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全国一张高考试卷结果会怎样(如果全国一张高考卷结果会怎样)

如果全国一张高考试卷结果会怎样(如果全国一张高考卷结果会怎样)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7-30 12:45:14

高考,几家欢喜几家愁。

只是今年发愁的考生,可能要比往年多一点。

每次高考,都离不开一个话题,教育公平。这几年,我们国家开始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取消体育、艺术特长生加分项目,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严控自主招生规模......

说到底,都是为了每个人的努力得到公平的对待,

2022年,高考全国共有八套试卷,分别是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I卷、新高考II卷,北京、天津、浙江、上海自主命题卷。

全国8张卷,难免仍有人觉得不公平,比如数学卷,江苏考生都在说难的无从下手,但北京考生却说难度一般。

从绝对公平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不能全国一张卷,统一排名,而是要分出8套试卷来考不同区域的考生?

站长告诉你,因为如果倘若真的全国一张考卷,江浙地区的考生能通杀全国,西北地区的考生就没得玩了。

所以我们为了照顾不同省份,把录取名额胡椒面一样的撒下去。

这不是危言耸听。

江浙地区的人重视教育的程度,远超你的想象。

在中国历史上,历来有“北方出将,南方出相”的说法。

明清两代,南方籍贡生占总数的71%,古苏州绍兴一带,一门三进士,父子两状元的人家比比皆是。

别的地方出一个状元能名动全省,苏州的状元多的能开博物馆。

不仅仅是苏州,整个宋代,包括宜兴在内的古常州地区就产生了800名进士。

明清时期,古常州地区一共走出了2890多名进士,其中状元就16人,仅常州武进区一地就出了9名状元、11名探花、1546名进士。

明朝初年,朱元璋举办全国贡生考试,52名高中者竟然全是南方学子,北方考生无一上榜。

老朱不信邪,一度以为是考场舞弊,换了主考官和阅卷班子对考卷重新进行判卷,结果高中者仍然都是南方学子。

后来不得已,朱元璋又进行一轮考试,这一次全部录取了北方人,这才算勉强摆平了北方学子。

为什么考试面前,北方人如此不堪一击?原因也很简单,文化和经济,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

从唐宋时期开始,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就转到了江浙一带。

到了明清时期, “苏常熟,天下足”名闻遐迩。

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下,读书都是一件十分烧钱的事情。

曾国藩当年买一套《二十三史》,当掉了所有衣物才凑满了100两银子,按现在的物价水平折算至少要16万元。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读书这件事,都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占便宜。

经济越发达,就越重视教育,教育办得越好,人才这个发动机就越强劲,经济的活力就更足,这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大家早已明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人才,科技就像一台机器没有了发动机,响不起来。

而人才,来源于教育。

到今天,财政对教育的优先保障程度,已经成为了江浙地区的共识。

以江苏为例,1998年的时候,江苏教育投入对GDP的比值还只有1.2%。那个时候不只是江苏,整个中国都内忧外患,经济濒临硬着陆。

这种时候,指望教育总投入达标,确实不是很现实。然而就算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江苏依然将15.5%的财政支出放在了教育领域。

到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走在开放前沿的江苏成功引入大批外资,极大的改善了经济的基本面。这一年江苏的教育总投入占GDP的比值就达到了1.53%,较1998年大幅增长了0.33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经济情况稍有改善,江苏立刻将改善的成果投入到了教育领域。

在此后的十多年里,政府财政对教育的支出持续保持在近20%的增速,到2021年,江苏教育总投入达到2562亿,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17.6%,这个比重甚至远高于欧美水平。

我们用代表中国科技水平的天花板两院院士和对比古代的状元,在近2000人的两院院士中,江苏籍的超500人独霸榜首,人数是第三名山东籍的3倍。

古代状元辈出,现代院士辈出,和江浙地区崇文重教的基因有着必然联系,而崇文重教的最重要基础,就是经济发达。

再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不能全国一张卷?

如果真的一张考卷全国统一排名,可以预想到,江浙地区、长三角地区的考生必然通杀全国。

反之,现行高考制度下吃亏最大的,正是历史上状元辈出的江苏,江苏的问题,不仅仅是僧多粥少的问题,而是真正的地狱模式。

好不容易去年开始取消自主命题考全国卷,还和诞生了“衡水模式”的河北、著名的高考内卷大省山东分进了同一组,卷上加卷。

的确,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无论如何请相信,读书、考高,仍是成本最低、成才率最高的逆袭之路。

世上几百岁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祝所有孤灯下的漫漫长夜,都不被辜负。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