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至19日,第32届国际哲学奥林匹克大赛(简称“奥哲”)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两位上海高中生代表中国出赛。经过激烈角逐,两人都斩获奖项:来自上海中学的夏育嘉获得了优胜奖,而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的徐子杨则夺得金牌。
这是中国在该赛事荣获的首枚金牌。而在来自世界各国的一百多位选手中,只有两人获得这一荣誉。
徐子杨(左)、夏育嘉(中)和中国队领队施璇(右)(受访者供图,下同)
规模最大 两位上海学子脱颖而出
潮新闻记者了解到,这项国际赛事是由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FISP)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共同主办的一项面向全世界20周岁以下中学生的国际大赛,于1993年开始举办。每年参加的学生都需要经过各国全国性的选拔,除了当年承办国可以派出10名学生外,每个国家最多只能派出2名学生参赛。今年有50多个国家参与这项比赛,规模达到了历史最高。
两位中国参赛学生告诉记者,他们很早以前就非常喜欢哲学,并通过书籍自学。从老师那里获得这项比赛的消息后,便向该赛事在中国唯一的授权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报了名。
徐子杨在赫尔辛基
作为中国队的领队兼奥哲国际评委,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施璇表示,哲学所自2012年开始带队参赛。随着报名人数的增加,从2018年起开始举全国选拔赛,每一次都会“优中选优”。为了公平公正,并与奥哲赛制保持一致,全国选拔赛对所有选手都进行了匿名处理。在结果出来之前,评委只能看到编号。
“我是前往赫尔辛基前才知道这次选拔出来的是这两位同学。在奥哲赛场上,所有评委打分时都会进行讨论,并需要给对方提供让他们信服的依据。结果出来后,还会把获奖选手的文章和评分根据放到网上。因此,已经把随意性降到了最低,获奖的含金量是实打实的。因为这次规模达到了历史最高,两位中国学生有这样的成绩非常不容易。”她说道。
在今年1月的全国选拔赛中,徐子杨获得了一等奖。
都选择了与人工智能相关的题目 文章获得评委表扬
据悉,在奥赛现场,选手们要从四个题目中选择一题,使用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中的任意一种非母语的语言写作论文。
两位中国学生告诉记者,他们都选择了第四道和人工智能(AI)相关的题目。在作答的四个小时里,夏育嘉写了将近两千字,而徐子杨写了三千八百字。
夏育嘉表示,他本来就对心理哲学和科技哲学很感兴趣。在决定参加奥哲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哲学基础,他又读了一遍哲学史。
这次比赛的四个题目
“这次的题目给出的信息是,AI在政策、法律、健康、教育等领域加剧了不平等。我认为这个问题是存在的,但没有那么严重。我通过功能主义的角度论证,AI的思路和人类本质上是一样的,尽管不像人类那么复杂。人类社会中存在偏见,作为继承人思想的东西,AI也会有偏见。所以,我们应该回到社会问题本身。和AI共处时,我们应该知道它一样有偏见,所以不要认为它绝对正确。”他说道。
徐子杨则把历年的题目都看了一遍。原本很喜欢政治哲学的他认为,把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结合可以更好地解答这些问题,于是参赛前加强了对后者的学习。
夏育嘉在赫尔辛基
“这次的题目可以说是历年最难的,答题时我先阐述了AI如何作决定。在这个过程中,我用康德哲学证明,它没有‘伦理主体性’的问题。接着对自由意志进行了三个层次的讨论,证明AI只是一个工具。在AI没有自由意志的前提下,我们不应该怪罪它作出的决定增强了不平等。这种行为让AI成为了一个发泄口,变成了人类社会不平等和不理性的替罪羊。”他说道。
施璇告诉记者,因为徐子杨的这篇文章论点明确、结构清晰、论证有力,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
“国际交流让我有了更多关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思考”
除了紧张的比赛过程,和外国同龄人的交流也让两位中国学生印象深刻。
徐子杨身披国旗,领取中国首块奥哲金牌。
施璇表示,主办方为了增加国际交流,在安排住宿时将学生的信息全部打乱,使得他们都会遇到其他国家的舍友。
夏育嘉告诉记者,因为比赛只有那四个小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和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一起玩耍、交谈。
“我的舍友来自德国,他和我推荐了一位我以前从没听过的作家,觉得很有趣。他那篇文章没有写完,但是我看了之后觉得写得非常好,如果能写完的话一定可以得奖。”他说道。
就是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徐子杨注意到,中国元素正在国际上越来越突出。
夏育嘉在赫尔辛基的湖边
“我碰到一个黑山的学生,他很感激中国在他们国家修路。我还注意到,一个列支敦士登的学生用的手机是我们国产的荣耀。这些都让我有了更多关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思考。”他说道。(潮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