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洛阳又一批优秀学子
迈入名牌大学校门
他们有哪些共同点值得借鉴?
他们来自什么样的家庭?
最后去了哪些大学、读了什么专业?
洛教融媒调查中心邀请100名
2024年考入“985”高校的洛阳学霸
分享成长秘诀
快来了解详情
▼
学霸选啥专业和大学
青睐航空航天类专业
爱到北京、上海、陕西上大学
今年高考,洛阳学霸青睐哪些大学和专业?
从调查看,今年选择航空航天类专业的学生最多,占比达12.8%;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专业依旧热门,分别有10.3%、9%的理科生选择。这两年,越来越多高校开设工科试验班、社会科学试验班,这两类班型多是“打包”了学校的部分优势专业资源,有的还可以在学生大一、大二确定兴趣后再选具体专业——这一点也吸引了众多学霸。
就大学而言,13%的洛阳高分学子选择了国防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防、军工类高校。从地域上看,他们偏爱北京、上海、陕西这三个地方,去这三地上大学的比例分别为19%、13%、12%。北京、上海热度一直较高,很多人选陕西则是因为“离家近”。
“我听过航天员桂海潮的故事,平时也会关注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展,觉得国家需要这方面人才,就业前景也不错,就选择了航空航天类专业。”今年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贺璞昊(洛一高毕业生,2024年高考理科671分)说。
像贺璞昊一样,51%的洛阳高分学子在选择大学、专业时,考虑了国家需要;有40%的学生考虑了家长的建议;还有一部分孩子坚持了自己的意愿。有高分学子想学医,分数足以上北大医学部,但因为更喜欢上海,尽管周围人建议选北大,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部。
“现在的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在学校、专业的选择上很有主张,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能放手不管。”洛四高生涯规划教师刘岩说,平时,家长可以创造条件,让孩子与从事其心仪职业的人交流,搜集孩子感兴趣的大学、专业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帮孩子科学决策。
学霸出自哪些家庭
教师家庭最多
重视习惯养成、言传身教和陪伴
●学霸们的父母更重视培养孩子的习惯
教师家庭容易出现学霸,很多人有这样的印象。调查结果对此也有印证:在这100名学霸的200名家长中,教师职业最多,从幼儿园老师到大学老师都有,占19%;若以家庭论,100个家庭中,28%的学霸出自教师家庭(父母有一方是老师即算)。
从学历上看,43%的学霸家长,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教师容易培养出学霸,可能因为他们更懂教育规律。”多名老师表示,能否培养出学霸,关键不在于父母的职业、学历,而在于教育孩子的方法。教师的一个普遍特点是,重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郭哲涵(洛一高毕业生,2024年高考文科632分,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的爸爸教小学数学,妈妈教初中英语。他说,父母从小让他养成了热爱学习、做事认真的习惯。他家的电视几乎不开,父母在家除了备课,最常做的就是看书,还经常带他逛书店、同读一本书。爸爸从小要求他“一件事做了就要认真”,比如一起去运动,如果他不认真就会被严厉批评。这让郭哲涵无论做什么事,一旦确定目标,就会认真去做。“在学习上,爸妈非常相信我,他们从没主动给我买过学习资料,而是让我自己把握学习节奏。”郭哲涵说。
●学霸们的父母“卷”娃前会先“卷”自己
学霸的父母如何教育孩子?调查中,很多学霸提起父母满怀感激,他们口中的父母,特别注重两点:言传身教、用心陪伴。
