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通州区的小学生们结束了2021~2022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这是“双减”政策出台后的第一个期末考试。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当年下半年,这纸不到6000字的《意见》在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层面激起层层往外扩散的波浪,至今也没有停歇的迹象。在各地中小学期末考试前夕,教育部已做出部署,要求严防寒假期间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违规开班,学校要严格控制寒假书面作业总量。
“双减”,理所当然地成为了2021年各类“年度新闻”“十大热词”中的常客,北青社区报记者也用影像记录下通州区“双减”后的第一个期末考试。
“我要回家打游戏!”
“我要去爷爷奶奶家过年!”
“我要和小伙伴一起玩!”
刚刚“出笼”的“小神兽”们,难掩放假的喜悦,1月14日上午,通州区的小学生们完成最后一门考试后,即将开启寒假生活。
“我能不能去同学家打游戏呀?”潞河附属学校的鑫鑫(化名)在学校门口央求着爸爸,甚至顾不上吃上一口中午饭,就迫不及待启动了“放假休闲撒欢儿”模式。
▲鑫鑫与爸爸
与印象中乌泱泱人群中寻找孩子的慌乱不同,潞河附属学校的小学生们都由老师按照班级带领着,错峰离校。
▲翘首以盼的乐乐家长
一年级学生乐乐(化名)的妈妈已经给自家孩子默默安排上了寒假活动,“回去指定多让他锻炼自理能力!”乐乐家长的嗔怪中带了些宠溺,“明明一个小时前就放假了,人家孩子早出来了,他还搁里面收拾呢!”
在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有的班级在放学时索性在排队离校时背起了古诗。
,时长00:11
你问寒假有什么计划?“多锻炼,做做运动,复习一下这学期的知识,也没什么特别的。”五年级学生小扬(化名)家长如是说道。
似乎孩子们对“考试”检测学习效果的意义,以及考试的状态都在变得陌生。一张试卷,映照出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学习状态,还有不同家庭面对“双减”政策的真实状态。
这一学期,黄城根小学生甜心(化名)迎来了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她的妈妈刘琦(化名)则迎来了一场“‘双减’专题家长会”。班主任向家长阐释了学校为落实“双减”政策实行的教学改革。
平时测验没了,卷子少了,和甜心一样许多小学生在“双减”后的第一个学期最大的感受是“轻松多了”。家长会后,那些不知识为了验证孩子天赋,还是为了平复自己焦虑的补习课都被刘琦停止,刘琦觉得有些庆幸“双减”。
“能让孩子减减负,也挺好的。”即将迎来今年“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学生和家长普遍表示,寒假书面作业少了,趣味和实践性作业多了,
“虽然寒假时间不长,但是孩子作业量少了,自主时间多了,虽然陪伴多了也高兴,但是面对家里的活宝,也算是个大挑战!”家里有两个小学生的张女士笑着说。“既想知道结果,又怕知道结果”,说的就是妈妈们的矛盾心理。
按照安排,北京市中小学本学期寒假将从1月22日正式开始,届时“双减”落地已逾180天。180天里,被戏称为“盲盒”的“双减”逐渐掀开了一条可以往里窥视成效的缝隙,虽然对于什么样的教育是好教育,一个孩子要如何成长才能真正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些问题即使到“双减”的第2个、第20个180天,恐怕都难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
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对即将到来的寒假,一个个小豆丁们明显有了比以往强烈得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