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海峰印刷厂印试卷不会泄露吗

绩溪海峰印刷厂印试卷不会泄露吗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4-05 03:52:28
章洪铎微信版第1422期

我县是上海在皖南小三线中的重点县之一,有小三线单位共二十二个(其中有一个在皖浙边界上称协作厂),其中企业十一个(十个工厂,一个供电所),事业单位十个。据1984年的报表,我县小三线固定资产总值为一亿元,净值6300万元,国拨流动资金1980万元,总计职工一万人,其中当地招工进厂的395人。总占地面积10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十个厂1984年完成工业产值4783万元,上交税金328万元,亏损201万元。

我县的小三线单位从1966年5月卫海厂开始兴建到1979年防疫站大楼完工,计划经过多次调整建成行业多、门类广、后勤保障设施功能齐全的上海皖南小三线后方基地的次中心。这些单位业务分别为上海轻工局、机电局、供电局,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电管局、计量所、卫生局、邮电局、交运局等包建管理,政治工作、干部人事归后方基地党委领导。行业产品有五七高炮和五七榴弹炮炮弹生产线,半导体集成电路和硅晶体片,集成化三路军用载波电话终端机,大百科全书印刷、工具模具生产、设备大修厂等。

在我县的事业单位中,供电、邮电、卫生、防疫、医院、车队是为整个后方基地服务的。基本建设施工力量由上海四建公司担任,我县则组织民工参加施工,高峰时民工达几千人。县里负责这一工作的是文革时的生产组、生产指挥部后由计委,有一段时间由县国防工办专门和小三线对口联系,负责和所在乡镇协调征地、招工、组织民工参加炸山、平地、修路、修水沟、架线等,并组织沙石等地材供应。那时没有机械设备,靠人扛肩挑锄挖,好的工具是板车和独轮车。我县各级领导干部、工人、农民为建设小三线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有一句话形象地说明了上海和当地为小三线所付出的代价。“上海来的是好人好马好刀好枪,绩溪献出的是好山好田好地方”,双方对小三线的建设都付出努力和坚持,取得了很大成就。

小三线建设提高了我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当时我县是一个闭塞的徽州小山城,工业方面除了缫丝厂有一点规模外,都是一些手工作坊。没有高压电,居民生活没有电灯,只有丝厂等二三个单位有自发电,全县年用电量7.9万度。小三线给我县带来了高压电,1970年县供电所成立,5月县城高压电接通,由七○三供电所建售给县供电所,县城机关单位和居民逐渐装了电灯,当年用电量达到22万度。之后,大部分乡镇也逐步有了电。

有了电,逐步发展起了五小工业,小化肥厂、小农机厂、小水泥厂、小棉织厂、小造纸厂、小水电站一个个建立起来。后来,又建起了链条厂和丝绸厂,丝绸厂成了全省丝绸行业最大的厂,最多时出口厂丝达到全省的70%。有了电农业有了排灌站,干旱也能丰收,县工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有了电、自来水通了,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了。

原来我县只有两条省道芜屯线和南雄线,都是沙石路,小三线的建设加快了两条道路的拓宽改造和路面沥青化,同时修通了县城到北村的县乡公路和其它通向三线单位的公路。

在我县办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小三线的先进设备、雄厚技术力量帮了大忙。一些重型装备的吊装,高难精度加工、人才培训都得到了三线厂的帮助。

开始小三线职工用上海的飞马牌香烟、肥皂等轻工业品去换农民的农副产品。这种简单交换发展为当地农民把茶叶、山核桃、干笋等推向市场,繁荣了绩溪经济,提高了农民的收入。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很多农民由小商小贩到做生意、开店,培养了一大批大小老板。

当时几乎没有电视,电影很少,精神生活非常贫乏,山沟里的农民很少看到电影。小三线单位每周在露天广场放二到三场电影,当地居民就成群结队去观看。我1978年底调回绩溪,也到703供电所、轻工公司和683车队多次观看过。县里的干部、群众有急难病症都可以到位于雄路的瑞金医院治疗。我县与小三线交往频繁融洽,特别是与地处县城的县团级的轻工公司机关关系达到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乡镇和所在地工厂经常来往,逢年过节相互拜访贺年,有事相互沟通。

