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体“湖南教育网”→
点击右上角“…”→点击“设为星标
科举制度从隋朝正式诞生,1905年废除,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1300多年。在这一千多年时间里,中国古代有不计其数的学子,但是只产生了500多位状元,含金量相当高。
1983年,在山东省益都县文物管理站征集到一份状元试卷。它是明代万历二十六年,25岁的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它是一本册页,经故宫博物馆专家鉴定,的确是原件。现已成为国家一级文物,是目前大陆唯一的殿试状元卷真迹。
状元的试卷高有47.6厘米,长267.9厘米,公分19折,每折长14.1厘米。每折6行,行宽2.4厘米,天头8.6厘米,地头3.3厘米,中间35.7厘米。最重要的是,试卷的底部和封面用金绫装裱。
这位状元的名字叫做赵秉忠,主要生活于明朝万历年间。他15岁补府学生,24岁中举人,25岁参加殿试,一举考取第一甲第一名,高中状元。先是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后又官至礼部尚书,死后追赠太子太保。
在试卷的首页天头有朱笔书写的“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下面印有“弥封关防”四字的长方印。接下来是用仿宋体写的赵秉忠家室简历,字迹清秀。之后就是试卷的正文,文章共2460个字,占15折,是赵秉忠用工整凝重的楷书所答,试卷的内容是有关治国安邦的对策。
正文之后,印有“读卷官少保兼太子少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张位”等九个人的官职和名字,占二折。最后,卷尾印有“印卷官礼部仪制吏司置郎中事主事臣朱敬循”一行大字。
从图片可以看出,整份试卷全篇无一处错误、涂改之处,其字迹工整堪比如今的印刷体,但是又多了一份生气,一点一横,无不体现出深刻的功底。在考场的巨大压力下,还能写出如此字体,相信放在现代,一定会秒杀很多所谓的“书法家”吧!
赵秉忠状元卷不仅字迹一绝,能够得到万历皇帝御批第一甲第一名,其内容也是冠绝一时。当时的考题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赵秉忠全篇紧扣主题,先是开门见山的指出帝王要想把国家治理的和谐昌盛,就必须要有“实政”和“实心”,也就是“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和“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接着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又在结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严格选拔和考核各级官吏、广开言路、抓好教育、加强军队建设、安定民心、提倡节约、加重对贪官污吏的惩罚等十条建议。
在400多年前的封建社会,赵秉忠不怕冒犯皇上威严,敢于在一生中最重要的考卷上仗义执言,针砭时弊,大胆提出许多治国安邦的建议,敢于拿自己的生命和前途做赌注,这在古代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而当时的万历皇帝,也确实没有辜负赵秉忠的一番爱国热血之情,不仅虚心纳谏,还钦点其为一甲状元。即使在今天,赵秉忠的许多建议仍然有借鉴意义。
一般来说,中榜之人的试卷,都是古代国家的重要机密,由朝廷专门保管,那么赵秉忠的这份状元卷是怎样从宫廷流失到民间,又恰巧传到自己后人手中的呢?这恐怕是一个永远的不解之谜。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这份状元卷才得以保存下来,我们今天才有幸目睹古人的风采。那比印刷体更好看的字迹,足以令今天很多书法家都自惭形愧吧!
这份珍贵的状元试卷被当成国宝,收藏在青州市博物馆。1991年8月该博物馆的保安林春涛监守自盗,准备以六十万的价格卖给文物走私犯。后被公安局及时捉到,追回了状元试卷。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