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试卷真迹一共多少个(中国现存的状元试卷在哪里)

状元试卷真迹一共多少个(中国现存的状元试卷在哪里)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0-22 23:15:31

如今在很多的鉴宝类的节目中,经常看到有明清时期的科举考卷。这些考卷的种类很多,包括乡试、会试、殿试的考卷,不过至今还没有发现有状元考卷。因为到目前为止,现世的状元考卷仅有一份,而这份考卷也是山东青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科举制度自隋唐创立一直沿袭了1300多年的历史,共产生了800多个状元,其中文状元仅有525人。显然状元是个稀有品种,而作为纸质的考卷又极难保存。青州博物馆收藏的这份状元考卷,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

青州历史悠久,从北宋至明清一共出了6个状元,本文所说的这位主角就是明万历二十六年的状元赵秉忠。他的考卷被保存至今说起来也是个意外,因为这份考卷是赵秉忠从礼部“盗取”的。

万历二十六年殿试,出的考题是《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根据记载赵秉忠花了将近一天的时间写完了这份考卷,并最终被钦点为一甲一名状元。考卷为宣纸,长3.3米、宽0.38米,全卷分为三个部分,皆为馆阁体的小楷书写,是典型的八股文。正文之前,有万历皇帝六个朱批大字“第一甲第一名”,卷尾还有九位读卷官的签名。

赵秉忠中状元时年仅25岁,按明制状元不需要参加朝考直接授予正六品的翰林院修撰。赵秉忠的仕途算是比较通畅的,历任侍读学士、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同时他又是一个性格刚直之人,不愿向权贵折腰。

天启朝大宦官魏忠贤独掌朝政被称为九千岁,满朝文武不是被他迫害就是气节不保成为阉党集团的成员。时任礼部尚书的赵秉忠因为不愿依附阉党,所以被魏忠贤借故革职罢为庶民。

那么赵秉忠又是如何将自己的当年的考卷拿到手的呢?按照制度,乡试、会试、殿试的考卷都会集中在礼部。殿试的考卷除了一甲三名按例还要誊抄副本藏于大内,至于正本则由礼部统一管理收藏。

赵秉忠由于长期在礼部任职,并先后担任堂官,因为遭到魏忠贤的打击,他心有不甘,并借着职务之便将自己殿试的考卷带回了老家青州。至于他为什么要将自己的考卷从礼部拿走,其中原因不得而知。但赵秉忠此举却给后世子孙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53岁那年,赵秉忠在老家青州郁郁而终,没有看到自己被平反的那一天。

赵秉忠的后人很看重祖上的这份荣誉,俗话说富不过三代,经历了400多年的传承,赵氏子孙心口相传将这份状元考卷完好无缺地保存了下来,这么长的时间,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波折,历经了多少的困难,赵氏子孙都一直保持着祖上的这份荣誉,再苦再难也没有拿出来换钱。

1983年,时任山东青州博物馆馆长的魏振圣在郑母村从事文物考察工作,村里的人就告诉他,明代状元赵秉忠的后人至今仍保存着状元考卷。魏振圣从事文物工作多年,他知道到全国文物部门中,都没有收藏过状元考卷,也深知这份考卷的历史价值。

魏振圣很快就找到了赵秉忠的13代孙赵焕彬,希望他能把状元卷卖给国家,由博物馆进行保存以流传万世。然而,魏振圣的请求遭到了赵焕彬的拒绝,他表示这是祖上的荣耀,保存至今十分不易,就是多少钱他也不会卖的,他还说要将考卷传给后世子孙。

话说到这个份上按理魏振圣也不好强求,可是他知道这种纸质的文物不好保存,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如果没有专业的人加以护理,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变质、氧化,如果是这样,那将追悔莫及。

魏振圣经过24次的上门,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最终赵焕彬才松口,表示愿意主动捐献给国家。他从自己的屋子里拿出一个枕头,用剪刀将枕头剪开,从中取出来卷子。魏振圣从卷首处便看到了万历皇帝亲笔题写的“第一甲第一名”的六个字,该卷尾折叠的形式,一共是19折。

赵焕彬手里捧着考卷对魏振圣说,这可是我们赵家的传家宝,祖祖辈辈都将它比自己的生命看得还要重,文革期间他们冒着巨大的风险将它藏在枕头里,天天枕在头下,这才保存了下来。以前他闯关东的时候,还曾把考卷缝在衣服里,寸步不离身。

这年的6月份,青州博物馆组织了国内有关方面的文物专家对考卷进行了鉴定,最终确定这是原件真品,它的出现弥补了明清两朝的宫廷档案和中国科举制度史上状元卷的空白。

赵焕彬老人因为献宝有功,被国家授予了荣誉表彰,还额外奖励了一笔数目可观的奖金。此后,赵秉忠的状元卷成了青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复制品也在各大博物馆中进行展出。时至今日,很多参加高考的考生,都会买上这么一份状元卷,希望给自己带来好运。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