到1972年,在我县的以军工为主的小三线厂初具规模,小三线干部、工人立足本职、艰苦奋斗、努力克服生产上生活的种种困难,为完成军品任务日夜奋斗,小三线进入辉煌发展时期。

1979年后,国际形势趋缓,国家调整战略方针,军品任务幅度减少。上级要求小三线调整产品结构,平时生产民品,战时生产军品。我县的小三线企业调头较快,光明厂开发了电风扇,光辉厂和红星厂转产座钟,万里厂和燎原厂生产手表壳,卫海厂生产啤酒用输瓶机等轻工机械,东方红厂和遵义厂的产品既可民用又可军用,海峰厂转产以考卷印刷为主。轻工公司所属五个厂的产品是从上海老厂嫁接来的,在当时计划经济年代虽然产供销都没问题,但成本大大高于老厂,每年亏损。

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不断高涨,小三线长期存在未能解决的职工生活方面的各种实际问题更加突出,生产生活和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这也是三线单位普遍面临的问题。1981-1984年,中央军委、国务院对三线企业调整发了多个文件,并召开会议部署调整的方针和政策。1985年1月24日,上海市和安徽省政府主要领导在合肥签订了《关于上海在皖南小三线调整交接的商定协议》,同年4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下文同意两省市协议。

我1966年10月从山西大同返乡探亲,曾到王家村看望亲戚,路过十门里时看到很多工人在山沟里大兴土木的场景,当时十分保密,谁也不知道是搞什么工程,只知是上海人来搞的,我很纳闷。现在回想起来,这是我见证本县第一家上海小三线工厂卫海厂的施工场面。1978年我调回家乡分在县计量所工作,曾多次到小三线厂修理衡器,调查学习长度计量,特别是和他们洽谈计量业务,组织县办企业参加他们举办的硬度计量等学习班。

1984年我调到县计委任副主任,正值干部体制改革后新任县委、政府领导要办企业振兴经济,决定要计委办酶制剂厂。当时县财力有限,要新征地、新建厂房难度很大。于是,在选址时看中了县东门桥旁的小三线企业101建筑队(属上海利民厂管辖),已空置几年,占地面积35亩,院内厂房、办公大楼、食堂、大礼堂、宿舍齐全,稍作改造,安装好设备即可生产。于是计委派我与黄观佑(负责联系小三线单位科长)8月10日和轻工公司联系是否能有偿转让给我们办厂。轻工公司派了一位姓吴的副经理和我们洽谈,经过二次交谈,他们同意以35万元转让给我们,先付一半17.5万元,就可使用。在他们的支持下,我们于8月29日建厂,年底试生产。

1985年2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两省市协议的批文还未下达,我们都还瞒在鼓里,轻工公司的郑子虎经理和二位副经理来到我们计委主任办公室,向我们通报了二省市协议的主要内容,即小三线全部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移交当地政府,上海职工回上海安置。当即还表示去年转让的101建筑队转让费17.5万元退回我们,该资产作为移交资产。他们的及时通报和友好的态度使我们非常感动,为下步顺利接交打下了良好基础。

两省市关于小三线调整协议和国务院办公厅批复经层层传达部署后,县委政府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由县长彭俊朝任组长,副书记程道善和副县长周良鉴任副组长的接交领导组,并请人大洪泽副主任和政协胡屏副主席担任顾问。由周良鉴兼任办公室主任,因他工作繁忙,年底由我担任主任,汪福琪、黄观佑、蒋美娟、曹玲担任副主任。六月初,领导组即组织县四大机构领导和有关部门,有关企业负责人共三十多人到三线厂考察,讨论如何接收好和利用好我县的小三线单位。

通过多次讨论,多数同志认为我县小三线单位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分别是我县国有企业的八倍,是一笔巨大财富,接收好、改造好和利用好,将对我县的经济发展起深远影响。但是,我县是一个小县,经济比较落后,工业基础薄弱,人办、物力和财力都很缺乏,特别是管理工业人才和技术人才匮乏。小三线企业又存在“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毛病,面对这样的现实,要想很快就能把全部三线企业接收、改造和利用起来,很快出效益,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既要满怀信心积极主动地对待这项工作,又要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先易后难,先近后远,通过自己的努力,先把县城周围的企业利用起来,把企业搞活,对离城较远,进山较深,一时难以搞活的三线厂,要加强横向联系,多渠道利用搞活,或办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

