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栗子
编辑 | 嘈坊
高考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考”,是无数人改变命运的重要关卡。
然而在15年前,有一个叫蒋多多的小姑娘,却在严肃的高考考场上任性了一把——
她将自己对高考的不满,写在了文综客观题的空白处,洋洋洒洒8000字,把高考制度抨击的一无是处。
她还罔顾考试要求,使用红蓝双色笔答题,并且在禁止作答的密封线外留下自己的笔名——“碎心飞魔”。
考试结束后,蒋多多的试卷被判0分,她也一下子成为社会媒体关注的焦点。
如今15年过去了,曾令无数人目瞪口呆的蒋多多活成了什么样?
对于曾经的行为,她后悔了吗?
01
事情发生以后,很多人以为蒋多多家中非富即贵——这样不把高考放在眼中,莫不是家里已经有了安排?
但事实上,蒋多多的家庭与富和贵都沾不上边,她只是河南省南阳市王村乡蒋庄村的一个普通女孩。
蒋多多的爸爸是一名普通的保险业务员,妈妈则在家中收拾15亩土地。
她的上面已经有一个姐姐了,父母本期望第二个孩子是男孩,但令他们失望的是,第二个孩子仍旧是女儿。
最后这个女儿被取名为蒋多多,多余的多。
好在蒋多多从小就懂事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
父母期望她能好好读书,从而实现人生的飞跃,改变几代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蒋多多也深以为然。蒋多多从小就以姐姐为目标,因为几年前姐姐成功考上了大学,是他们村150多人中,第二个考上大学的人。
而父母相信,蒋多多会是村里第三个考上大学的人。
2003年,蒋多多成功考入重点中学——河南省南阳市第八中学。
要知道,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考上南阳八中,等于一只脚已经迈进大学校门”,父母非常欣慰,觉得这个女儿省心又乖巧,一定会有一番前途的。
如果一切都按照父母的设想发展,那么蒋多多可能会成为因高考而改变命运的众多学子中的一个。
而蒋多多确实因为高考而改变命运,只不过却是“厄运”。
而这一切的变化,与她高二下学期遇到的一件事有关。
02
2005年,蒋多多进入高二下学期。
紧张的学习与父母的期望,令蒋多多感觉到极大压力。
一个偶然的机会,蒋多多萌生了写小说的念头,她便趁着课余时间,偷偷写了一篇小说,并且拿给上大学的姐姐看。
姐姐看了以后觉得不错,还建议她给报社投稿,看能不能发表。
结果她们将小说寄过去以后,还真的获得了回复。报社刊登了蒋多多小说中的一小段,并且支付了她稿费。
看到妹妹欢呼雀跃的样子,姐姐十分既为她欣慰,又为她骄傲。
原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却不想这次经历竟然对蒋多多的心态产生巨大的影响。
写小说为蒋多多带来的获得感、成就感,令她忘乎所以。
恰逢少年成名的作家郭敬明和韩寒开始被大肆报道。尤其是韩寒,他不顾学校的劝导,高中肄业,专注写小说,最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蒋多多从中得到启发,她觉得自己也很有写作天赋,于是将兴趣和注意力都转移到写作上来。
“上课、自习课、午休时间,我都在写作。尤其是午休的时候,别人休息,我就在写小说。”
“如果我利用午休时间写小说,下午上课就特别有精神。如果午休没写,那么整个下午都会精神不振、昏昏欲睡。”
蒋多多的作品大多写在了作业本上,从高二到高三,她写了将近一百多万字。
而这些作品可能是武侠小说,也可能是校园生活。她甚至还创作了一部电视剧剧本,只不过最终没有完成。
《天凉好个秋》、《开学伊始》、《魂断北京城》、《网中人》……其他同学看了蒋多多的作品,纷纷夸她有才华。
但是她的老师却不认同。
老师觉得蒋多多的作品“乱七八糟”、“毫无逻辑”、“经不起推敲”,并且让她叫了家长。
不过父母老师的反对,蒋多多并不在意,她反而觉得这些人都不理解自己,阻挡了自己成为名作家的道路。
至于老师的点评以及让她“读读别人的作品”的建议,蒋多多全部没有接纳。因为她认为,读别人的作品会限制她的思路,像穿了小鞋一样难受。
而蒋多多对写小说的痴迷,已经严重影响了她的学习成绩。
可蒋多多不但没有收敛,她还对现有的高考制度产生了极大的反感。
父母老师就是一直拿高考说事,坚决要求她停止写作、专心高考。
蒋多多不禁在心中呐喊:难道高考就是成才的唯一出路了吗?不高考的人就会完全废了吗?
