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国科举千年留下的唯一一张状元试卷,可以看到右上角写着“第一甲第一名”,也就是当科状元。
这份试卷全文2460个小楷,字字端正,赏心悦目,而全文阐述的观点之清晰、引经据典之信手拈来,都能让人对他的状元之位心悦诚服。
中国自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直到满清覆灭,一共产生过700多名状元,但保留至今的状元试卷真迹,就这么一卷。
试卷主人赵秉忠,1573年出生于大明王朝的青州府益都县(今山东青州),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
在万历26年,也就是赵秉忠25岁那年,他在科举考试最后一轮殿试,被钦点为榜首状元。
试卷右上方醒目的“第一甲第一名”6个大字,也是万历皇帝亲笔题写的。
那么这份珍贵的真高考状元亲笔试卷,是怎么保留至今,又是被发现的呢?
原来在1983年,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馆长魏振圣下乡搜集文物时,听见老乡们说当地村里住着明朝状元的后代,还提及他们家中还珍藏着状元登科时的试卷,正是赵秉忠留给后人的。
魏馆长听后激动不已,如果真有状元试卷存世,这将填补我国考古的一个空白。
于是魏馆长火速联系了当地赵秉忠后代,希望赵氏能够将试卷捐献出来,而被赵氏多次拒绝。
赵氏认为这是自家的传家宝,绝对不能转手给他人。
于是魏馆长联系当地村长对赵氏进行了多次劝说,最终才达成了收集文物的结果。
如今很多人对这件事颇有非议,大家认为魏馆长几经劝说人家,非要把人家家族传家宝充了公非常不地道,认为赵氏应当居奇货,等日后开高价。
但需要说明的是,当时赵秉忠后人赵焕彬只是知道家里祖上留下来一幅字,但是并不知道这幅字具体是干什么的,也不知道有什么价值。
因为家里也没有读书人,于是只是每年家里拜一拜,希望出一个读书人。
而魏馆长在征得对方同意后,将这幅字拿到北京鉴定,这才确认了是赵秉忠登科试卷真迹,而后以国家名义花了800元从赵氏手中买下了这试卷,珍藏在博物馆。
800元在现在看来不值一提,但在1983年的确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当时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刚刚开展不久,国家尚待发展,市场又混乱,因此在文物收集方面只能尽力抢救,以保存更多的古迹为第一要务。
而此后赵氏也十分乐意将有价值的文物交给国家保存,这才成就了我们如今去到当地博物馆,就能一睹状元文采的机会。
感谢观看,关注我,历史奇闻、都市传说、奇闻异事,每天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