为了接收好、利用好这一宝贵财富,办公室进行了分工,组成三个小组即财务组、规划组和行政保卫组,并经领导组批准采取以下措施。

一、财务组首要任务是摸清各三线单位家底,对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低质易耗品等财物进行造册登记。

二、规划组要摸清各三线厂当前生产情况产品类型、销售和效益情况,提出该厂利用初步规划。

三、要接收好和利用好,首先必须要保护好这一宝贵财产。虽然两省市协议明确,从签订协议之日起,全部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产)全部交给当地,而且我们和上海同志也多次强调你们不能转移资产资金,他们说你们放心好了,都是共产党的干部。其实。或多或少都发生了,特别是有的厂要回上海建厂,把设备偷偷运走了。从各自利益出发,他们从自身考虑去上海安置,移交越少越好,而我们则考虑接收越多越好。为此,我们及时采取措施,从县直有关单位协调得力干部90余人,组成驻厂调研组,分赴各厂。一方面对各厂情况调研,协调有关问题;另一方面对厂资产起到保护和监督作用。并且明确各厂运往上海的货物必须经接交办同意后方可起运。这样,有力制止了个别工厂和个人转移应移交的财物。

四、为了抽调得力干部参加接交和利用工作,县委明确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周光源增补为领导组副组长,并明确除县委常委管理的干部外,经县接交领导组组长办公室会议研究确定后,可直接从有关系单位借调干部。

五、县委、政府即时出台了《关于接交和搞活三线企业的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即(86)22号文件,为搞活三线企业初步制定了优惠政策。

六、接交前1985-1986即时从三线厂给丝厂、链条厂等县办企业和乡镇企业调拨他们急需的设备134台套,原值208万元,净值147万元,有力支持他们扩大再生产,促进县工业经济发展。

由于我们各项工作准备充分,所以从1985年底第一批七个单位接交开始,到1988年底第三批十个三线单位接交,接交工作顺利完成。其中瑞金医院由徽州行署组织班子接交,260通讯站由省邮电局接交,703供电所由省电力局接收。

1987年初,组织上将我调县经委担任主任,三线接交办主任由经委副主任张秉坤担任。我在担任经委主任和1990年到1997年任分管工业副县长期间,改造、利用、搞活小三线企业成了我主要工作之一。

小三线厂是特殊历史条件下建成的军工企业,大部分地处山沟,后来虽改民品生产,但结构不合理,服务方向狭窄,经济效益差,亏损企业亏损额不断扩大,每年亏200余万元(当时相当于我县财政收入的一半)。因此省、市会谈中将企业划为三种类型。一类企业是交通方便,生活有依托,产品有发展前途;二类企业是交通方便,生活有依托,但产品无发展前途;三类企业是进山较深,交通不便,产品无发展前途,属关停企业。我县定为一类的二个,即海峰厂和卫海厂;定为二类企业的有二个,即利民厂和红星厂,其余六个厂即光明厂、燎原厂、光辉厂、万里厂、东方红厂和遵义厂定为三类厂。

如何利用好、规划好小三线厂,是一项艰巨、长远的任务。我们从小三线的历史和现状出发,面对现实,经过调查研究和充分讨论,提出了改造利用小三线单位的思路;一是充分利用一类企业的有利条件,紧紧拉住上海厂不仅将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交给我县,而且要将产品、技术、销路等动态交给我县接交企业;二是利用我县已经形成的丝绸优势,借助小三线企业的房屋、厂房、场地和优惠政策,为丝绸一条龙填平补齐;三是保护利用小三线厂的机械设备和厂房,壮大我县机械工业力量;四是利用小三线厂的固定资产扶持集体和乡镇企业。做了以下工作。