从缺乏动力、成绩平平,到认真学习、不断逆袭,韩赟(yūn)喆(孟津一高毕业生,2024年高考理科660分,考入西北工业大学)说,自己转变的关键是妈妈。
“我从小成绩一般,初二前一直排在年级中游,平时只满足于完成作业。”韩赟喆说,妈妈想让他认真学习,但没有逼他,而是决定考法律执业资格证。看着原本从事财务工作、没有任何法律基础的妈妈,在一年多时间里,努力通过了考试,顺利跳槽、涨薪,他深受震动:“我明白了奋斗的意义,开始相信‘努力就会有回报’。”此后,韩赟喆发奋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陈俊屹(栾川一高毕业生,2024年高考理科684分,考入北京大学)的父母都是初中学历,经营民宿。她上高中后,爸爸推掉了很多应酬,妈妈调整了工作安排,确保只要她放假,父母都在家。上高中前,父母的陪伴不算多,陈俊屹像很多高中生一样,一开始和父母也没话说。但是,她的父母用两招赢得了女儿的心:专注倾听、平等交流。“即使有时候我的问题比较幼稚,他们也很认真地听,不会敷衍我;他们不会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我,更多时候是和我辩论,尊重我的观点。”陈俊屹说,父母的陪伴给了她强大的心理支持,只要回家,就能感觉到被爱包围着。
“父母的爱是孩子最大的底气,让孩子有能力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刘岩说,在家庭教育中“关系大于教育”。只有亲子关系融洽,孩子才能从家庭中获得持久、稳定的爱,身心才能健康成长,进而在学业上表现优异。
洛教融媒多年的调查均印证了这一点:在2017年、2018年、2021年、2024年的高考学霸调查中,分别有87.39%、91%、81.25%、88%的学霸与父母“关系很好,像朋友一样”。
学霸成绩为啥这么好
向课堂要效率
超五成学霸没上过学科类辅导班
●学霸的共同点:肯努力、心态好、有方法
学习好是因为聪明吗?在此次调查中,仅31%的学霸认为考得好是因为“智商高”,62%认为主因是“持之以恒的努力”。
学霸有多努力?“只要放假,无论几天,我都会每天坚持学6个至8个小时。”田泽坤(栾川一高毕业生,2024年高考理科663分,考入复旦大学)说,知道自己有不足,所以,他要把别人玩、休息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长时间学习,不仅不会增加压力,反而让他感觉很充实。靠着这份努力,他的成绩从高一时的班级中游,稳定到了前10名。
陈若贤(洛一高毕业生,2024年高考理科696分,考入清华大学)一般会晚10到15分钟去吃饭,节省排队时间用来学习。
学霸的另一大特点是心态好。面对升学压力,他们情绪并非完全不波动,68%“偶尔焦虑”,21%“经常焦虑”,但会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以及向朋友、家长、老师倾诉等方式调整心态。
张永奇(新安一高毕业生,2024年高考理科 685分,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上高三后,从全班第一名退步到第五名。原本心态很好的他一下子开始怀疑自己,有时晚上12点还睡不着。那段时间,他经常去找关系不错的语文老师聊天,慢慢调整好了心态。
在诸多好的学习习惯中,“上课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效率高”是大多学霸的法宝。“高中讲课进度快,偶尔开个小差,可能就跟不上了,所以抓住课堂非常重要。”洛一高教师王玮琪说。学霸们会通过积极回答问题、眼睛紧盯老师等方法,确保上课时专注。
会休息才会学习,93%的学霸有午休习惯,67%的学霸高三保持6小时以上睡眠。
另一组值得注意的数据是,60%的学霸从小到大成绩都很好,小学、初中、高中逆袭的分别为4%、21%、15%。“高中知识难、学科多,想逆袭比较难。想要高考取得好成绩,最好从小好好学,培养良好的习惯,打好基础。”王玮琪说。
此外,“双减”之后很多家长焦虑:孩子不上辅导班,成绩跟不上怎么办?此次调查数据显示,52%的学霸从未参加过学科类辅导班。
●超六成理科学霸高中参加过竞赛
此次调查发现,51%的学霸高中时参加过五大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竞赛。在理科生中,这一比例更是达到了62.8%,文科生为4.5%。
