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哪有卖卷子的

河津哪有卖卷子的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4-06 03:39:36

年齿渐长才明白,原来根深蒂固的是老家的味道。任你吃遍五湖四海,你的胃,还是老人们说的,小时候的胃。的确,故乡不停地在变,街宽了,老房子不见了,原来留着鼻涕的玩伴都老了,唯一不变的,怕只有胃了。现在每天我的饭桌上,还是经常放一碟辣椒炒大葱,别人吃不吃是别人的事,对于自己,没有这碟小菜,就好像缺失了什么。朋友中间,有个美食家,叫周小刚,对襄汾有感情。早些时候,许诺下要请他吃襄汾的油粉饭,可是到现在也没兑现,竟成了心病。

外面秋雨,这种天气最容易思乡,那就坐着,沏一壶茶,想一想老家的味道吧。

辣椒

赵康位于襄汾的最南面,也是临汾市的最南面,紧靠运城市新绛县。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和运城市大抵相似。运城市和陕西紧邻,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又和陕西类似。陕西八大怪,辣椒当盘菜,此话不假。那个年代,生活困难,饿了,小朋友都喜欢拿一个冷馍馍,掰开,抹上一层油泼辣子,当做零食吃,当地人叫“搬的吃”。呆呆有个发小李琳,兄弟们多,又都嗜食辣子。一到吃饭,几个兄弟常常抢着吃油泼辣子,老三勇猛,抢得最多,常常招来他父亲的呵斥!

赵康食辣由来已久,但种植辣椒却是近些年的事。现在,几乎每家都种有几亩,品种叫做山樱椒,个头不大,应属朝天椒的一种。赵康没有什么工业,辣椒也因此成了百姓生活的主要来源。政府也重视,成立了合作社,成立了专门的交易市场。再过几天,辣椒红了,放眼望去,绿油油的辣椒地里漂浮着红彤彤的一片,很是好看,摄影爱好者尤其应该去看看。再再过些天,辣椒收到市场上去,山一样堆着,老远便能看到,也很壮观!

收辣椒是个苦差事。现在很多农作物都能机械化,唯独辣椒不行。得连苗收割回家后,一苗一苗的摘。辣椒多,每家都得雇佣劳动力来摘,据说现在摘一斤辣椒的费用已经涨到了三四毛钱。

收辣椒苦,卖辣椒忧。以前老百姓是靠天吃饭,现在是靠市场行情吃饭。有一年辣椒行情不错,每斤能卖到十元左右,那一年,家家户户都是喜气洋洋,年根逢集,市场上什么东西都卖得快!只是,这样的行情少有,大多时候,也只是混个温饱零花而已。

嗜食辣子的地方,民风必然忠勇。赵康是个古城镇,有专家认为此地曾是当年晋国国都,故绛是也!虽然此说存有争议,但赵康所辖村庄,每个村名都和晋国息息相关。比如赵康,原名师庄,传说是晋公子申生、重耳、夷吾拜师学习的书院所在。赵盾被满门抄斩,赵氏孤儿逃亡15年归国后,师庄即被赦令改为赵康,意即赵家永远安康。习礼,是晋国大夫和其他村夫野老朝见国君时学习朝拜礼仪的所在。牛席,则是晋国储备粮宿和圈养猪、马、牛等的国家仓廪。扬威、史威是晋国训练三军的军营。据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就是站在这里检阅三军。至于赵雄等所有带“赵”的村落,都是赵氏后裔的集聚地。前些年,曾出土一通唐碑,刻有赵宣子故里的字样,至今仍妥为保管,成为历史的见证。至于晋城村,据说就是国都所在,仍有城墙遗址存留。

赵氏孤儿的故事传唱千年,其忠义精神早已渗透在此地百姓的血液之中。去年,网络上曾广为传播“烧饼哥”舍身取义救儿童的故事。

烧饼哥”就是赵康镇北赵村人。

米醋

山西老陈醋、镇江香醋、四川阆中保宁醋、福建永春老醋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名醋。但我对于醋的记忆却是从米醋开始的。