1、不失时机地接收和搞活海峰厂。我们一个小印刷厂去接收搞活海峰厂难度是很大的。由于县委、政府重视,我们多次与海峰厂领导洽谈,并到上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社领导洽谈,使他们同意从培训工人到接交,从接洽考卷任务到印刷,从能源、原材料供应到后勤工作都动态交给我们。特别是上海海峰厂在每年印试卷时,专门派一位分管生产的副厂长来帮助我们组织管理生产,保证考卷任务完成,不出差错,确实是扶上马,送一程,一直坚持了五年。

2、利用县城附近的几个行政事业单位办企事业,取得初步成效。上面说的接收101修建队改为酶制剂厂,1986年取得工业产值120万元,利润10万元。计量所本部办了丝绸服装厂,填补了丝绸一条龙空白。利用683车队路西停车场办了水泥预制构件厂和缫丝配件厂,当年工业产值达到100多万元。683车队本部由县丝绸公司接收改造,具有收茧、初加工蚕茧3.5万担的能力。轻工中学由教育部门接收办了教师进修学校,后改为东山中学。电力处办了中医院。703供电所所在地和11万伏以下变电站由县供电局接收改造。后卫组和防疫站由邮电局接收升级自动电话后又升级为程控电话。

原上海轻工中学,现为绩溪县适之中学东山校区(丁晓文供图)

3、利用红星厂厂房宿舍和场地建设红星丝绸印染厂,填补丝绸印染空白,投资千万元,形成了300台织机,300万米织绸,500万米印染能力,解决近千人就业,九十年代成为我县骨干企业。

4、县农机厂接收利民厂改为皖南利民机械厂。利民厂是我县86年第一批接收三线单位之一。接收后通过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多方进行横向联系,到九十年代中期已经形成五万台农用车方向机的生产能力。后与台商合资上了非石棉汽车刹车片项目,未生产。

5、积极开展横向联系,为改造好,利用好三线厂,做了大量工作。

1985年到1986年,不到二年时间,我们就接待了省内外三十多个单位300多人来我县三线厂考察和洽谈联合开发三线企业。通过认真调研和反复筛选,实施了一些协作项目,为进一步搞活利用打下了基础。

(1)光明厂是由驻厂调研组接收的。没有产品、没有技术、没有人才,只有八个接收人员和64名留皖职工(他们大多是后勤工作人员)。接收前,皖南光明机械厂和沈阳黎明飞机发动机公司联合联营生产。该项合作虽未取得圆满效果,但对方来了20多名机加工技术骨干为我们在短期内培训了六十余名技工,为顺利接收光明厂和搞活光明厂打下了基础。九十年代初,光明厂经过整顿,调整产品结构,确定主产品为农用车变速箱和铝合金建材材料,成为县骨干企业之一。

(2)皖南卫海机械厂与合肥轻工机械厂签订了关于扩散生产啤酒饮料生产线中的输瓶机的协议。主要内容是对方同意将输瓶机定点扩散给卫海厂生产,并在技术指导、生产管理、工人培训、原材料供应等多方面提供支持,该项目取得一定效果。九十年代初,该厂又与台商合作投资480万美元引进注塑机等专用设备生产PVC百叶窗出口,1992年投产到1995年累计创汇780万美元。该项目卫海厂占58%股份,是我县第一个引进外资合作项目。

(3)皖南燎原机械厂接收后,先与泰兴电缆厂协作应用上引法连轧连铸生产线生产无氧铜材,后与上海一外贸公司协作利用燎原厂机械设备,生产船用零部件出口。

燎原厂改造利用后车间(丁晓文供图)

(4)万里厂由驻厂调研组和留皖职工接收后积极开展横向联系,先利用厂周边石英沙矿资源生产硅微粉销售上海,后和芜湖机电学院合作生产钢筋拉伸机等建材机械,九十年代初在省化工厅的支持下成立皖南万里化工厂开发水溶性防锈漆等。

(5)光辉厂、遵义厂、东方红厂办集体和乡镇企业,取得一定效果。光辉厂由瀛洲农机厂进驻开采铝矿,遵义厂由大源乡派人进驻办黄酒厂、精制茶厂和汽车配件厂。东方红厂由制革厂进驻先办皮革服装厂,后办“无梦徽州”酒厂。

