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周洁珍
1 紧扣课程标准 再次回归教材
建议考生在考前最后一个月再回归教材,复习应该是知识的再认识,方法的再提炼,思想的再升华,能力的再提高。复习应该定位于:澄清误解,完善结构,巩固认知,发展能力。学生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建立知识间的关联,做到前后贯通,才能提高知识运用的灵活性。
建议对初中数学知识按知识的上下位关系或并列关系进行分类关联,比如划分为以下8个主题:数与式,方程,不等式,函数,三角形(从全等到相似到三角函数),四边形,圆,投影与三视图,概率统计来进行梳理和设计典型的问题线,让知识内容化,结构化,系统化,注重基础上突出本质,综合“三聚焦”:全面性聚焦于重点、难点,系统性聚焦于内部贯通,深刻性聚焦于核心素养发展,梳理知识、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提高自身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2 重视易错题库 按照专题整理
根据第一轮复习的作业和测试收集到的错题,整理形成以专题分类的典型错题资源(含变式题),制作一本初中数学错题资源集,每天一个专题地进行错题训练,自查典型错题并进行错因分析、再结合课上或微视频上老师有针对性地讲评,回溯错误原因,纠正认知的错误,掌握基本概念,思想方法和解题细节,培养发现、提出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中考之前,学生如果能够把易错题重温一次,强化严谨的审题和思维习惯,那么在中考中将会更有信心、更有把握拿下自己该拿的题目。
3 抓好典型题目 分析解题思路
2023年的中考整体上和去年是一致的,在最后冲刺阶段的复习,最重要的是选“好题”来做—— 抓典型题(用好各区模拟考试和往届中考的真题)。典型题目隐含了重要的解题思想、解题方法、技巧和规律。抓住一道典型例题,就好比抓住中考出题的源头。解决一道典型题,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解决一类题目。这样既可以赢得了宝贵的复习时间,又提高了复习的效率。最后一个月的复习,中上难度的题目或压轴题建议“一例一练一评”,课堂20分钟例题,20分钟巩固练习,课后作业反思总结课堂一例一练后完成评价学习效果的一道同类题。
为了保证最后一个月的教学质量,学生一定要善于总结归类。数学问题千变万化,数量繁多,如果在冲刺阶段学生还是在盲目地追求解题数量,而不注意把知识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思想化归分类,复习效果同样不会理想。中考试题的构成可以是在教材的例题、练习题、测试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加工改造、加强条件或减弱条件、延伸或扩展而成的。学生在这一个月的复习要总结题目特点,分析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思想方法后,还要进行10分钟的限时规范表达训练,确认解题思路是否足够清晰,计算能力和表达规范性是否达标。
4 坚持模拟训练 难题留在最后
中考模拟考试包含每周的专项训练和套卷训练,考试是学生体验中考真实过程的有效方法。专项训练含选填训练和各类解答题的限时训练,选填限时30分钟,解答题简单题限时3分钟/道,中等题6分钟/道,中上题10分钟/道;压轴题20分钟/道。
首先要注意做题顺序。数学考试的时候,一定要按顺序做,因为数学卷子的难度是递增的,先从简单的做起,但如果选择和填空的最后一题太难的话,大胆果断地跳过,先把能抓住的分抓住,把难题留在最后。当回过头去做难题的时候,一定要把题目再从头读一遍,把题目中的条件都写在草稿纸上或标出来,然后再分析一遍。通过正确的做题顺序把握解题节奏准确推理,通过准确推理、严密计算拿稳基本得分。
模拟考试作为最佳冲刺中考的“练兵场”,能提高学生的应试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提高学生得分的本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题目的本领。模拟试卷应与中考试卷的结构相同,题型相似,难度相当,时间相同,学生要严格按照中考的要求解答。通过数学模考,学生可以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去发现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好,哪些解题还没有思路;可以准确地把握中考命题的趋势,掌握命题的创新机制;可以练就学生稳健的应试心理,促使学生在考场上处理好“审题与解题、 ‘会做’与‘得分’、快速与准确、难题与易题”的关系,从而考出理想的成绩。
物理:
加强“有理有据地说话”的能力
广州市第五中学 李红
近几年,广州中考物理试题注重对“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的物理学科素养的考核,“打破常规”尊重实验事实;注重考查学生是否具有根据概念、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强调学生分析能力。试题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对逻辑推理、信息加工等关键能力的考查。以及通过学科史展示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考查学生是否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1 分题型厘清冲刺阶段复习重难点
经过第一轮的复习,同学们对物理概念、原理、公式等基础知识已经梳理完毕,下面就新情境题、写理由依据、实验设计题等题型提出点复习建议:
1.大量的情景设置对学生的直观理解产生了障碍,解析题中设置了不少图像,阅读量增大,考察考生快速从材料和图像等多维度信息提取并对知识点加以灵活应用。
这类题型虽然看起来新,但基本上都是用不同的表征方式反映同一物理概念、规律,阅读题目时有意识自问自答,清晰理解题目中提到的每个概念的定义,根据问题找关键词,查找题目中的有用信息,屏蔽干扰信息。
2.很多同学都在答理由、依据这类题目上丢分,因此最后的复习阶段必须要加强严谨的“有理有据地说话”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基本思路是:
3.近几年最后一道压轴题都是实验设计题,实验题基本题型有测量性实验、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要加强规范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1)测量性实验要先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明确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要在实验步骤中清晰表达出用什么工具、如何测量?记录数据的表格设计的要求。
(2)探究性实验除了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步骤中清晰表达出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物理思想。
(3)验证性实验往往结合测量、探究性实验。
4.养成受力分析的习惯,这也是初高中衔接的必备能力。
受力分析的两条思路:(1)有公式可以计算;(2)根据运动状态,判断这个力与其他力的关系。
2 回归课本,抓好规范答题
1.作图题:常考点是光反射做图,凸透镜做图,受力示意图,杠杆平衡条件,压强,密度和比热容等。
2.题目出现两个以上的研究对象时,要用下标区分不同的物体。
3.最后一个月,建议要把三本物理课本熟悉一遍,加深对每个概念、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的理解。
4.不要陷入题海战术,要定好自己的复习计划,课堂上认真听老师的解题要求,课后及时查漏补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