晋中以北,喜食陈醋,陈醋是山西醋的代表,似乎已成公论。但晋南一带,却是米醋的天下,而太平米醋,则是米醋中的佼佼者。

太平是汾城的旧称。汾城,顾名思义,也就是汾河岸边的城邑。所谓“汾城”又名临汾城,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城邑,其旧址在今襄汾县南端与新绛县交界处的晋城村。《史记·秦本纪》中:“(秦昭襄王五十年)益发卒军汾城旁”即指此地。西汉时在此置临汾县,县域包括今新绛县和襄汾县南部。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分临汾县北境设泰平县,县治即今襄汾县古城镇。北周为避周文帝宇文泰名讳,改为太平县。唐贞观七年(633年),太平县移治敬德堡,也就是唐大将尉迟恭的封地。

现在的汾城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博得这个名头,靠的是保存基本完好的一群古建筑。基本完好,实际上是说给外地人的,我在此上学的时候,汾城街上都还是古色古香的石板路,石板路两旁的商店,全是木门木窗,打烊时还得上板护窗。那时的汾城新华书店就在这条石板路上,经常去!高中毕业时,几个同学去粮食局院里照相,院落整洁、古树婆娑——只是人傻!

米醋是汾城特产,小时候,听见村里悠扬的叫卖声,买醋的人都会问一句:哪儿的醋?卖者自豪地说:北关的!工作以后,有一年和小敏同学回老家,小敏说,咱去北关买点醋吧,于是兴冲冲去了,那是一个叫宝成醋坊的醋厂,老板说,百年老字号了,只是资金缺乏,一直没做大。醋是好醋,买了后回太原,一直惦念,后来还和同事一起写了一篇稿子。过了好多时日,父亲打来电话,说前两天有个人满村的找你,来到家后,放下一壶醋就走了,我们还纳闷呢!

多少年过去了,不知宝成醋还在不在,估计也一直没有做大!做大的是另一家百年老字号“三盛合”。现在去晋南,大街上经常会有三盛合的招牌!

醋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专家各有说法。有专家说,早在四千多年前,汾城就是帝尧邦国的一个重要部落,据记载当地生长着一种瑞草,叫“蓂荚”,其味酸,人们用来做调味,这就是醋的先祖。信与不信,姑妄听之吧!

汾城米醋据考证,到汉魏隋唐已形成地方优势,汉代被钦定为朝廷贡品,明清时更为兴旺发达。尤其到民国初年,仅汾城城内,就有八家醋坊。汾城醋通过驼帮、马队销往全国各地,产品近销河东各县,远销陕甘宁。当时太平商人在明清时期是晋商中一支重要的商帮力量,多走河南、湖广和陕甘青宁。因此汾城(太平)米醋也随之流向外地。明清时期西安、兰州、西宁都有太平米醋的经销分号。

米醋作法则承袭千年:以优质小米、大曲、碗豆、大麦芽、甜井水为原料,纯粮精酿而成。其色金黄清亮,其味酸、甜、醇、爽。而且,米醋不仅是调味佳品,还能入药疗疾,保健养身。中医认为米醋性味甘平,有活血化淤、消食开胃、止血、止痒、解毒、养肝、降血脂等功效。 近年来,国内流行一种“醋蛋疗法”,专用米醋浸泡鸡蛋,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的日常保健。常有京津远客专捎汾城米醋以泡蛋,近年来,仅销往北京的米醋,每年都在数十吨以上。

