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高考试卷曾连续五年在这里印刷,山东人民印刷厂旧址变身“小三线纪念园”……走进这里,就像走进了当年那段尘封的历史……
1977年恢复高考 图据网络
三个月来,记者接连探访了济南八家工业遗产,但一直没有走出天桥区的范围。不得不说,天桥区的工业遗产实在太丰富了,其工业遗存跨越清末、民国,再到济南解放后。众多的老工业企业星罗棋布,确实一时难以走遍。
这一次,记者走出了济南中心城区,来到位于济南市莱芜区高庄街道塔子村的原山东人民印刷厂(代号709厂)旧址,实地探访这家位于泰沂山区、具有红色基因的小三线工业遗存,重温一下那段峥嵘岁月的红色记忆。
满满的年代感
山东人民印刷厂旧址变身“小三线纪念园”作为“中国100家最大印刷企业”之一的山东人民印刷厂旧址,现已经变身为以“胸怀大局、忠诚奉献”为主题特色的一处“小三线纪念园”,是一处集党性教育、传统教育、影视科普和工业遗址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党建活动基地。在水泥石子浇筑而成的四个立柱联成的大门上方,横跨着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牌匾格外醒目。
山东人民印刷厂旧址总占地面积123亩,一条南北路从朝北大门口直通南围墙,路西主要是生产车间,路东主要是生活区。
只见马路两侧原来的车间、仓库、大礼堂、俱乐部、食堂、宿舍、学校等设施基本保持完好。区域内4.4万平方米的各式建筑大部分都是石头起基,红砖垒墙,水泥勾缝,也有的是钢筋水泥结构,十分牢固,大都依旧呈现着当年的原始面貌。
东南角的建筑是一片平房,是厂子初创时职工的宿舍,房顶耸立的烟囱,依旧完好地保存着原来的格局,是当年职工在屋内烧火取暖的见证。
这片平房北侧的职工宿舍是二层、三层的楼房,石头垒砌的半身墙体敦厚结实,给人以入住的踏实感,不用说,这是厂子发展起来后期建造的。
在职工楼东侧不远,就是工厂的子弟学校,大部分教室等建筑还在,只不过现在已经弃用。
据济南市莱芜709红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勇介绍,在厂区最先建起的是幼儿园,后来又成立了小学,都是为了方便职工的孩子入托和上学。
完好如初的大礼堂·外部
完好如初的大礼堂·内景
红砖垒砌的大水塔
这片区域让人印象深刻的建筑有两座,一是大礼堂,靠近厂门口的大礼堂宽大气派,座椅和舞台都完好如初,大约有1000多个座椅。当年一个企业建设这么宏大的大礼堂,别说在山沟里,就是在济南中心城区也难得一见。
另一座就是东侧院墙旁边的大水塔。红砖垒砌的高高的水塔,依然矗立在山坡之上,像是一座不可撼动的丰碑,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这里的故事。
在大门入口处的原一号车间,面积大约1800平米,现在被打造成了“山东小三线纪念馆”,是“山东小三线纪念园”的核心展馆。
展馆里面综合运用历史影像、雕塑、仿真艺术等形式,按照“翻开记忆、风雨如磐、战略后方、家国情怀、岁月如歌”的顺序,意在展现三线建设时期,建设者听党召唤、对党忠诚、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面对困难要勇于担当。
要了解小三线工业企业,有必要回顾一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的前因后果。
20世纪60年代,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都异常严峻。尤其在国际上,中苏关系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友好同盟关系,因赫鲁晓夫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全面否定斯大林,中苏关系开始破裂,并逐步恶化。1959年起苏联背信弃义撕毁援助中国合同,撤走援华专家,给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灾难。六十年代起,中苏展开了长达十年的论战。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在中苏边境上陈兵百万,对我国虎视眈眈。位于乌苏里江中心线中国一侧的珍宝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可是,1967年-1969年,苏联多次以“珍宝岛是苏联领土为名”对珍宝岛发动了大规模袭击,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之后苏联的战略导弹指向了我国大城市和重要军事设施,试图对我国正在建设的核设施实行“外科手术”式打击,“要一劳永逸的解决中国问题。”
在中苏关系日趋恶化的同时,中美关系也越发紧张起来,我国西南边境也处于动荡之中。而国民党当局也不甘退守台湾,台海局势日益复杂,在美国的支持下叫嚣“反攻大陆”。
面对如此复杂险峻的处境,1965年,毛泽东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准备应付最严峻的局势,尽一切可能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而当时我国国内的经济情况,主要是城市和工业布局也存在重大隐患。
