣,请关注并留言!

如果觉得对你有启发,请关注并点赞!

类似的干货、精华文章,我们一直在更新。

期待你的支持!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