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刚读初三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一场摸底考试,考试难度极大,以数学为例,我仅考了48分上下,要知道,数学可是我的强项,什么时候不及格过?而年级第一保磊则是断崖式领先所有人,那时候看保磊的走路都是带风的,威风凛凛,保磊是复读生,因为没有考上一中而复读,看来复读是要势必拿下一中了,而我则对一中不抱任何希望,只有班里前三名才有可能考上一中,而我最好成绩也就是班里六七名,甚至经常十名开外。与年级第一更是相差不可以道里计。
随着初三的深入学习,保磊的优势渐渐不明显了,到了期末考试时竟然被其他人追上了,保磊考了第二,但是只要保持第二名,考上一中还是没有任何问题。到了下学期,保磊的成绩持续下滑,看来复读生的优势也仅仅是第一学期的前半个学期,到了中考的时候,我们一起去查分,他考了661,我考了652,保磊看到分数的时候情不自禁的抱怨了一句,怎么考的这么差?另外一个复读生则是640分,他说没准一中分数线是650,你们两个都能上一中,我这分数是不可能了。我看着这个分数也是感慨万千,我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分数会这么高,曾经觉得自己的成绩与保磊相比差着十万八千里,没想到中考文化课成绩我竟然比保磊还高了两分,只是因为体育成绩差,所以总分才不及保磊,我若是知道这样的情况,当初也就不会放弃体育了,悔之晚矣。
后面就是漫长的等待时间,祈祷着都能上一中,但是内心也觉得不可能,后来果然不出所料,一中分数线667,我们三个全部落榜。他们两个不可能再复读了,我也不想复读,于是我们三个各找关系走后门,都想上二中,关系本来都已经打点好了,后来政策突然严了,除了考上一中的以外,其他的高中只能严格按片招生,我就只能上五中了,五中是我们县里最差的高中,由于耽搁了时间,所以父亲带着我又去五中找老师,五中的老师看见我想要找学上,一脸鄙视的问,考了四百几啊?我说652,五中的老师立马态度就变了,想不到五中还有考这么高分的,马上变得十分热情了。然后就爽快的办理了入学手续。
读五中的事刚刚尘埃落定,二中的老师又有了消息,说拿三千块钱就能上,二中毕竟要好一些,所以我又推掉了五中,拿钱去了二中。到了二中,发现保磊也在。但不在一个班,刚到二中的时候,进行了一场摸底考试,这次保磊考了班里第二名,我则是在十五名开外,因为十五名以后的排名没有公布,我不禁感叹复读一年果然还是知识扎实,我经过一个暑假忘了不少。但是复读生也仅仅是优势这一次了,等到大家都是一个起跑线开始学习新知识时,复读生的优势荡然无存,第一次期中考试时我考了班里第七名,拿到了学生生涯的第一张奖状,而保磊则是十几名以后泯然众人,期末考试时我更进一步班里第四名,保磊则是二十多名开外,第三次考试不考各种副科了,仅考数理化语英,我则飙升至班里第一名,自此开始,保磊与我的差距再无弥补的可能,同时物理竞赛也获得一等奖,各种奖状奖品拿到手软,后面整个高中我基本就在一到六名之间徘徊,而保磊早已不在我视线范围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