太原吃米醋的很少,但市委后门的桃源乡饭店,常年有米醋调味,临汾一带的拌三丝、炝莲菜等凉菜,没有米醋是断断做不出地道的滋味的。

至今,我依旧喜食米醋,尤其是吃面条的时候,米醋是必备调味,只是媳妇孩子均嫌太酸,在老家买的一壶醋,差不多能够我一人吃一年。

油粉饭

大清早,襄汾河东一带村里,经常听见一位老者悠长婉转的叫卖声:豆瓣辣子酱、油粉、米醋......油粉是什么东东?油粉是由绿豆面粉加水发酵后产生的汤。油粉上锅加入小米、黄豆、绿豆、花生豆熬煮,添入海带丝、萝卜条等,然后下面条,最后炒葱姜蒜入锅调味。滋啦一声, 一碗微酸醇香、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的油粉饭就做好了。油粉饭就是襄汾特色的和子饭,特色就在于油粉。

油粉做成的和子饭,有绿豆发酵后的酸香,风味独特,特别开胃。正宗的油粉饭原先流传在太平县一带。太平县还有一个有别与其他地方的风俗。每年的腊八,其他地方都喝腊八粥。但这一带,腊八这天早上是要吃油粉饭的。有个谚语,说五豆、腊八、二十三,离年就剩下七八天。所谓的五豆,才是太平农村喝粥的节日,要用五种豆子熬煮,和通常我们认为的腊八粥一样。

外地人一般吃不惯油粉饭,就像太原的头脑,出了太原就鲜有问津。油粉饭也一样,所以,太原到现在,也没饭店卖油粉饭,也正因为如此,美食家周小刚先生想吃,我到现在也还没有兑现诺言。倒是有乡党张士亨先生,是老乡们公认的大哥级人物,有孟尝之风。张老乡经营着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食堂,时不时地,他会在群里吆喝一声:今天有油粉饭啊,谁来吃?于是呼噜噜,一批老乡闻讯而去,喝酒是次要的,重点是能美美地咥几碗油粉饭,解解馋气。

柿子

洲白芦花吐,园红柿叶稀。每年中秋一过,正是柿子成熟时。柿叶稀疏,柿红如霞。在萧瑟的秋风中,总能给人带来许多暖意!

晋南一带柿子多。有诗云:苍苍中条山,厥形极奇磈。我欲涉其崖,濯足黄河水。古刹栖柿林,绿阴覆苍瓦。岁晏来品题,拾叶总堪写。好一个“古刹栖柿林,绿阴覆苍瓦。”色彩丰富,形象感极强!

晋南地区的柿子尤以稷山、河津为盛。河津,古称龙门,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河津县名最早出现在《金史·地理志》中,其改名时间应在金人占领时期。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宋钦宗求和,金人议和的条件首先就是“割河北、河东之地”。金天会六年(1128年),金人对新领土的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龙门县更名为河津县即在这一年。这也是“河津县”载于《金史》而不载《宋史》的原因。

春秋时,河津属耿国,后灭于晋。据《括地志》中记载:“绛州龙门县东南十二里耿城,故耿国也”。另据《国家地名词典·河津词目专辑》中记,距河津城关镇东南10公里的山王村,即是耿国国都所在地。

在河津市,种植着大量的柿子树。柿子的吃法相当多,最好保存的,就是加工成柿饼。据说,河津就是柿饼一词的起源地。相传祖乙由耿迁至邢以后,就将国都定在那里,而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即河津),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国君。后来的耿氏族人,尊祖丙为耿氏之祖,为纪念这位氏祖,每年的腊月初五祖丙诞辰,供祭祖丙时摆设柿饼,柿饼(思丙)这一词渐渐地传开了。当地的方言中,柿饼近似于“思丙”,有追思祖丙的意思。姓耿的朋友,自豪不?

