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蹒跚 丘壑
2.(2分)所向披靡
3.(2分)示例:读《藤野先生》,体会鲁迅收到匿名信时的愤懑
读《梦回繁华》,看到当年汴京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的繁华
读《美丽的颜色》,感受到居里夫妇对科学的热爱和坚守
4. 【设计标语】(2分)
示例:关注身边文化遗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弘扬文化遗产,构建文明世界
保护文化遗产在功在当代,传承历史文明惠及子孙
【策划活动】(2分)
示例:开展关于文化遗产的实践活动(如:学习如皋木偶戏的历史)
开展关于文化遗产的专题展览
开展关于文化遗产的征文比赛
【拟写对联】(2分)
上联:竹送清溪月
下联:松提古谷风
5.(8分)【任务一】(4分)
A.(1分)纪律严明
B. (2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红军比作大风卷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军速度快,干净、利落的特点。
C.(1分)长征
【任务二】(4分)① 作者用轻松诙谐的笔触将石蚕的生活习性描写得栩栩如生。选文中,石蚕仿佛化身为一位优秀的潜水艇艇长,“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一会儿又神奇地停留在水中央”;②作者还善于思考和探索石蚕身上的科学知识,“是不是有木筏那样的结构,或是有类似于浮囊作用的装备”,给我们以科学思维的启迪。
6.(10分,一空1分)①无风水面玻璃滑 ②浅草才能没马蹄 ③妻子象禽兽 ④大漠孤烟直 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⑦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7.(2分)幽静 热闹、繁华
8.(4分)表达了诗人① 对谢灵运的仰慕,②对世人不解山水之美的惋惜遗憾。
9.(3分)凭栏瞩目/则山林之苍翠/烟霞之聚散/举在望中
10.(3分)①隔绝,断绝 ②空闲 ③多次,屡次
11.(4分)(1)略(2)在江心寺的旁边,以前曾有一个谢公亭,相传谢灵运来此游玩时,一定在这儿休息。
12.(3分)句子:“凭栏瞩目,则山林之苍翠,烟霞之聚散,举在望中;侍席怡情,则潮水之生落,鱼龙之出没,咸集眼底。”(1分)
理由:乙文 “高峰入云”是仰视, “清流见底”是俯视。丙文“凭栏瞩目,则山林之苍翠,烟霞之聚散,举在望中”是仰视, “侍席怡情,则潮水之生落,鱼龙之出没,咸集眼底”是俯视。观察描写角度与乙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完全一致。(2分)
13.(4分)①谢灵运热爱自然山水,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文,其才华让后代文人仰慕;②他性情旷达,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清高的气节,其品性为后代文人敬仰。
【丙文译文】康乐公谢灵运出任温州刺史时,常常在政务闲暇到江心寺游玩。看江心寺的环境的情形,宛如处在江水之中,足以远离尘俗,隔绝喧嚣。在江心寺的旁边,以前曾有一个谢公亭,相传谢灵运来此游玩时,一定在这儿休息,如今过了一千多年,荒废和兴建多次了。
那亭子的十根柱子,高一丈二尺,深一丈六尺,用彩色的颜料在柱子上彩绘兰草和蕙草,亭子周围环绕着各种竹子,树木等植物和奇形怪状的石头,亭中放置有图书笔砚,非常幽静雅致。倚靠栏杆观看,就有苍翠的山林,时而聚拢、时而消散的烟霞,都汇聚在自己的视野里;放下书卷靠在座席上怡悦情怀,就有潮水起落,鱼儿沉浮,都聚合在眼前,怎么不令人心胸开阔,神智清明,一切思绪都消失停止了啊。谢公天性旷达,十分爱好山水,这应该是他在公务闲暇时曾在此游玩(的原因)吧。
14.(3分)D(根据材料一第二段“近年来走红的故宫文创、国风彩妆等国潮产品一样,折射出新一代消费者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国潮消费的兴起也是中国文化自信崛起的表现。’”可知,国潮产品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并非缘于人们对时尚产品的追捧与消费的攀比,而是消费者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的增加。题干表述有误。)
15.(4分)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2分)
作用:具体准确突出地(1分)说明了年轻人国货用户和购买的国货产品均有所增长。(1分)
16.(4分)①缘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寻根热情;
②人们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虔诚的信仰,对自己的历史有一种自觉的传承;
③缘于年轻人的现代审美观和活泼的时代感;
④缘于一种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17. (3分) ①埋怨; ②心疼(担心、舍不得); ③理解(明白、懂得)
18.(1)(3分)① 交代了母亲的忙碌,为下文写母亲棉被里藏很多瓶瓶罐罐以及月台摔倒作铺垫(只写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不得分,能写出其中一个情节即可),②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以及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2)(3分)(手法)运用了外貌描写,(内容)写出了母亲的贫穷与苍老,以及母亲对儿子的不舍,(情感)表现我对母亲的担忧、心疼与关爱。
19. (3分)(注意格式,条理要清晰)
①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母亲为我送行,月台跌倒的事;
②表现了深切的无微不至的母爱;
③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愧疚、心疼与爱;
④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写出任意三点即可)
20. (4分)
甲文:母亲是生怕儿子知道自己受伤后伤心、内疚;
乙文:父亲是借身体不适缓和父子关系,表达对儿子思念之情;
都是源于对儿子的深切的爱。
21.(60分 10分)【分两个板块阅卷】
第一,审题。“样子”一般指人的外貌,或物体的形态。这里显然指的是人的精神面貌,“青春”本是一个成长时期, 是指青年时期。结合导语可知,这里突出的是一种充满青春气息的气质,由导语可知,青春应该是乐观的,勇于探索实践的,敢于创新的。但这不是青春的全部,有“青春”气质的人,可以是充满热情的、充满自信的、充满活力的、充满好奇心的、充满探究精神的、不怕失败的、热心助人的等等,体现出青春这个阶段的人应有的特质的就是具有青春模样的人。这篇文章要求写出青春的样子,就是要写出青春的这些气质和特点,而目的就是展现青春样子的可贵,表达对青春的赞美与歌颂之情。
第二,思路。文章适合写成记叙文或散文,围绕“青春的样子”这个内容写作,先明确你理解的青春的模样是什么样子的?它一定是某种精神气质,而不是外在的面貌,当然这种精神气质要通过人的言行举止展现出来,而这个展现这些气质的人,可以是自己,写自己的某件或一些展现青春模样的经历、事件,例如面对困难的拼搏与不放弃,就是青春的样子;可以写身边的同学、朋友,这些人因为年龄正是青春时期,所以比较容易展现青春的模样,抓住这些人的生活细节去写,书桌前静静的学习是青春的模样,绿茵场上活力四射的奔跑也是青春的模样,展现青春的不同样子;可以写身边的中老年人,他们年龄上已经不再年轻,但是他们的精神面貌可以永远年轻,对于新事物的好奇与研究,对于工作的热爱与负责等等,也是青春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