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全流程优化体系中,无论是预习、听课、复习等环节如何提高效率,但最终还是要通过学习成绩来反映,而做练习题就是学生提分的神器。换句话说,一切学习策略的效果都要在练习中体现,这也是检验各个环节效率高低的“试金石”。
大多数中学生在做练习题时,没有什么好的策略,大都采取“简单粗暴”的题海战术。特别是在初三、高三阶段,学生每天面对各学科惊人的作业量,常常是“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所谓的“学生不容易,学习真的辛苦”就是源于于此。
那么,题海战术管用吗?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大量做题是必须的,它不仅是巩固知识的有效方法,而且还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环节,之所以对其产生质疑,并不是说它不管用,而是针对所有学生是否管用?单纯的题海战术都有哪些不足?需要格外引起重视。
一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题海战术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几乎所有的中学生都在用,即便其本身有一定意义,但也会因很多人都在用而相互抵消,并无太大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单纯的题海战术不会让你取得明显进步,拼得身心疲惫。
二是,从本质上看,题海战术只是效用一般的初级策略,他并不能从微观层面去加强对题目的分析能力,也不能从宏观上去指导提升练习效率的路径,仅仅增加了学生做题的经验和速度,但面对周围一群都在努力刷题的学生,很难脱颖而出。
更让人觉得气馁的是,尽管所有的学生用题海战术,但依然有很多成绩一般的学生,不会做的题错了一次又一次;或者原题会做了,稍微变化一下条件就又不会做了。这其中,虽然存在个体差异,但“不得法”的题海战术,确实不易提高效率。
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前去刷题,又累又痛苦,而且从根本上无法解决“没学懂”的问题,即题海战术并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极端一点说,学懂了的学生就算一张卷子不刷,成绩依然高出那些“学不懂”但刷了100张卷子的学生一大截。
所以,在“学新知识”为主的阶段,不建议过多地刷题来占据本就不多的学习时间。题海战术主要用于复习,特别是初三和高三阶段最后几轮的复习中,即使是平时用于巩固知识的刷题,也不能一味地去做,既要有数量保证,又要重视质量。
有什么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练习的效率?尽管题海战术让人爱恨交加,但相比那些不学习、不做题的学生,还是有一定优势的。然而,“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做练习题只是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工具,不能“唯练习论”,题海战术的效用是有限的,必须跳出单纯的刷题模式。
首先,做题时,要按照“简单题——中等题——中高等难度题——压轴题”的顺序,即“先易后难”地去做练习题效果更好,尽量做到不跳跃式地进行,扎扎实实地逐步提升做题的难度,尤其是新学的知识,如果顺序乱了,效率反而降低。
一些自认为聪明的学生,常常是刚学完基础概念,练了一两道题后,就开始研究中高难度的题,甚至是压轴题,以示自己很聪明。但基础知识不扎实,没有中高等难度题的支撑,压轴题则根本无计可施,只得从头开始,费时费力、效率很低。
其次,要基本判断出练习题的难易程度。一般来说,一两步就能算出来的题是简单题,步骤多的是难题;背景信息少、阅读资料短的题简单,反之较难;涉及知识点少的题是简单题,多的是难题,经过简单归类后,按“先易后难”顺序练习。
更关键的是,要注重练习的进阶过程。先做10道基础题,彻底练熟了之后再提升到中等题,同样练习10道题后,练熟了,再提升到中高等难度题,直至最后冲刺压轴题。此过程中,一旦某个阶段出现不顺利的地方,就要相应地增加题量。
切记不可只做了几道基础题,就感觉基本没有问题,向高阶段推进。这也是大多数学生选用的方法,看似“效率”很高,其实并未完全弄懂,原因就在于相同难度的题见得少,练习得不扎实,到了高阶段,新问题遇到老问题,自然做不出来。
总之,每个难度层次的题,都需要练得非常熟练,甚至看到此类型题几乎本能地猜出答案,然后再进行更高难度的练习。尽管从客观来说,依然属于“题海”的范畴,但做题效率提升很多,即便是做了同样数量的题,这种方法更能保证效果。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欢迎搜索关注“象牙塔学业规划指导”//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助力高考志愿填报//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