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子找不到了(卷子找不到了在哪里找卷子)

卷子找不到了(卷子找不到了在哪里找卷子)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9-17 22:47:12
1967年,范桂莲出生在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的一个农村家庭,排行老四。小学未毕业就辍学打工的她,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在鸭口煤矿当矿工的丈夫。

1992年,两人步入婚姻殿堂,与公婆一起住在矿上,家门口就是铁路,经常有火车呼啸而过。1993年6月26日,农历五月初七,范桂莲生下了儿子栗帅。

这个小生命的降临,让全家人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中。范桂莲格外疼爱这个小儿子,将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他身上。栗帅天性聪明伶俐,性格开朗,有点调皮,但特别爱干净。

范桂莲回忆起一个温馨的画面:有次过年,她在外打工给儿子买了一身小西装和一双黑皮鞋。小栗帅穿上新衣服,高兴得像只欢快的小鸟,在屋里转来转去。

每转一圈,他就会很认真地把那双黑皮鞋擦得干干净净,再小心翼翼地放到一边。看着儿子一本正经的样子,范桂莲心里乐开了花。

栗帅3岁半时,范桂莲带他去饭店吃饭。令人惊讶的是,两三年后再路过那家饭店,小栗帅竟然还记得,兴奋地指着饭店对妈妈说:"妈妈,爸爸带咱们在这吃过好饭。

"范桂莲惊讶于儿子惊人的记忆力,心里满是自豪。家门口的基督教堂成了栗帅的另一个乐园。爷爷奶奶经常带他去参加活动,小小年纪的他就能跟着大人一起唱歌、祷告,深得周围人的喜爱。

看着儿子古灵精怪的样子,范桂莲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母亲。1999年3月,范桂莲的生活突然变得忙碌而紧张。婆婆生病住院,她每天奔波于照顾婆婆、做饭和接送孩子之间。

3月13日,这个星期一,成为了范桂莲一生中最痛苦的日子。中午时分,范桂莲正忙着做饭准备送到医院给婆婆。6岁的栗帅从学校回来了,但他的表现让母亲感到异常。

往日活泼好动的孩子,此刻却出奇地安静,低着头,一反常态地不说话。范桂莲一边忙着,一边关切地问:"你这是咋了?别人欺负你了?"栗帅没有吭声。

经过反复追问,栗帅才弱弱地说出原因:这次考试没考好。当范桂莲要看考卷时,栗帅说卷子找不到了。那段时间,家里家外的忙碌让范桂莲心情烦躁,加上觉得儿子最近有点淘气,耽误了学习,她第一次动手打了儿子几下。

打完之后,范桂莲又心生愧疚,担心孩子下午在学校因为卷子的事受老师责罚。她安慰儿子说:"下午上学,我和你一起去找找吧。

如果真找不到了,妈妈去跟老师说一声。"命运似乎在捉弄这对母子。正常情况下,婆婆每天中午都是12点吃饭。然而就在范桂莲提着饭盒准备出门时,公公回来说婆婆想1点半再吃。

范桂莲心想,先送儿子到学校,再回来给婆婆送饭也来得及。带着儿子,范桂莲一边走一边在路边寻找丢失的考卷。天空飘着雪花,孩子打着伞。

当他们走到鸭口煤矿医院下边时,范桂莲在路边发现了儿子的考卷,赶紧捡起来放进书包里。这里是个三叉路口,距离学校约200米,远远能看到学校的轮廓。

范桂莲对儿子说:"奶奶1点半要吃饭了,我要赶紧回去送饭。你自己往学校走吧,好好上学,妈妈下午来接你。"说完,她就急匆匆地往家走去。

谁能想到,这短短的200米,竟成了永远的别离。下午放学时,范桂莲像往常一样去校门口接孩子,却迟迟不见栗帅的身影。

她跑进学校询问,老师却说栗帅一下午都没来上课。范桂莲顿时慌了神,"怎么可能?我中午亲自送的儿子啊!"接下来的时间里,范桂莲像疯了一样,喊上家人和邻居四处寻找,可是栗帅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

范桂莲蹲在地上嚎啕大哭,内心充满了自责和绝望。这个平凡的下午,成为了范桂莲生命中永远的伤痛,也开启了她漫长的寻子之路。

栗帅失踪的消息如晴天霹雳,瞬间击垮了范桂莲。她的世界仿佛在一瞬间崩塌,脑海中只剩下一个念头:找到儿子。泪水模糊了双眼,双腿却不停地奔跑,嘴里不断呼喊着儿子的名字,希望能在街道的某个角落找到他。

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线索出现了。附近开理发店的一个女孩告诉范桂莲,当天中午1点半左右,她看到一辆停在医院门口的黑色高档轿车,车牌是外地的。

在那个轿车还比较少见的年代,这辆车格外引人注目。可惜的是,女孩没有刻意记下车牌号。这个时间点,正好是范桂莲送完儿子往家走的时候。

范桂莲心里一沉,立即跑去报了警。然而,由于当时周围没有监控设备,警察也无从查起,只能让她回家等消息。绝望和无助笼罩着范桂莲,但她知道不能就此放弃。

第二天,栗帅学校的一位老师带来了新的重要线索。这位老师说,她的女儿告诉她,当天上学路上,在医院附近的路口,看见一个三四十岁的男人正在跟栗帅说话。

那个男人穿着一身中山服,对栗帅说:"帅帅,我带你去铜川找爸爸吧?"但栗帅拒绝了,说:"我不去,妈妈不让我跟别人走,妈妈让我去上学。

"这个信息让范桂莲更加确信儿子是被人拐走了。她回想起之前看过的关于拐卖儿童的新闻,心如刀绞。曾经她觉得那些事离自己很遥远,没想到如今却真实地发生在了自己身上。

范桂莲和丈夫开始了漫长的寻子之路。他们在周围四处打听,张贴寻人启事。他们专门雇了一辆车,贴上儿子的信息,拉着横幅,奔波于长途汽车站、火车站,希望能找到一丝线索。

2000年,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范桂莲夫妇到公安局采血入库,做了信息登记。这成为了他们寻子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他们心中的一线希望。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每天晚上,范桂莲都会做同一个噩梦:梦见栗帅被打,哭着喊着找妈妈。她常常从噩梦中惊醒,看着儿子的照片默默流泪:"帅帅,你到底在哪里?过得好不好?"这个问题如影随形,日日夜夜折磨着这位饱受思子之痛的母亲。