柿饼是人们比较喜欢食用的果品,甜腻可口,营养丰富。在晋南,特别是每逢过春节时候,家家户户都摆满了柿饼,用来招呼客人。

我的老家距离河津很近,也有种植柿子的传统。村子的北边,我们叫做汾阳岭。岭上到处都是柿子树。每年秋天,满岭柿红,别是风景。上高中的时候,汾阳岭是我家到学校的必经之地,有个同学叫做尉廷春的,作文写得好,看见此景,大发诗兴,写过一首诗来赞美,可惜诗的内容我忘了。

成熟的柿子只有软的能直接吃,我们把这种柿子叫做“担柿柿”。这可能就是“柿子专拣软的捏”这句俗语的由来吧。高中时,从汾城中学回家,一帮同学路过柿子林,总要爬到树上大快朵颐。那个年代,只要你不伤害硬柿子,软柿子是免费随便吃的,你若不吃,软柿子会逐渐掉落,化为泥土,但好像现在不行了,软柿子也可以卖钱的!

成熟的硬柿子摘下以后,也有不同的吃法。有在温水中温泡一夜的,叫做“温柿子”,第二天便能吃,脆甜可口。另一种吃法是,用井水泡上,第二年春天吃。春燥之时,吃一颗凉冰冰的柿子,去火!有意思的是,并不是哪里的井水都可以泡制柿子,在我们老家,只有固定的一两口井,才可以。否则,柿子没过几天便腐烂变质。来年春天,不仅泡好的柿子好吃,这泡柿子的井水,也变成了柿子醋,成为当地特产。

我的姑姑家就住在汾阳岭上,家里种有几十颗柿子树,每逢过年,总要给我带一袋泡好的柿子。多少年来,年年如此!如今姑姑姑父都已上了年岁,我常年在外,也只有过年见上一面。一见面,姑姑说着说着,眼泪就会不由自主地掉下来!

卷子烩豆腐

发小在村边曾经开过一个饭店,饭店名字怎么也记不住,不过记不住也没关系。发小名气大,村里人都把饭店叫做蛋孩饭店!

发小小名叫蛋孩。小学初中一直学习不错,可惜就是没考上好高中,于是辍学回乡。蛋孩又不是普通人,哪甘心在村里伺弄几亩农田呀?于是就做生意。

我还傻傻地念书的时候,蛋孩已经把祖国大地跑了个遍,南至中越边境,北到东三省。据说也曾辉煌过!村里人讲,那些年,蛋孩农忙时节回村里,雇佣一帮人替他做农活,他在田边悠哉游哉!不过也有好多时候比较狼狈,大过年的,腰里别着一把砍刀,应付上门讨债的债主!

那个年月交通通讯不便,这些传奇都是村里人讲的,是真是假无从考证!

手机普及后,蛋孩已经结婚了,有了两个孩子,蛋孩成熟了许多。突然有一天便开了这间饭店。

有一年正月初二,蛋孩叫去饭店喝酒。晋南人喝酒,乡亲们都知道,经常是让客人喝呀喝,三杯,六杯地敬酒,但主人并不陪喝!蛋孩不一样,这人喝酒实诚!往往客人还没喝多,他自己先多了,为此常常被老婆白眼!

那天也一样,我去的时候,蛋孩就已经有了醉意。一见到我,立马又要开酒!酒至酣处,蛋孩高声叫老婆:老婆,再来一个卷子烩豆腐!

老婆一看蛋孩的架势,不待理他,蛋孩就又叫。

老婆忍不住就骂他!蛋孩有点讪讪,自我解嘲:咱这老婆,别看嘴硬,一会儿就去做去了!蛋孩这老婆的确也就是刀子嘴豆腐心。蛋孩说他俩经常吵完骂完,老婆该干活干活,该和好和好!

果然,蛋孩老婆骂完,一个人悄悄就去了后厨,不一会儿,几碗卷子烩豆腐热腾腾地端了上来!

别嫌我啰嗦,现在开始介绍这道特色佳肴。

猪卷子

卷子,又叫猪卷子。是流行于晋南侯马、新绛、襄汾一带的地方食品。做法是把猪大肠洗泡干净,然后把猪心肝下水等卷起来卤制。卷子以新绛县做的尤为地道!

