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遇到一种情况:有些文章,我们应该读懂了,可那种感觉在我们的脑子里只是一团隐隐约约的影子,我们想抓住它,可就是抓不住。
这就表现在答题的时候,我们绞尽脑汁去写我们自己理解的答案,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但老师一改卷,还是被扣掉很多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很简单,能力不足呗。有人说,那也好办,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文章去解决。这种认识有些片面。
多读书当然没有错,它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提高阅读理解力。但明白了文章在说什么,可是却无法用简洁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主要是概括能力和表述能力的问题。
我们要做好阅读理解题,需要提高的不仅仅理解能力。理解、概括、表述能力的综合训练和提升,才是制胜的关键。
鲁宾斯坦说:"思维是在概括中完成的。"思维的最显著特征是概括性。概括能力本质上就是能够提取信息并进行归纳总结。仅仅通过阅读,是无法解决孩子的概括能力弱的问题的,它需要专门的针对性的训练和练习。
我们在语文课堂上会有大量的概括能力的训练,比如文章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段落大意。
除此以外,在生活中我们家长也可以有意对孩子进行这种训练,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总结,总结一个人,一件事,一种现象的特点。
做好阅读题,还需要很好的表述能力。
- 例如小升初面试,孩子对考官出的题理解再透彻也要通过语言来表述,如果你组织的语言不能准确、有条理地表达你的思想,而是东扯西拉杂乱无章的,那你说得再多也过不了关。
- 而良好的表达能力又具体表现为一种规范意识。许多题目的解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理解句子含义题”,在解题时就要树立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主旨意义等三个角度,着重从关键词语,上下文语境,以及文章主题等三个角度去思考。
培养表达能力
当然首先从基本的语言表述开始,这个需要家长们从小就重视孩子的语言表达,之后的写作训练就更是不可缺少的,我们所学的很多关于阅读理解的技巧都是在学习这种规范。
我们只要能做到足够重视,从小就开始打好阅读的基础,知道它的每一类题目是要对我们做什么样的考查,使用一些技巧做有针对性的做题训练,长期坚持下来,阅读理解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文章摘自《好语文,大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