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年前,1991年。
七月份,天气很热,更热的却是内心,全社会都知道,高考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1、那一年有预考,乡镇的学生到县里或地区(现在地级市)参加高考,录取分为重点本科、本科、专科、地区性(现在地级市属的各类院校)大专和中专。
2、那一年很焦虑,夏天的燥热随时引发老师、家长、学生们共同焦虑。对于成绩较好的同学来说,凌晨读书、挑灯夜战根本不算记忆,那算是生物钟。一般情况下,父母会反复叮咛要沉着应对、老师会反复鼓励要自信冷静,同学之间会反复鼓励打气,也许有所减轻,但焦虑的情绪一直到成绩出来才彻底缓解。
3、那一年的同学感情很纯真,每个人都担负着家人厚重的期望,青春的躁动和懵懂,奋发的激情和拼搏,理想和抱负萦绕着每个人。大家不仅生活在一起,更愿意在学习分享、讨论,希望朋友能够抓住每个知识点。考前的一个星期左右,班长抱来了毕业纪念册,大家的表现不是沸腾,那是一种明显的不安。把最美好的祝愿、自认为最幽默的短句统统倾泻到了一张薄纸上,恨不得自己的朋友能干个世界第一。(有的同学即便高考之后一直未见面,只要见了,哪怕一面,依然有非同一般的情绪涌动)
4、那一年热衷于猜题押题,考试前的一个星期,是神秘又混乱的,老师会时不时地告诉大家这个很重要,同学之间也神经质般的探讨会不会考这个考那个。甚至在考试期间,有时老师也会神秘地周游于各个房间,传递他认为的重点,有的好像还真的有点用。
5、那一年是首次先出成绩再填志愿。
6、那一年的老师让人永生难忘,他们对教育的真诚和奉献令人崇敬。记得班上有五六个同学,家里条件很差,供不起每个月约十块钱的费用。也许老师感受到了他(她)们的才华和不屈服的努力,亲自家访,承包了早中晚三餐,他(她)们得以安心读书,这几个同学都如愿走出农村。前几年老师去世,这几个同学在追悼会上现场晕厥过去两个。现在想起来,还会有泪水流出。
7、那一年的考场简陋却不失庄严,桌椅略显陈旧,进入考场的那一刻,大家的心跳得厉害,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只剩下呼吸声和心跳声。监考老师在讲台上宣布考试规则,周围的同学一个个低头检查自己的文具,整个考场充满了一种紧张而又庄严的气氛。试卷发下来的那一刻,纸张的触感是那么真实,决定未来的时刻终于来了。
8、那一年的人生终将迎来改变,漫长的等待中,成绩终于出来了。赶快拿出一张翻烂了的当地报纸,那个上面有高考题目和答案,看看自己预估的分数可能哪里有误。命运彻底发生了变化,一个班上93个人,一共考上重点本科二个,本科四个,专科七个,四批十九个,中专二十个,这些人将来是国家给饭吃。还有一部分同学,选择了电大、自费大专、定向培养等开始学业,还有几个人,直接选择回去从初一读起,重头来过。
9、那一年的喜悦发自内心。当录取通知书寄到家中的那一刻,邻里之间洋溢着欢乐和祝福。父母会迅速联系放电影的人,视自家情况在村子里放1至3天的电影,所有的努力和汗水都化为了喜悦,那是比过年还要开心的时刻,一扇通向未来的大门打开,全新的生活开启了。
10、那一年的信息并不发达。蝉鸣、蛙鸣仿佛仍然在村里回荡,萤火虫仿佛也能照亮心中的道路。没有相片留存艰辛,没有录音备份希望。只有一生铭刻,难以忘怀的回忆。
后记:
三十三年前,充满理想抱负的青年,终于成了一个个老年油腻,如今取得什么成绩、成就已经不重要了,努力、乐观、向上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
刚刚在网上看见,1991年的高考试卷出现过严重的泄密事件,不知道真假。当时确实信息太不发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