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新课程改革删掉了一些比较繁琐的计算题,虽然计算难度大大下降,然而计算错误仍然困扰着教师和学生。
学生的计算错误可以分为两大类:知识性错误和非知识性错误。知识性错误是指学生对于计算法则概念或运算顺序的不理解,或者没有很好的掌握所导致的错误。非知识性错误是指学生不是不懂得运算,而是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及不良的学习习惯所导致的错误。
一、知识性错误造成的原因
1、基础知识不扎实
对于计算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学生不理解,只会简单模仿。有些学生对于简单的20以内加减法的算法没有掌握好。
2、基本技能未形成。20以内加减法掌握不熟练。 有的学生要景借助手指来进行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二、非知识性错误造成的原因
1、感知不正确
由于计算本身没有情节并且外显形式简单,这样更容易造成小学生感知粗略、笼统、不够具体,再加上学生看题、读题、审题、演算过程中又急于求成,因而所感知的表象是模糊的,致使把计算式题中的数字、符号抄错。如,把“ ”误作“-”,把“3”写成“5”,把“69”写成“96”。
2、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尚未发展成熟,不善于分配注意是小学生注意的特征之一,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把注意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丢三落四,造成计算错误。
3、短时记忆出错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知识的积累、更新都要依赖于记忆,无论是口算还是笔算,或估算都需要良好的短时记忆力做保证。一些学生由于短时记忆力发展较差,直接造成计算错误,如计算两位数进位加法时,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而算到十位时却忘了把进位的1加上。
4、情感不稳定
小学生在计算时,总希望能很快得到结果。因此,当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或算式显得繁时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认真地审题,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从而导致错误出现。
5、学习态度不端正
态度不端正,习惯不良。由于部分学生本身不重视计算,加上平时教师也不注意对他们进行习惯训练,方法欠妥,因而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计算习惯。如,计算时书写马虎,字迹潦草,0写得像6,6写得像0,把题目抄错,数据漏抄等等。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计算频频出错。
为了提高一年级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我采用如下一些做法:
一、坚持口算常规训练
口算教学是计算教学的开始阶段,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组织口算训练,有助于提高笔算的速度和计算正确率,因此,口算练习要做到天天练,逐步达到熟能生巧。20以内加减法是加减法计算的基础,要求学生做到正确熟练、脱口而出。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每天坚持3—5分钟形式多样的口算训练,加强“听算”。
二、 弄清算理,以理驭法
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正确处理算理和算法关系,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三、培养学生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
1、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
2、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养成自觉验算习惯,不仅可以看出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还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养成仔细、严格、认真的良好习惯。检验时傲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如果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检验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估算法等。
四、精心设计计算练习
1、有针对性的练习。针对本单元或是本课时所要掌握的计算进行练习,并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计算错误的根源,必要时,就学生的错误进行针对性练习。
2、有对比性的练习。当学生已经较好掌握了本阶段计算学习后,要把与本阶段相关的特别容易混淆的计算进行融合,让学生在混合计算中提高能力。
总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认真分析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纠正,切不可把计算错误笼统地归为“粗心大意”,只有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