1964年4月25日,一份来自总参谋部调查报告放在了毛泽东主席案头,报告指出,国家经济建设在防备敌人的突然袭击方面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城市人口多。全国有16个百万人口以上和25个50万至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大都在沿海地区,防空问题尚无有效措施。二是工业过于集中。全国16个沿海大城市,集中了约60%的民用机械工业和52%的国防工业。三是主要铁路枢纽、桥梁和港口码头多在大城市附近。四是所有水库的紧急泄洪能力都很小。一旦遭到破坏,必将酿成大的灾难。
这样的工业布局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显得非常脆弱,东北的重工业完全处于苏联轰炸机和中短程导弹的覆盖之内。而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工业区则完全暴露在美国航空母舰的攻击范围中。一旦爆发战争,势必成为战略打击目标,将会使我国国民经济体系陷入瘫痪。
面对如此严峻的国内外政治、军事、经济形势,党中央、毛主席第一个决策是继续研制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跨过核门槛。那第二个决策就是三线建设。
1964年5月,党中央着眼于应对大规模战争的需要,作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为此国务院成立了专案小组。1965年9月党中央制定新的三五计划,放弃原来抓“吃穿用”的主题,提出“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国家的工业布局”。由此,我国三线建设正式启动。
所谓“三线建设”,就是指从1964年起,在我国中西部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一、二、三线的区域划分是这样的: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 、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一般把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等省区的建设项目称为“大三线”。各省的腹地的建设称为“小三线”。
在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十六七年间,根据“靠山、分散、隐蔽”的建设原则,13个省、自治区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上千万人次的民工,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仅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中国的三线建设就实现了战略资源向西部和西南地区的转移,形成了坚固的战略大后方,中国完成了应对大规模战争的准备。
在全国大三线建设如火如荼的同时,各省区的小三线也在积极部署建设中。1964年6月8日,毛泽东指出,不但要注意大三线的建设,同时要注意小三线的建设,各省要在战时能独立作战。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发生后,毛主席再次强调,要求各省建设自成体系的“小三线”,与国家的“大三线”互为补充,形成支持长期战争的工业基础。
据山东小三线纪念馆讲解员张晓东介绍,在全国28个省区各自开建了一批省属的“小三线地方军工企业”。山东作为独立作战区,根据中央的指示,也要建设自己的小三线,山东小三线建设集中在莱芜、沂源、蒙阴,也就是鲁中泰沂山区。泰沂山区包括莱芜南部山区,因符合“分散、靠山、隐蔽”的三线建设原则,成为山东“小三线”建设的首选地。
这些小三线企业承担的任务是生产轻武器,负责民兵和地方部队装备,也供应野战军作战需要。另外还建设了一批钢铁、能源、交通、化工等配套企业。在山东人民印刷厂旧址方圆5公里的范围内,就有山东汽车修配厂、山东朝阳修配厂、山东轮胎翻新厂、山东莱芜发电厂、秘密金库等多家配套小三线企业。
1965年11月13日,毛主席南下途经山东时,在火车上特别叮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谭启龙、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说:“要求各地,打起仗来不要依靠中央,要靠地方自力更生,要争取快一点把后方建设起来。”由于三线企业都是要保密的,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代号,有的按照国防部的序列拟订代号;有的是根据批复建厂时间启用代号,还有的直接使用邮政信箱作为保密代号。山东人民印刷厂之所以代号为709厂,就是因为它是在1970年9月被批准开建的。
山东“小三线”工程的建设受到了全省军民的高度重视,几乎整个山东的工程、技术、文教、医疗、交通资源汇聚泰沂山区。在这片荒凉偏僻的山峪中,开始了“依山傍水扎大营”的三线建设。三线企业大都是在荒山野地上白手起家,边建设、边生产,先生产后生活、先厂房后宿舍。大家争先恐后,展开了一场又一场大会战,其中包括1970年9月开始建设的709印刷厂千人大会战。小三线企业的职工主要来源有三类:一是从济南,青岛,烟台等工业较发达的城市选拔的三线工程管理人员和专家;二是从省内各重点企业,及大三线工程选调来的专业技术工人;三是从各城市技工学校以及高中初中毕业的学生。这些天南海北的人告别家人,舍小家顾大家,起居泰沂山区,开始了他们一生难忘的三线生涯。