我吃过几十年卷子了,印象中,从来都是凉拌着吃,这是一道和花生米齐名的下酒美味!但今天把卷子和豆腐一起烩制,确是从未吃过!

蛋孩老婆介绍,做这道菜,先把卷子和豆腐分别切成小方块。锅内加少许水,水开后,放入!勾芡,加入调料即成!

老家人语言不多,三言两语就把一道菜的做法说完了,可同吃的朋友说,说起来简单,但你要做,就是做不出她这味道!

卷子烩豆腐,上飘一点绿菜,白中有绿,白里透红!颜色上先能勾人食欲。用白瓷勺轻舀一勺,吹去热气,吸溜一口:既有豆腐清香,又夹杂卷子特有味道,好吃,而且解酒!

喝完卷子烩豆腐,和蛋孩一起出门方便,我俩站在野地里,对着黑魆魆的旷野撒尿。蛋孩长嘘短叹到:我老婆不容易,别看经常吵闹,我知道她是好人哪!

我当时想,卷子和豆腐,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真有些关公战秦琼的意思,可就是这不相干的两样物事硬是让他老婆做出了这等美味!

这世上,两个人凑到一起,能不能凑出滋味来,靠的不也是用心烹制吗?

臊子面

臊子面有着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传说:东汉末年(公元188年),郭大在白波谷(今襄汾县永固村东)率10万白波黄巾起义时,就用臊子面祭天。因臊子面细而长(谐音“成”),煮熟后浇上臊子和菜马才能食用,寓意“马到成功”。

臊子面,是襄汾县河西地区(原汾城县一带),民间广为流行的一种喜庆、吉祥面食。所谓“臊子”,1989年版的《辞海》中的释义是:“臊子,同燥子。肉末儿。”。

每逢过年或婚丧嫁娶等大事,襄汾人习惯早面午食,即早上要吃臊子面,中午再吃正餐。

尤其是过年走亲戚,上午不管你几点去,热情的主人,非要先做臊子面让你品尝,然后再做中午的大餐。

臊子面以汾城一带有名,面是当地特产,劲道滑溜,因为加了少许的精盐,因此,下到锅里一般不会煮烂或断节。

臊子的用料上很有讲究。以上好的细腻柔嫩的豆腐、猪前腿的五花肉为主料,加以海带、香菜,还有烙制的切成尖角的鸡蛋饼等做成。

面煮好后,捞在一个凉开水盆中待用。然后另支锅熬汤。有条件的人家可加入已经做好的鸡汤,然后咸盐、酱油等作料加入,尤其要上绿油油的菠菜提神。

汤熬好后,放在火上滚着,把面挑入碗中,反复淋汤加热。最后,一碗连汤带水的清粼粼、绿油油、黄剌剌的臊子面便做成了。

到襄汾农家做客,主人端上面以后,总会告诉你,不想喝汤就别喝了。

外地人纳闷,为啥不喝汤呢?原来,以前困难时期,平时吃不饱,难得吃上一回臊子面。主人怕客人吃不饱,又怕客人喝汤挤占了胃口,就会好心好意劝客人多吃。

也真有能吃的。小时候,一到红白喜事,大家就会闲谈,谁谁谁吃了五碗面,谁谁谁吃了四碗!其实,臊子面的汤才是顶顶好的。不喝可惜!

