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卷子最后一道题(2024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析报告)

2024年高考历史卷子最后一道题(2024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析报告)

首页历史更新时间:2024-09-03 04:11:02

今天给大家押三个历史选择题的考点,

今年高考要是考了记得来感谢我。

押这三个考点的理由:

①这三个考点近十年高考真题都在反复的考。

②是很多同学容易出错的点,出题老师喜欢考。

考点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具体的知识点我就不罗列了,自己去翻。

我们来讲讲怎么考。这个考点通常考的题干内容是:明清时期大臣的权力非常大。很多同学就会去选大臣相关的选项,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大臣的权力再大,也都是来源于君主。我们来看两道例题:

1.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

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

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2.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落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大家可以先做下再看答案哦——

答案:

1【答案】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书房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产物和象征,地方官员敬畏皇权而敬畏南书房行走周兴岱,他才以此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A项正确;材料没有官员俸禄入不敷出的信息,排除B项;雍正设立军机处后,南书房地位下降,“嘉庆七年”与此不符,排除C项;“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是地方不是中央吏治混乱,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状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A项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所以排除A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D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中的所说的首辅权利来源于皇帝,皇帝信任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皇权的集权不断加强。

考点二:经济重心南移

这个也是经常考,记住下面的内容即可解决此类问题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 南方经济开始发展

第二阶段:隋唐五代 经济重心快速南移

第三阶段:宋 经济重心彻底南移

1.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有些年份南粮北运达五六百万石,超过元朝海运漕粮年度最高额。同时,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销往东南沿海。据此可知,明朝大运河航运

A.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B.导致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引发“海禁”政策出台 D.推动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2.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同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提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大家可以先做下再看答案哦——

1【答案】D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是南方的商品运到北方,北方的粮食运到南方,这说明大运河的重新疏通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D项正确;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南移,排除A项;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松动,排除B项;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是大运河航运引发了“海禁”政策的出台,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C 本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推断题。时空是北朝至唐中期(中国)。据材料“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以看出北朝时期,北方人嘲笑南方的喝茶习俗,但是到唐中期时,在北方城市中,出现了多个茶铺,说明北朝至唐中期,南方经济文化对北方影响力在提升,C项正确;“开始”,表述错误,无法得出确切的开始时间,排除A项;“趋同”,表述绝对,排除B项;唐中期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排除D项。故选C项。

考点三:雅典民主制度的缺陷

缺陷主要有四个点,

选择题常考的通常是第三个点

1、就其民主的范围而言,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广大奴隶专制的基础之上,众多妇女和外邦人也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

2、带有操作层面的幼稚,程序的合理并不意味着结果的合理。

3、直接民主会导致权利的滥用和误用。

4、它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权利。

我们来看例题:

1.在雅典城邦,获得村社支持是通向政治舞台的必由之路。公元前5世纪中期,著名将军客蒙用大量家财捐助公共服务、资助同村公民,以获取政治上的支持。这表明( )

A.贵族对村民有庇护义务 B.公民责任意识衰落

C.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缺陷 D.理性精神逐渐消解

2.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在一部作品中写道,雅典某陪审员对他儿子说:他一到那里,“就有人把盗窃过公款的温柔的手”递给他,并向他鞠躬:经过这么一恳求,他的火气也就消了,随即进入法庭。这可以用于说明,在古代雅典

A.司法审判不能体现民意 B.民主政治制度已趋于完善

C.直接民主无法确保正义 D.公民法注重调解经济纠纷

——大家可以先做下再看答案哦——

1【答案】C 在雅典城邦,著名将军客蒙为获取政治上的支持,用大量家财捐助公共服务、资助同村公民,容易造成社会精英利用手中的财富获得政治权利,影响民主政治的公平公正,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庇护村民是贵族的义务,排除A项;材料强调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无法体现公民责任意识衰落,排除B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且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C 由材料“‘就有人把盗窃过公款的温柔的手’递给他……经过这么一恳求,他的火气也就消了,随即进入法庭”可知,雅典的直接民主有一定的缺陷,可能导致权力的滥用和无用,这无法确保司法的正义,故选C;陪审法庭的陪审员是从公民中选出来的,这就代表了民意对司法审判的参与,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民主政治的缺陷,而非其完善,排除B;材料没有显示法律的具体内容,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