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考试卷命题思路(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大全)

历史中考试卷命题思路(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大全)

首页历史更新时间:2024-09-03 11:20:14

核心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明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大核心素养取代之前的三维目标成为新课改教学的指针。

初中课程标准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和考试要求,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加之初、高中教学“立德树人”这一教学根本任务的同一性,初中历史教学服务于高中教学的奠基性,初中教学三维目标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联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势必成为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方向。

中考对教学有导向性的作用,这几年,中考试卷中对核心素养的考查逐渐凸显。

中考历史中如何考查“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命题的角度是怎样的?老师们又应该如何进行备考复习呢?

下面,青隅老师将以2019年昆明市中考试卷为例深度解读中考历史中考查“时空观念”的3个命题角度,并就此提出3点备考建议。

敬请批评指正。

一、中考历史考查“时空观念”的命题角度

考查角度一:能够利用历史地图了解相关史事

历史地图直观,信息量大,能够有效地定位历史事件的时空,考查学生对相关史事的认识和理解。

毛泽东在《长征》这首诗中生动刻画出红军将士不怕困难、勇于奋斗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是( )

A.井冈山 B.贵州遵义 C.甘肃会宁 D.陕北吴起镇

这题侧重考查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要求考生具备将史事准确定位在特定空间框架下的能力。从题干提供的“1936年10月”时间信息、以及“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等关键词,可以判断正确答案为C。

2016年昆明市中考题的第5题同样考查红军长征这一考点,但命题者利用历史地图考查“时空观念”,非常典型。

(2016年.昆明)5.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如图,图中红军第一、第二、四三个方面军胜利会师于(C)

A.江西瑞金 B.贵州遵义C.甘肃会宁 D.陕西吴起镇

红军长征示意图

这道题的考查,如果再提高一点难度的话,可以在地图上标注选项,让学生精准定位历史史事的空间位置,更加鲜明地体现对“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

材料一

(1) 根据图2,写出古代亚洲大河流域三大文明的名称。(3分)

图2 古代亚洲文明示意图

这道题也是利用历史地图考查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要求考生具备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能够从地图中“图例”、“文字”、“符号”中提取有信息,进而对相关史实加以辨识。

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因为审题不仔细,没看清楚题目的限定于语是“亚洲”,更重要的是因为时空观念欠缺,缺乏从历史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答成“埃及”、“罗马文明”、“爱琴文明”、“阿拉伯文明”、甚至是“非洲”等。

考查角度二:利用时空线索,准确定位史事的时空位置

这种对“时空观念”的考查方式以2019年昆明中考第2题最为典型:

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时期兴起于江西,以生产青白瓷著名,成为当时江南最大瓷器制造中心的是( )

A.越窑 B.邢窑 C.景德镇 D.泉州

这题考点是“景德镇”,从宋代手工业考查中国古代经济,侧重考查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考题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准确定位重要史事的时空位置。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可以将时间定位在“北宋”空间定位在“江南”的“江西”,根据提供的“生产青白瓷”、“最大的瓷器制造中心”等史料依据,判断出正确答案为C。

考题中直接给出学生时间、空间信息进行考查,属于比较简单的类型,下面的这道题考题的难度就提高了不少。要求学生对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在不同时空中的演变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对每一个发展阶段进行准确的时空定位,一起老看看!

为适应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从1946年到194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

A.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B.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推行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 D.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这题考点为“土地改革”,考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的政策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的史事,侧重考查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要求考生能够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空中的发展和变化进行辨析区分,并能准确地将史事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中审视

1937年—1945年,为团结一切力量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教息的政策;1953年起,全国掀起农民生产合作化的高潮;1958年,《红旗》杂志发表文章号召成立大公社。不久,北戴河会议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随后全国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从1946年到194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成为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正确答案为B。

这道题,不少学生错选C,主要原因是学生时空观念欠缺,不能对同一史事在不同时空中的演变进行梳理辨析,无法将历史事件置于正确的时空框架中。

考查角度三:将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论述。

这种考查方式以2019年昆明市中考卷材料题27题的第(3)问最为典型。

大家先看题:

材料三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 1912年 2月14日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甬道街73号。聂耳自幼爱好音乐,小小年纪就学会演奏多种民族乐器。从1933年开始,聂耳先后创作了《码头工人歌》、《毕业歌》、《大路歌》、《新女性》、《义勇军进行曲》等30余首歌曲。聂耳短暂一生创作的辉煌顶点是《义勇军进行曲》,它表达了处在民族危机中的中华民族不屈的心声。《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据《昆明历史》(云南教育出版社)等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时代背景及影响。(4分)

这道题目中对“时空观念”的考查体现在题目的第一个设问:“时代背景”。

考题要求考生能够首先能够准确地将史事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其次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史事进行合理的分析。

这道题被扣分的考生基本上是因为时空观念欠缺,考生被扣分主要有几种类型:

第一种:历史事件的时空定位错误,时代背景答成“新中国成立”、“辛亥革命”、“文艺复兴”等;

第二种:对史事所处的时空位置很模糊,答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第三种:完全没有时间概念,笼统模糊地回答“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水生火热”等。

可见,老师们要加强对学生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备考策略

为了应对中考历史中对“时空观念”这一素养的考查,老师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备考:


(一) 关注重要的历史地图,强化学生空间观念,提高读图能力

老师们在引导学生备考复习的时候,为了保证地图使用的准确性,尽量优先选择教材上已有的地图。

建议老师们可把重要史事相关的地图做一个整理汇编,比如说丝绸之路、两极格局、两次世界大战等,形成为以历史地图专题的复习文档。

然后,从历史地图的名称,图例,图上的符号代表的意义,图上的文字这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历史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以此强化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充分利用大事年表和时间轴,强化学生的时间观念,提高整合能力

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包括古今中外几乎所有人类历史上重要的史事。历史史实时间长、范围广,导致考点繁多。

建议老师们充分利用大事年表和实践轴,这类图表教辅书、网络上可以找到不少,老师们也可以自己整理。

值得注意的是,大事年表和时间轴,我特别推荐的就是像下面这种中外对比类型的。

中考历史:中外对比大事年表

中考历史:中外对比时间轴

中外对比类型的大事年表和时间轴有两个重要作用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行纵向的联系,关注事物的延续与变化,找到历史事件前后的因果关系。

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行横向联系,把同一时期中国历史事件和国外的历史时间进行对比联系。

利用好大事年表和时间轴,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时间观念。


​(三) 整理重要的时间节点,进行关联,强化记忆

很多学生不喜欢学历史,是因为历史要记背的很多,特别是背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很容易混淆。

其实在中考历史当中,很少具体考到某一个事件发生的年份。

但学习历史,确实要记住一些关键的史事发生的时间,否则无法定位准确的定位历史事件的时空。

建议老师们在备考的时,可以引导学生记住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就可以了。

比如,公元前221年,中国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拉开封建时代的大幕。

比如,1949年,新中国成立。1978年,改革开放。

此外,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重要的时间节点,找到历史事件相互间的关联,进行思考推断

比如,学生记住了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那么,从世界史的角度上来看,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因为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巴黎和会是一战结束后召开的重要的会议。以此可以推理,4年的一战时间是1914到1918年。

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事件间的在时间上的关联,他们对时间的记忆相对就会轻松一些。

中考历史中关于时空观念的考查角度和备考策略今天就分享这些。

老师们有好的复习方法和建议,欢迎留言分享。

作者简介: 我是青隅老师,省重点中学工作10年,6届毕业班教学,专注中考历史备考复习,免费分享复习方法和复习资料,需要的老师请关注并私信我。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