臊子面还有伴侣。有一次和乡党张世宏吃臊子面,他亲自下厨,面上来后,桌子上一定要摆放一碟咸菜,一碟腐乳,一碟老家的凉馍馍片。张世宏说,没有这三样,臊子面就不正宗。

油酥饼

最后,当然要说说老家的油酥饼。就是烧饼,也叫火烧。

油酥饼大概是襄汾闯荡江湖最能拿得出的产品,很多年前,活跃于祖国各大城市的,有一支烧饼大军,主力部队就是襄汾人。去年过大年期间,当地政府组织了一次烧饼大赛,曾经约我回去看看,可惜事务繁多,终究没有去成,据说大赛完毕,政府还想着推出品牌烧饼:晋襄酥。政府的心意是好的,可能不能做出品牌,那就是市场的事了。

烧饼难有品牌,因为做烧饼的人太多了,吃烧饼的人也太多了,很难形成统一的口味和标准的操作模式。有许多做烧饼的,到了一个地方,往往会根据当地人的口味进行改良。

我的弟弟,就曾是烧饼大军中的一员。多数到外地闯荡打烧饼的,一般都是贫苦人家,学习一般,眼看升学无望,于是早早就下海了。我弟弟是刚刚升初二的时候,被人叫走学徒的,到北京。初二的年纪,搁许多城里孩子,都还在父母的荫蔽下啃汉堡玩游戏,可农村孩子,就已经开始自立了。

弟弟在北京,据说尝尽了艰辛。不过,他很快便出师,自己单干了。据说会为了一块容身之地和人斗争,会为了不受地痞欺负动拳头,也会为了不被城管踢来撵去而嬉皮笑脸。总之,他在北京扎根了,而且后来,生意还不错。不过,北京的烧饼,就已经是改良过的。那两年过年,弟弟都要带点他在北京的产品,回来让我们尝,大家都说这么硬啊,北京人怎么吃这样的?

打烧饼辛苦,不仅仅是要和各种各样的人的斗争,自己也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往往是早上四点多,就得起床和面,一袋一袋的面,得自己揉,然后站在烧饼炉子前,一站就是一天,很难歇息。时间久了,落一身毛病,比如颈椎病。

前两年弟弟有了一定的积累,终于放弃,到临汾开了饭店,饭店盘子大,但未必利润大,弟弟的饭店,特色是绛州铜火锅,就在师大附近,有兴趣的可以去尝尝。

其实,最好吃的烧饼,就是在襄汾赶集时的街边摊。一个破布棚子,后面是红彤彤的铁皮炉子炭火,鏊子架在火上,一圈烧饼是在炉子里烤,等烤到一定火候,再放到鏊子上烤。做烧饼的师傅,不仅烧饼要做出香喷喷的气味,而且要会用擀面杖敲案板。这是一项绝活。好的师傅,油光光的擀面杖拿在手里,就好像是小鼓槌,边擀面,边有节奏地敲击案板,那是音乐!在敲击的过程中,有心的顾客看到的,就不仅仅是饼子,那是生活的欢乐。

饼子可以随买随吃,也可带回家当主食。但最好吃的,是马上叫一碗羊杂,红油辣子浇厚厚一层,然后把饼子泡进去,滋润着羊汤的饼子,散发出的香气,一辈子忘不了。老家的羊杂加汤是免费的,所以,好多食客,就会不停地加汤加汤,然后把饼子泡了一个又一个,直到大汗淋漓,痛痛快快地打好几个饱嗝,这才作罢。

其实,老家还有很多美食,比如,这两天的红薯。

据说土豆现在是国家认定的主粮之一,但我们老家,土豆不是特产,倒是产红薯。小时候,红薯可以顶半年粮,每到收红薯的季节,家家都要把地窨子重新梳理梳理,我们叫做“洗窨子”,地窨子里存的,是一年的红薯。冬天的早晨,家家几乎都是蒸红薯。红薯最好吃的,是一个叫做定兴的村里产的。定兴,也是我长大以后才知道的两个字,这个村,我们的方言叫做“喋些”。这个村里的红薯,蒸出来,外表皮会铮裂,露出白白的身段,掰开吃到嘴里,甘绵。吃时得时刻准备喝水或者喝米汤。要不会噎住。不像到了太原,红薯水唧唧的,没有胃口。唉,好吃的说不完哪。再比如莲菜,再比如粉条……..

囿于篇幅,且慢慢品尝吧。

本文作者:乔呆呆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