尽管困难重重,但范桂莲始终没有放弃。她相信,只要坚持下去,终有一天能够找到自己日思夜想的儿子。这份执着的母爱,成为了她继续寻子的最大动力。

时光匆匆,转眼间,范桂莲寻子的脚步已经走过了三年。这三年里,她几乎踏遍了周围的每一寸土地,翻遍了每一个可能藏匿儿童的角落。

然而,希望与失望交织的日子,不仅耗尽了她的精力,也几乎耗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生活的重担压得范桂莲喘不过气来,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

为了继续寻子,她不得不重新振作起来,一边打工赚钱维持生计,一边跟随志愿者和寻亲队伍,奔波于全国各地。她的足迹遍布了20多个城市,每到一处,她都会借助各种新闻媒体传播寻子信息,希望能够找到儿子的蛛丝马迹。

在这漫长的寻子岁月里,范桂莲又生下了小儿子。面对新生儿,她的心情复杂而矛盾。一边是对新生命的喜悦,一边是对失踪大儿子的思念。

她必须在照顾小儿子和寻找大儿子之间找到平衡,这无疑给本就疲惫不堪的她带来了更大的压力。然而,正是在这条艰辛的寻亲路上,范桂莲遇到了许多和她有着相似遭遇的离散家庭。

有的人丢失了儿女,有的人丢失了父母,还有的人丢失了兄弟姐妹。他们彼此倾诉、互相安慰,在绝望中给予对方一丝希望和温暖。

有时候,也会传来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当看到队伍中有家庭时隔多年终于团聚时,范桂莲会激动地流下眼泪。她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同时也在心底暗自祈祷,希望这份幸运能够早日降临到自己身上,让她能够和儿子重逢。

虽然寻子之路充满艰辛,希望往往渺茫,但范桂莲从未想过放弃。她坚信,只要不放弃,就总有希望。这份执着的信念,成为了支撑她继续前行的力量,也让她在最绝望的时刻依然能够看到希望的曙光。

在漫长的寻子过程中,范桂莲始终不愿放弃任何可能的线索。直到有一天,经人提醒,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可疑对象——一位曾与家人有过节的邻居。

这个邻居家住在鸭口矿上,平日里以蛮横无理闻名,在周围的名声很不好。他们的儿子曾因故入狱,出狱后一直游手好闲。

正因如此,邻居们都不愿招惹这家人。范桂莲回忆起,她的公公脾气不好,曾经因为一些琐事与这个邻居差点大打出手,两家关系一直很紧张。

更重要的是,她想起曾经听说这个邻居私下说过:"走着瞧!早晚有他们(范桂莲家)哭的时候。"这番话在当时并未引起范桂莲的重视,但现在回想起来,却让她感到后背发凉。

怀着忐忑的心情,范桂莲决定去找这个邻居问个清楚。然而,当她来到邻居家时,却发现大门紧锁。询问其他邻居才得知,这家人已经搬走了,据说是到河南打工去了。

一听到"河南",范桂莲的心更加慌乱。她想起曾经听说河南那边有很多被拐的孩子。这个巧合让她更加确信,儿子的失踪可能与这个邻居有关。

带着这个新的线索,范桂莲急匆匆地跑到警察局报案,请求警方调查这个可疑的邻居。然而,警察的回应却让她感到失望和无奈。

由于事发已经过去很长时间,又缺乏直接证据,警方表示无法立案调查。范桂莲不死心,每周都往返于警察局,希望能推动调查的进展。

最终,警察声称已经调查过了,但没有找到确凿证据,而且邻居也不承认有任何关联。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留下了一个未解之谜。

尽管如此,这个新的线索还是给了范桂莲一丝希望。她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继续追查下去,直到找到真相为止。时光飞逝,转眼间,范桂莲寻找儿子栗帅已经整整24年。

这漫长的岁月里,她的心中始终萦绕着对儿子现状的猜测和担忧。范桂莲深信,当年6岁的栗帅,以他优秀的记忆力,一定记得家就住在鸭口煤矿的铁路边,记得爸爸在铜川矿上工作,记得爷爷奶奶经常带他去教堂。

她甚至相信儿子会记得失踪那天,她要回家给奶奶送饭的细节。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如今30岁的栗帅,为什么还没有回来找他们呢?这个问题日日夜夜折磨着范桂莲。

她最担心的是,儿子可能在被拐卖时被灌了迷魂药,失去了记忆。或者更糟糕的是,他被拐卖到了偏远地区,被限制了自由,无法与家人取得联系。

每当想到这些可能性,范桂莲的心就如刀绞一般疼痛。尽管如此,范桂莲从未放弃希望。她坚持在各种场合呼吁:"儿子,如果你对自己的身世有所怀疑,一定要记得去采血登记。

也许一滴血,就能帮你找到回家的路。"24年来,范桂莲和丈夫始终坚持寻找,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她深深地相信,无论儿子在何方,都一定要平安健康。

范桂莲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儿子安全回家,全家团聚。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