据山东小三线纪念馆讲解员张晓东介绍说,那时,炮锤铁钎是小三线企业职工最常用的攻坚工具,炸裂的石头有几百斤,至少需要几个人才能搬运。独轮木车则是民工们最先进的运输工具,装满土石的推车重达八百斤,至少需要两人拉车才能上坡。由于工期紧任务重,不管刮风下雨,都不能停工。可在雨中劳动根本无法使用雨具,广大干部职工就冒着雨在泥泞中继续干。
当时,小三线职工们在承受高强度劳动的同时,生活也异常艰苦。“天当罗帐地当床,三块石头一口锅”,是当时职工艰苦生活的真是写照。后来,才慢慢住进了油毛毡棚,再接着干打垒房,职工们用自己的双手一步步改变着生活环境。后来,随着企业发展,又逐步建起了学校、卫生室和门市部、大礼堂等生活和文化保障设施,逐步丰富了物质和精神生活。
莱芜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对709厂的建设也提供了许多无私的帮助。
1970年定址后,首先从莱芜县派出人员支持三线。当时,第一次征地95亩建厂房,后来第二次征地15亩建宿舍,1976年第三次征地20亩建露天纸库,三次征地120多亩。占地的宁家林、郭家林、亓家林、高庄村、塔子村干部积极做工作平坟整地,无条件支援三线建设。同时,企业对村民也爱护有加。汶河南正冲塔子村,多年冲塌地堰,危及村庄安全,709厂用石彻墙五百多米,把半个村庄保护了起来。为解决村子百姓吃水难,709厂把水管埋到村里的大街上,后又给村里打了一眼深水井,同时给附近的莱芜第十三中学打了一眼井。为了增加村民经济收入,709厂帮助建起高庄印刷厂,后给塔子村建起装订加工车间,利用企业零活、选纸、装订等机会,安排村庄剩余劳动力创业增收。
再回来说一说山东人民印刷厂的历史渊源。山东人民印刷厂初创时,就融入了1939年2月成立于山东掖县(现莱州市)东王家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政治部印刷所的红色基因。1948年9月,部队南下反攻,印刷所移交胶东军区政治部管辖,1952年12月由部队移交地方,易名为莱阳专署实业公司印刷厂,1956年12月又移交莱阳专署工业局,更名为莱阳县印刷厂。1964年10月21日省人委(64)鲁经高字430号文批准,将莱阳县印刷厂划归山东省出版事业管理局,更名为山东新华印刷厂莱阳厂。
在山东人民印刷厂创建时,是作为山东省出版总社直属的综合印刷厂设置的。因备战需要,必须由精通业务的人员组成。1970年9月,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政治部批准,在1972年10月,山东新华印刷厂莱阳厂整体搬迁至莱芜709厂。
据济南市莱芜709红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勇介绍,当时,山东人民印刷厂职能定位,是平时印刷文件、教材和各种国家计划性票据,一旦战争来临,可以印制人民币。当时厂里已经配备了人民币印刷机,并配套建设了秘密金库。最初上级要求车间建在山洞内,但由于洞内潮湿容易造成纸张变形,生产质量难以保证,后经过请示建在现在的位置。
在展馆中,展柜中陈列着山东人民印刷厂印刷的《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四大名著、中小学教材、连续五年高考试卷、文心雕龙、世说新语、全明散曲、中国哲学论文集等。许多以前熟悉的书籍竟然出自这里,让人不由得心生一份敬意。
为展示当年的签字印刷技艺,展馆中还展示着两块排列好的印刷铅板,内容分别是《毛泽东选集》里面两片重要的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让人眼睛一亮的展品是《山东画报》。这是1977年《山东画报》复刊后,709厂印刷的第一批山东画报。当年很是时髦靓丽的山东画报,竟然也出自这个处在偏僻山沟里的印刷厂,要不是在现场亲眼看到,还真有点不敢相信。
讲解员张晓东介绍说,《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就是1977年由山东人民印刷厂承接印刷的。在承担《毛选》五卷500万册印刷任务的60天里,全厂职工以空前高涨的热情投入生产,这一班还没歇工,下一班就提前2小时等在门口,厂领导为了避免劳动强度过重,每天生产12个小时之后,就采取关门落锁的措施,但往往领导刚走,工人们就悄悄从提前虚掩的窗子里跳进车间继续干。六十天里没有一个职工请假,没有增加一分钱报酬。没有一分钱加班费,没有任何人逼着干,当年小三线职工的奉献精神,不能不让每一位闻听的人动容。
到了1983年,山东人民印刷厂又承担了印刷20万册《邓小平选集》第三卷的任务,这个数字占去了全省的二分之一印量。
另外,从1977年恢复高考一直到1981年,山东省的高考试卷全部都是在这个小山沟里秘密印刷,并武装押运到全省的每一个考区、考点和考场,那该是决定了多少人命运的惊天秘密啊!
讲解员张晓东说,当年印刷高考及中考试卷是一项需要高度保密的任务,参加印刷工作的人员都要签字按手印。整个印刷期间,职工们要吃住在车间,专门有人送饭,休息时就在地上打通铺。有一位职工连续四年参与印刷高考试卷,而他的亲妹妹连续参加了四年高考都是名落孙山。
709厂作为国家定点的教材印刷企业,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承担着中小学教材的印刷任务,仅在2001年就印制教材29种,一千一百多万册,印制其他学习资料一千六百万册。有人曾经粗略估算,仅仅把2001年印刷的课本排起来,足足超过4000公里,相当于北京到拉萨的距离了。2002年8月23日,莱芜市人民政府与山东人民印刷厂合作建设山东人民印刷厂莱芜分厂举行签字仪式。如今,山东人民印刷厂原址的人员和设备已经迁往泰安市,完全离开了莱芜的小山沟,开启了事业发展的新征程。
生活日报记者 郭学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