(6)组织力量培训人才,以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为利用好三线积聚力量。

以家属、子女农转非和工资浮动一级的优惠条件,从县内单位调入干部、技术人员100余人从事三线企业接收搞活工作。聘请外地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干部近百人来绩短期或落地绩溪接收的小三线企业工作,在经济上给予优惠。二年共招收新工500余人(其中200余名农民工)进行培训,进入接收三线厂工作。从设备转让费中拨款,送50余名高中毕业生到省内10余所高等院校和浙江丝绸学院培训。

那时农转非不是想批就能批的,必须报批,由省公安、粮食厅、三线办,三家联合下达小三线企业引进人才的“农转非”计划指标方可执行。这项工作具有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重、时间紧,情况复杂的特点,又是社会关注热点。县委、政府很重视,专门下达政策界限,成立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这项工作。到1990年底共争取省下达我县十个三线企业定编人数4189人,“农转非”控制指标为1005人。有力支持我县知青就业和引进人才利用搞活三线企业。

原上海利民机械厂,现富凯特材(丁晓文摄)

在全县上下一致的努力下,三线企业的利用,搞活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涌现了一批骨干企业。皖南光明集团公司1996年形成主产品10万台农用车变速箱生产能力,销售收入8820万元,实现利税1132万元,上交税收693万元,成了县纳税大户。同年县供电局销售收入2844万元,实现利税209万元,上交税收165万元。利民厂销售收入2143万元,上交税收60万元,海峰公司销售收入2143万元,实现利税75万元,上交税收60万元,红星丝绸厂销售收入4218万元,实现利税147万元,上交税收56万元,酶制剂厂销售收入475万元,实现利税34万元,上交税收14万元,丝绸公司销售收入1500万元,实现利税221万元,上交税收202万元。三线企业的利用搞活不仅发展了县级经济,而且解决了近5000A的就业。

我县在宣城市七县市中,从人口、面积和经济总量来说位置排在老六,但96年我县的县属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98475万元,排名老三,是郎溪和旌德的一倍多。这主要得益于三线单位的利用搞活。

上海在我县的小三线始建距今已半个世纪,小三线接交也已三十年。接收的小三线企业在历届县、政府的领导下,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阵痛,特别是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一些企业焕然一新,产权明晰,产品适应市场、管理科学,不断壮大,一些企业因为各种原因消失了或者重组新生。。今天,政府也无需像以前那样天天为利用搞活发愁。

2015年底,皖南海峰印刷厂包装公司产值6000万元,上交税收912万元。原利民厂转给浙江一家民营企业成立了安徽富凯不锈钢公司,实现产值13亿,上交税收2336万元。燎原厂已改制为民营企业燎原金属品公司,生产电梯配件等产品出口,产值1亿元,上交税收687万元。从遵义厂走出来的原大源汽配厂已改为民营企业安徽明雁齿轮公司进入县工业园,产值1.1亿元,上交税收365万元。县供电公司产值2.5亿元,上交税收900万元。原红星厂已成内驻10多个企业的工业园。上规模的有绩溪康和工贸公司,产值2758万元,上交税收48万元。从酶制剂厂搬入的农华生物公司,产值1亿元,上交税收234万元。从利民厂搬入黄山转向器公司,产值1920万元,上交税收13万元。卫海厂内由一家百叶窗帘公司和鼎奇链条公司生产经营,部分场地厂房已被合福高铁占用。万里厂由康和工贸公司生产经营硅微粉。光辉厂由一家白铝矿开采公司占用。遵义厂由徽州甲酒公司等几家企业生产经营。光明厂已撤厂改为旅游休闲场所。可以看出小三线利用改造,搞活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发展中的皖南海峰印刷厂

虽然在接收后三十年的过程中,有的工厂不存在了,但它培养的人才,培养的干部,培养的技术,可能在另外一个企业,另外一个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如现黄山恒久链公司副总经理程国栋就是86年县三线接交办委培生之一,大学毕业后先分配到皖南光明厂任技术员,后调入黄山链条厂。

小三线建设和接交利用已成往事,它留给我们的东西很多。作为那段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我感到留给我们的除了为当时的战略作出的贡献以及经济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外,更重要的是把那个时代人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留给了我们,并且深刻地影响了当地经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章洪铎系原绩溪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制作:童达清。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