而她的这种偏执心态一直延续到高考前夕,她甚至在心里萌生了一个计划,一个能让所有人闭嘴的大计划。
03
2006年5月,所有高三考生都在奋力一搏,尽最大的努力提升分数。
而蒋多多却在读报纸、查资料。她胸有成竹,等待着高考的来临。
2006年6月8日高考当天。
所有考生都在奋笔疾书,蒋多多也不例外,只不过她写的不是正确答案,而是一篇文章。
她在文综试卷的空白部分,使用黑蓝双色笔,洋洋洒洒地写下了8000字,将自己对教育制度以及高考制度的不满发泄了出来。
而在不允许答题的密封线外,她还写下了自己的笔名——“碎心飞魔”。
蒋多多的想法很简单,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起教育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关注,为自己以及其他深受高考“迫害”的学生找寻出路。
蒋多多也知道自己的行为会让父母失望甚至是暴怒。于是在高考结束以后,她就拿着自己存的200块钱离家出走了。
她先是准备去投奔姐姐,但姐姐却在电话里大骂了她一顿,还劝她赶紧回家。
蒋多多没有听从姐姐的建议,她选择跑去山东菏泽,想在这里找一份工作。
结果到了菏泽以后,事情的发展并不顺利。在花光了手中的钱之后,蒋多多不得不选择回南阳。
但回到南阳后,她并没有回家,而是四处转悠和借宿。
在等待事情发酵的这几天,蒋多多感觉坐立不安。她担心改卷老师没有把她的试卷上报,也担心这件事没有引起关注,这样自己就白白“牺牲”了。
当然,蒋多多的“牺牲”没有白费。
6月23日晚上,班主任打电话让蒋多多的母亲来学校。蒋多多的母亲以为是出成绩了,但老师却说不是。
此时寄住在叔叔家的蒋多多也知道了这个事,她明白应该是考试的事情有个结果了。
第二天蒋多多自己来到学校。老师绷着脸,拿出一份“考试违规处理决定书”,告诉蒋多多:她的一门考试判定违规,分数为0。
蒋多多的第一反应却是:为什么只有一门被判0分?
当她把自己故意违规写文章的事情告诉老师时,老师生气地批评她:
你写这些干什么?!教育制度是你一个人能改变的吗?
教育制度和高考制度虽没有被改变,但蒋多多却受到了媒体的关注。
当记者蜂拥至蒋多多家里的时候,她的父母才知道这件事。
而当记者光临时,蒋多多一开始感觉非常痛快。她将自己的想法全部表达了出来,并且希望媒体予以报道。
但是这种新鲜的感受没几天便消失了。因为每天都有好几拨人来她家,她将想法重复了很多遍,直到厌倦、无话可说。
而父母也是失望的哭泣,觉得这个孩子全完了。
还有好心人得知她家的家庭情况和她的任性行为以后,给她送来衣服和作业本,希望蒋多多可以放下成见,进行复读。
结果蒋多多却哭着不愿意收,甚至在别人放下物品后,逼着母亲去几里地外将送东西的人找来,把东西取走。
因为她认为,自己的初衷是让社会关注到高考制度,而不是贪图名利。收下别人的资助,是对她的一种侮辱。
然而,蒋多多的闹剧在持续一段时间后,便失去了热度。
蒋多多以为自己可以改变高考制度、教育制度,事实上完全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她蚍蜉撼树的做法,只给人留下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没有学可上,又拒绝复读的蒋多多,在帮着母亲干了一段时间的农活后,选择去外面打工。
但是没有学历的她处处碰壁,况且她在高考中的鲁莽行为经过报道后,可谓家喻户晓,没有哪个企业愿意用这样的人。
就这样,蒋多多的棱角逐渐被社会磨平。她只能去选择一些门槛低、不需要学历的工作,赚取着微薄的薪水。
而她曾经大过天的写作梦,也逐渐在繁重的劳作中消散
时至今日,蒋多多没有任何一部“大作”引起社会关注。
曾经的“0分状元”如今已经泯灭于人群中,只有举反面例子的时候,才会被再次提出来。
04
其实,蒋多多的行为也可以理解。
在叛逆的年龄中,她找到了写作这个很好的发泄途径,并且珍之重之。如果被好好的引导,说不定真的可以有一番作为。
但是她的这种行为被老师和家长否认,再加上没有足够的社会阅历和学识,导致她的叛逆心理越来越强,最终选择一种偏激而错误的行为来宣泄自己的不满。
事实上,像蒋多多这样的孩子本应该是高考公平制度的受益者。
若是她珍惜高考机会,并且通过努力考一个好大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专业,那么她的未来或许会很美好。
但蒋多多并没有意识到,高考或许是她这一生中最为公平的一次机会。
这个偏激的孩子在心中给自己立了一个高大的“人设”,却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支撑这个“人设”,最终让她走向灰暗。
人总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蒋多多如今的生活就是她曾经任性的代价。
也希望其他学子从蒋多多的故事上能有所感悟,珍惜如今的学习和考试机会,不要因为一时的错误想法,而做出让自己终身后悔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