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早七晚九的新初一娃来说,周末时间是很金贵的。
但再金贵,也要拨出一定量的时间,分配给史地政生这个小四门进行复习。
为什么呢?
1、中考成绩追求的是“均衡”原则,语数英固然是重中之重,必须要置顶。
但如果因为这几门勤快就能多拿分的科目,反而拖了总分的后腿,是不是显得相当不划算呀。
2、史地政生的特点之一就是知识点庞杂,要记要背的东西也特别多。那么上课认真听,作业认真做,每周扫一遍知识点,大考前再集中烧一把火,这种常规的化整为零路线,大部分普娃还是可以走得通的,且压力不太大。
3、众多前辈们的经验之谈:
小四门,主打跟紧校内节奏;定期复习,争取不积累问题;见缝插针,化整为零。
那么接下来我就来分享一下,周末在家,娃是如何复习小四门的。
因为我们也是刚升初一,刚接触小四门,才开学两周,校内目前也没发啥资料,所以,现在这个小四门的周末复习流程,也算是娃在初中学习上的一种新尝试、新摸索,很可能还要在执行细节上进行调整。
但调整咱不怕,只要能逐步优化,沉淀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流程和方法,老母亲觉得这都是值得的。
第一,小四门的时间分配。
由于每个周末是史地政生四门都要复习的,那么我们是这么分配的:
在周六和周日各抽一个时间段,来安排一个文科 一个理科。
比如:
周六下午是历史 地理,每门约半小时,总时长约一小时。
周日午后是道法 生物,每门约半小时,总时长约一小时。
其实在第一次执行的时候,每门半小时略显有点不够,45分钟会比较充裕。
也可能是娃对复习流程还不太熟,走起来有点磕巴,希望后面几周能慢慢提上来。
当然,这种时间安排是因人而异的。
我也见过专门抽一个下午的整块时间,一口气把当周小四门都复习完的;
也有再进一步拆分,在午饭后、晚饭后,只花半小时,只专注复习一个科目。
如何分配,真是多种多样的,大伙儿按需参考吧。
第二,小四门的复习流程。
让我用历史、地理来举个例子:
(我之所以把历史、地理排在一起,主要是考虑一文一理,脑子复习起来不累;而且后面进行到了某些板块的时候,历史、地理知识是可以相互协同、相互配合、共同消化的)
1、先过一遍课本或笔记,唤醒知识点。
这一步肯定是要摆在第一位的。
因为到了周末,前几天上过的内容,很可能已经有点记忆模糊了,那么温故而知新,复习知识点就是第一步。
翻看课本上划的重点字词、重点语句、重要段落,或是按老师要求整理过的笔记,要考的知识点基本上就都在上面了。
而且这一块看完关键是要进行抽查,记住了没有。
所以说这一步最好有家长监督。
因为初中学历史和小学课外学历史,我觉得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
光知道大致意思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史实,要能够准确无误的记下来、写出来。
学术上的准确,从这个阶段,要开始了。
2、再用总结性的教辅过一下归纳好的内容,建立脉络。
书上的知识点不免量多松散,而要孩子自己去归纳,难以梳理、总结得那么有条理和专题化。
那么,就可以找知识大盘点、知识清单之类的总结性教辅,再把当周、或是一个单元、一个时期的内容,系统的捋一遍。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有助于帮助孩子建立对整个科目的整体框架感。
因为现在才学两周,知识点还不算多。一旦要识记的知识点积累多了,就需要各种专题的逻辑线把它们串起来,形成知识脉络,建立起更深刻的印象。
所以,有时候我们总觉得:
历史怎么那么多要记要背的呀,但如果能有几个特别清晰、能打开思路的思维导图,或是史地图表,背起来都会觉得轻松一些。
而且,这种系统性的总结,对于后续划分知识板块进行总复习,也是有帮助的。
3、结合部分习题,见一些难点题型,摸索一下答题技巧。
知识点捋完了,还是要见一些练习题的。
对于地理和生物,通过习题来摸清楚课堂知识的灵活掌握程度。
而对于历史和道法,则更要通过一些材料大题,去让孩子摸索学习答题技巧,学会答在历史、道法的“要点”上。
这种做法,有点类似于语文课的阅读理解训练。
但这一步,是可以挑题目做的。
我家有备小四门的单元卷,目前学校还没有发小四门的练习册和辅导资料,我就打算在自家资料里摘一点合适的出来,先练一练。
而实在没时间的,我还见过一个折中的方法,那就是“动口不动手”。
把题目读一遍后进行初步口答,然后翻出标准答案进行比较,划出得分要点后再多读几次,这样就节约掉了书写的时间。
找题目做,一来是可以强化知识点的记忆;二来是可以摸清楚历史、道法大题的答题风格。
避免将来考试胡乱写一通,却踩不到要点,拿不到几分,还耽误了时间。
好了,我们新初一娃的小四门,在周末就打算这样子先练个几周,观察一下效果如何。
但不管怎么说,以小四门庞杂的知识风格来说,平时多花点功夫,见缝插针的熟悉一些大题,总归是比较保险的做法。
欢迎关注@B计划老妈,孩子成长路漫漫,在这不可逆的十八年里,努力扶君上马,送君一程,但内心始终有B计划。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