作为一名文科生,韩思雨(孟津一高毕业生,2024年高考文科642分,考入中国人民大学)高三时参加了数学竞赛培训。“很喜欢数学,学校组织培训,我就参加了。”她说,利用自习课时间培训了3个月,虽没拿奖,但让她对数学新题型得心应手,高考数学考了124分。
“新高考出题越来越灵活,高中学有余力的同学参加竞赛学习,确实对拓展思维有帮助。”王玮琪说。
此外,参加竞赛对学生参加强基计划等选拔也有帮助。洛一高毕业生陈富恒,高中期间获得数学、化学竞赛省级一等奖,竞赛学习对他通过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测试(测试科目包含数学、物理、化学等)有一定帮助,助他顺利考入清华。洛一高毕业生张子恒,曾在物理竞赛决赛中获银牌,入选清华大学2024年物理人才培养“攀登计划”,获得高考成绩达到一本线及以上即可被录取的资格,今年顺利被清华录取。
不过,多名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同学坦言,若脱产学竞赛,确实会对学习有影响。
学霸的课外生活都咋过
超八成学霸爱玩游戏,但不会失控
不少家长为孩子玩手机、打游戏头疼。此次调查显示,67%的高分考生从未将手机带到学校,还有13%的高分考生没有手机;84%的高分考生也喜欢打游戏。
梁雨歌(孟津一高毕业生,2024年高考文科642分,考入武汉大学)因担心手机让自己分心,高考结束才买手机。金博文(洛阳理工附中毕业生,2024年高考理科656分,考入电子科技大学)高中时也没买手机,需要和家里联系时会用电话手表,上网课时用限制安装App的平板电脑。
高分考生也会经历手机、游戏的诱惑,但不会长久沉迷,而是会想办法克服。有一次放暑假,潘童童(洛阳理工附中毕业生,2024年高考理科624分,考入天津大学)在家自学时,为排除干扰把手机锁在了其他房间,但他发现半小时就顶不住了。此后再有假期,他每天坚持去图书馆学习。
陈若贤小学有了手机后,一度沉迷王者荣耀。父母经常带他出去散步,希望分散其注意力,但他会偷偷玩。后来输得太多,他对游戏失去了兴趣。这段经历,让陈若贤学会思考:“玩,应该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我可以选择玩也可以选择不玩,人不能被欲望驱使着失去自控力。”此后,他完全将手机当工具使用,直到现在也很少打游戏。
“这一代孩子,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不接触手机、游戏几乎不可能。但是,优秀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自律。”刘岩建议,家长应慎重选择是否给孩子买手机。若真要买,事先应约定何时能玩、玩什么、在哪儿玩等,并协商好奖惩措施,这也是培养孩子自律的机会。此外,她提醒,家长也要转变观念,手机是重要的信息来源,学会正确利用手机也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一课。
■采访手记
每年夏天采访高分学子,我最想知道的都是,什么驱动着他们学习?
今年考入清华的洛一高毕业生陈富恒给出的答案是:喜欢!“数学的曲线、化学反应中丰富的色彩变化,无不体现出美感,让人着迷。”他说。因为热爱,陈富恒学习从不需要家长督促,即使最轻松的高三暑假,也在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
这让我想起一个朋友的故事:她的孩子高中时成绩平平,闲时爱剪辑视频,她觉得浪费时间,但自己的干预并没起作用。孩子高考发挥不佳,选择复读,并打算学自己热爱的编导。虽然最终只考了个普通大学,但因为学了喜欢的编导专业,孩子在校如鱼得水。因为在专业上表现出色,孩子毕业根本不愁找工作。
最让我朋友感慨的是,有一次孩子半夜接到通知回公司修改视频,她替孩子感到辛苦,孩子却说:“我很快乐呀,可以把自己的作品打磨得更完美。”我想,这就是热爱的力量。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能够“乐在其中”。若能如此,何愁学不好?也许,作为家长的一项功课,便是挖掘、培养孩的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