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
1.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辨识应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全员参与”的方式每年组织开展一次。
2.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辨识应覆盖所有的作业活动和区域。
3.控制风险的主要手段就是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
4.公司对查出的重大事故隐患要挂牌督办。
5.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张贴较大危险因素危险告知卡。
二. 判断题
1.特种作业人员未按照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上岗作业的,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 √ )
2.事故预防措施应坚持低成本低效益的原则。( × )
3.“两抓两查”是现场风险防控的重要手段。( √ )
4.班组对较大危险因素的防范措施进行日常自查,车间或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消除安全隐患。( √ )
5.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是现代风险管理思想的体现,是从根源上防范事故的一场革命 。 ( √ )
6.当危险源不被安全设施有效控制时,就构成了“事故隐患”。( √ )
7.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 √ )
8.事故隐患不一定是危险源。( × )
9.岗位员工每班至少对本岗位设备设施、属地检修现场全面排查一次。( √ )
10.控制风险优先顺序,从前往后依次为:替代、消除、工程控制 措施、标志、警告和(或)管理控制措施、个体防护装备。( × )
三、选择题
1.当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及时组织辨识危险有害因素:( A B C D )
A.法律、法规发生变化; B.生产活动内容或工艺发生重大变化;
C.有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引入; D.出现工亡事故或重大安全事故隐患。
2.金属冶炼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按照规定经考核合格的判定为( C )。
A.一般事故隐患 B.较大事故隐患 C.重大事故隐患
3.有限空间作业现场未设置监护人员的判定为( C )。
A.一般事故隐患 B.较大事故隐患 C.重大事故隐患
4.对存在风险的作业活动、设备设施、物料等每年组织进行风险评价( A )次。
A.1 B.2 C.3 D.4
5.发生过轻伤及以上事故且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的直接判定为( A )。
A.较大风险 B.重大风险
6.重大风险是发生事故可能性与事故后果二者结合后风险值被认定为( C )类型。
A. 一般风险 B.较大风险 C.重大的风险 D. 特别重大风险
7.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公司主要负责人要做到“三亲自”是指:( A B C )
A.亲自组织安排 B.亲自带队排查 C.亲自整改销号
8.( C )是风险管控的基础。
A.风险分析 B.风险评价 C.排查风险点 D.风险分级
9.“双重预防机制”对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为(A B C D )。
A.体现了全过程风险管控的思想,能够实现安全管理的关口前移;
B.体现了“预控为主”的思想,能够切断事故发 生的因果链;
C.体现了主动安全控制的思想,能够提升员工的风险意识;
D.大幅度降低了生产安全事故。
10.根据危险源分类,人员失误是属于第几类危险源。( B )
A.第一类危险源 B.第二类危险源
11.双重预防机制包括( A B C )几个过程。
A.辨识 B.评价分级 C.管控
12.危险源行为是指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以及( B )
A.危险源 B.作业行为 C.隐患 D.危险点
13.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进行分级,按照危险程度及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将风险分为4级,其中( A )级最危险。
A.1 B.2 C.3 D.4
14.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以及( D )。
A.安全措施 B.消防措施 C.卫生防护措施 D.应急处置措施
15.风险辨识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A B C D )
A.人的不安全行为 B.物的不安全状态
C.作业环境的缺陷 D.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缺陷
四、问答题
(一) 什么是重大事故隐患?
答: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